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57岁,闵“双耳听力下降10天”为主诉于2010年12月13日入院。入院检查:一般状态尚可,双肺呼吸音清晰。专科检查:双耳道通畅,双耳鼓膜混浊,光锥消失。电测听检查:双耳均为混合性聋曲线,平均听阈气导(L:85dBHL,R:90dBHL),骨导:(L:60dBHL,R:65dBHL);

  • 标签: WEGENER肉芽肿病 双耳 入院检查 耳听力下降 电测听检查 肺呼吸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韦格纳肉芽的临床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就诊我院被误诊为肺结核48例韦格纳肉芽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27例,女21例。发病年龄在16-73岁之间,平均44.5岁。发病到确诊时间20天-18个月,平均9.3月余。可累及多器官或多系统,主要累及上下呼吸道和肾脏。上呼吸道受累占67%,肺部受累占100%,肾脏受累77%。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率为100%。结论Wegener肉芽误诊率高,极易误诊为肺结核,为了减少误诊误治,将我院十几年来收治的误诊病历总结如下。

  • 标签: 韦格纳肉芽肿 误诊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龈浆细胞肉芽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牙龈浆细胞肉芽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41~58岁,平均46岁;3例病变位于上牙龈,2例位于下牙龈,病变平均为2.5cm×2cm×1.5cm大小。巨检病变表面光滑,个别病例伴有小的糜烂,呈息肉或结节状。镜检病变表面被覆鳞状上皮,部分上皮增生,病变内纤维母细胞及血管增生,间质为疏松的黏液基质和胶原,间质中可见大量以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呈弥漫或多结节状排列;浆细胞分化成熟,局部可见透明小体。免疫组化示浆细胞呈κ和λ轻链多克隆表达。结论牙龈浆细胞肉芽是一种少见的肿瘤病变,生物学行为良性,其诊断需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并需与其他富于慢性炎细胞的肿瘤性病变鉴别。

  • 标签: 炎性假瘤 浆细胞肉芽肿
  • 简介:患者女,38岁,已婚,农民,1个月前发现左颈部肿块,于当地医院静滴青霉素、左氧氟沙星9d,肿块无缩小;2013-02-02至某院,颈部超声:左颈多发实性肿块,最大2.6cm×1.7cm。2013-02-05我院门诊查血白细胞15.17×10^9/L,血小板312×10^9/L,血红蛋白118g/L,血沉72mm/1h;左颈包块穿刺:未见恶性肿瘤细胞,考虑淋巴结结核可能大。门诊拟“左颈淋巴结核”收入科,发病来有咳嗽,无咳痰,无发热,饮食、睡眠可。

  • 标签: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肾病综合征 误诊 恶性肿瘤细胞 颈部肿块 静滴青霉素
  • 简介:胃嗜酸性肉芽(gastriceosinophilicgranuloma,GEG)是一种罕见的、极易误诊的胃占位性病变。笔者收集4例,报道如下。例1,男,56岁,上腹部不适,伴呕吐1周入院,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提示外周血嗜酸性细胞8.1%。钡餐发现胃窦小弯侧见一穿透性溃疡,突出腔外约2.5cm,局部胃壁活动度可,周围黏膜纠集,未见明显黏膜破坏征(见图1)。拟诊胃窦小弯侧穿透性溃疡。胃镜诊断胃角处溃疡,

  • 标签: 胃肿瘤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液氮冷冻、电灼和Nd:YAG激光3种治疗方法对化脓性肉芽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瘢痕情况。方法2001年以来门诊收治的186例化脓性肉芽惠儿,分别采用液氮冷冻、电灼和Nd:YAG激光3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其疗效。结果3种方法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氮冷冻组与电灼组、激光组在一次性治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液氮冷冻组术后瘢痕形成最轻,电灼组最重。结论3种治疗方法对化脓性肉芽均有良好疗效,一次性治愈率电灼组和激光组优于液氮冷冻;液氮冷冻组对组织损伤较小,瘢痕形成较轻,激光组次之。

  • 标签: 化脓性肉芽肿 液氮冷冻 电灼 Nd YAG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结肠淋巴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方法回顾经肠镜(4例)、手术(8例)证实的结肠淋巴患者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结肠淋巴大多表现为肠壁的弥漫性增厚及周围淋巴结增大。结论CT对诊断结肠淋巴的有独特的优越性,对病变分期的判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结肠 淋巴瘤 CT
  • 简介:目的分析胃惰性淋巴与侵袭性淋巴的18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胃淋巴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非霍奇金淋巴(包括19例侵袭性淋巴,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16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和套细胞淋巴各1例;7例惰性淋巴,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MALT)6例、结外性滤泡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1例)进行了治疗前常规PET/CT显像。结果胃淋巴的PET/CT表现以不同形式的胃壁增厚和FDG代谢显著增高为主要特征,部分有胃外侵犯。在胃壁增厚方面,侵袭性淋巴与惰性淋巴分别有7例及3例呈Ⅰ型表现(胃壁弥漫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5例及0例呈Ⅱ型表现(胃壁节段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6例及3例呈Ⅲ型表现(胃壁局限性增厚伴FDG代谢增高),1例及1例呈Ⅳ型表现(胃壁多发结节增厚伴FDG代谢串珠增高)。在FDG代谢方面,侵袭性胃淋巴SUVmax平均值为13.1,而惰性胃淋巴为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当临界值为5.35时,曲线下面积最大,此时鉴别惰性与侵袭性胃淋巴的灵敏度可达84.2%,特异度为85.7%。结论胃非霍奇金淋巴的18F-FDGPET/CT表现以Ⅰ型和Ⅲ型多见,侵袭性淋巴的SUVmax高于惰性淋巴。18F-FDGPET/CT有助于淋巴的诊断和病情全面评估。

  • 标签: 胃淋巴瘤 18F-2-氟-2-脱氧-D-葡萄糖 PET/CT 惰性 侵袭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转化型淋巴(TL)这一概念最早是由Gall和Mallory于1942年提出,随后Rappapor等于1956年详细描述了淋巴的转化。众所周知,TL的出现,给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带来很大的困惑。但随着病例的不断积累和研究方法的

  • 标签: 淋巴瘤细胞 转化型 Mallory 病理医师 恶性淋巴瘤 CHOP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淋巴”是一个全身的概念。在我们身体内部,淋巴和血管、神经一起围绕连接着各个重要器官,淋巴系统起着过滤以及防御功能,它是由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所组成。

  • 标签: 淋巴瘤 信号 淋巴器官 防御功能 淋巴系统 淋巴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以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01月到2013年03月收治的66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患者使用化疗及局部放疗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好转,鼻塞和脓涕等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通过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缩小,5年生存率是13.6%。结论对于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疑似患者进行早期的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使用化疗以及局部放疗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近期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鼻腔鼻窦 恶性淋巴瘤 生存期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ALCL)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的特点。方法对7例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7例ALCL中6例为系统性ALCL,1例为原发皮肤性ALCL(C-ALCL)。ALK+ALCL患者的发病年龄较ALK-ALCL年轻,CD30、ALK共同阳性时EMA的阳性表达率增高。结论AL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组织病理形态与免疫表型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帮助鉴别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 标签: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表型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脾脏原发性淋巴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980年—2010年在我院获的确诊并治疗的12例原发性脾脏淋巴患者的临床病理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NHL),1例为霍奇金淋巴(HL)。结论脾脏原发性淋巴以NHL为主,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上腹痛或不适,脾肿大,贫血和发热等。

  • 标签: 原发性淋巴瘤 临床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腹部Burkitt's淋巴的多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1例经手术及病理活检证实的小儿腹部淋巴21例,其中,Burkitt's淋巴12例,非Burkitt's淋巴9例,分别比较两组淋巴的临床症状、发病部位、肿块大小、肿块内坏死灶情况、受累肠壁厚度及扩张度、腹腔淋巴结及肝脾情况等CT影像学表现,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计算结果.结果Burkitt's淋巴常常形成较大肿块,直径>40mm,占91.7%,最常见发生于肠管,占66.7%,受累肠管肠壁呈肿瘤增厚,占66.7%,受累肠管常常扩张而非狭窄,占50%,肝脾肿大较少见.与非Burkitt's淋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小儿腹部Burkitt's淋巴在螺旋CT上有多个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能够做出较明确的诊断.

  • 标签: 腹部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内原发淋巴的MRI特点,旨在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淋巴MRI表现,总结病灶的MRI影像学特点。结果11例中8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共14个病灶,病灶靠近中线区或脑表面,其中多发病灶侵及额顶叶白质、胼胝体及基底节区;T1WI呈低或等信号9例,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10例,1例出现坏死及出血,7例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2例出现经度水肿,2例明显水肿;增强扫描呈显著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环状强化2例,1例为斑片状强化。结论脑内原发性淋巴多位于大脑深部,明显强化,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但由于其影像表现复杂多样且发病率低,因此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其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淋巴瘤 脑内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原发性乳腺淋巴进行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完整切除的肿块的镜检乳腺小叶和其周边见淋巴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隐约可见,未见坏死,乳腺组织内见弥漫性或巢状淋巴细胞增生,增生细胞核大,深染,核形不规则。免疫组化EMA(-),BcL-2(+),,CD10(-),ALK(-),CD5(-),CD30(-),Bcl-6(+)cyclinD1(-)。增生细胞CK(L)(-),CK(H)(-),ER(-)PR(-)E-ad(-),P63(-),actin(-),HMB45(-),syn(-),CgA(-)Vimentin(+)CD20(+)CD79a(+),CD3(-),cd3(-)CD45RO(-)。Ki6770%(+)符合“非霍奇金恶性淋巴,B细胞来源”改变。结论PBL有自己的临床特点,但与良性肿瘤易误诊,误诊率高,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目前治疗正在探索阶段,预后与临床分期及治疗措施是否得当有关。

  • 标签: 淋巴瘤 乳腺癌 诊断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淋巴误诊率。方法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1例淋巴误诊,对该例患者诊治过程加以总结。结果淋巴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很高。结论对每个病例进行周到的分析,细致的查体,避免主观臆断,可能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率。

  • 标签: 淋巴瘤 误诊 急性会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