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输血是感染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我国在九十年代开始对献血员进行抗一HCVELISA法检测,较好地控制了输血后丙型肝炎的传染。但因“窗口期”、病毒变异、免疫静默感染等原因,血清学方法筛查丙型肝炎抗体仍存在一定的漏检,因而可能会造成少数患者输血后感染HCV。为了解我市献血员中(抗-HCV阴性)隐匿性HCV感染状况,笔者采用FQ—PCR方法对2000例抗-HCV阴性献血员血液进行FQ—PCR检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抗-HCV阴性 荧光定量PCR法 临床意义 混合血浆 筛查 输血后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解决APTT纠正试验Rosener指数“灰区”的方法,建立APTT纠正试验结果判断的临床应用路径。方法收录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APTT单独延长的患者样本,借助ROC曲线探索不同方案的最佳判断界值,建立联合应用1∶1和4∶1混合解决“灰区”问题的方案和结果判断的临床应用路径;收录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同类样本验证该方案和路径的诊断效能。结果传统Rosener指数判断标准对因子缺乏和抑制物的区分效能较低,建立组和验证组共49例(15%)样本位于“灰区”;建立1∶1混合纠正试验Rosner指数判断因子缺乏的最佳界值为5.0%,判断抑制物的最佳界值为9.1%,对于5.0%~9.1%的样本进行4∶1混合纠正试验能明显提高低滴度抑制物的检出率;借鉴Rosner指数建立孵育后延长时间百分比-P(1∶1混合时>10.8%和4∶1混合时>13.5%)用于判断抑制物具有时间依赖性较共识推荐的2种方案诊断效能更高。联合1∶1和4∶1混合纠正试验对于因子缺乏和抑制物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90%,将抑制物误判为因子缺乏的比例从20.9%(9/43)下降到7.0%(3/43),将判断时间依赖性抑制物的特异性由54.2%提高至100%,准确度由63.3%提高至97.4%。结论1∶1和4∶1混合纠正试验联合应用可较好地解决“灰区”问题,建立的APTT纠正试验结果判断路径,有助于APTT纠正试验的进一步推广和临床应用。

  • 标签: 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纠正试验 灰区 Rosner指数 孵育后延长时间百分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脐血血浆(cordbloodplasmaCBP)在植物血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PHA)诱导脐血源性T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脐血血浆和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单个核细胞分为CBP+PHA和PHA两组,检测两组细胞增殖率及免疫表型。结果CBP+PHA组细胞增殖指数低于PH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表型都以CD3+、CD4+为主,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脐血血浆对脐血源性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影响不明显,可能与RPMI1640培养体系具有相似的效果。

  • 标签: 脐血 T淋巴细胞 增殖 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海马及血浆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术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180~22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4):生理盐水组(NS组)、切口痛组(P组)、吗啡混合芬太尼组(MF组)和吗啡混合芬太尼+切口痛组(MFP组)。P组和MFP组制备切口痛模型。造模前20 min时,MF组和MFP组鞘内注射吗啡5 μg/kg和芬太尼0.25 μg/kg的混合液50 μl,NS组和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0 μl。于造模前24 h(T0)、造模后1、6、24、48和72 h(T1~5)时,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潜伏期(TWL);于T0,T2,T3和T5时分别处死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和下腔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和血浆IFN-γ水平。结果与NS组比较,P组T1~5时MWT降低、TWL缩短,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MF组T1~3时MWT升高、TWL延长,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MF组和MFP组T2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P<0.05);与P组比较,MF组和MFP组T1~5时MWT升高、TWL延长,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与MF组比较,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T2,3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4组各时点海马IFN-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可提高切口痛大鼠血浆IFN-γ浓度,改善外周免疫抑制。

  • 标签: 吗啡 芬太尼 注射,脊髓 疼痛,手术后 干扰素-γ
  • 简介:目的:用超多人份混合血浆分馏抗血友病球蛋白(AHF)制备稳定的用于测定凝因子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的标准品。方法:以WHO第六代FⅧ:C标准品(WHO-6)和美国国家FⅧ:C标准品(MEGA-1)为基准,用一期法测定两个批号工作标准品样品的凝因子因子Ⅷ促凝活性,并标定其活性值。结果:用WO-6标准时两批样品的FⅧ:C(IU/ml)分别为19.14和11.75±2.09,用MEGA-1标准时两批样品的FⅧ:C(IU/ml)分别为18.94±3.00和11.63±1.29。同批样品分别用WHO-6个月,用MEGFA-1为基准测定,效价未见明显改变。结论:以已知的国际公认FⅧ:C质控标准品为基准,用本文所推荐的方法可从超多人份混合血浆分馏的AHF中制备数据可靠,性能稳定的FⅧ:C检测质控和工作标准品,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标签: 超多人份混合血浆 凝血因子Ⅷ活性 FⅧ:C 抗活友病球蛋白 AHF 活性检测
  • 简介:摘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用于鉴别凝血筛选试验中APTT延长的原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凝血抑制物。该试验有助于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患者APTT延长异常的原因,以及针对性选择下一步实验室检查项目,所以是有重要价值的凝血试验。目前,因该试验的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暂无统一标准,实验室应用较为混乱,结果缺乏可比性,也限制了其应用和普及。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出凝血检验领域专家的实践经验,致力于推进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的标准化。

  • 标签: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混合血浆纠正试验 凝血因子 血友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浆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就目前已知的可能影响单采血浆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单采血浆过程不能只单纯注意采集过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机器和一次性使用耗材其理化、生物和免疫学方面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引起献浆者的一些并发症及对原料血浆的影响;结论应当进一步探究单采血浆质量的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在保证献浆者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提升血液制品的质量。

  • 标签: 单采血浆 原料血浆 血液制剂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本文讲述的是作者在一个国际化的团队中参与设计的奇妙心理感受.每个设计佳作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它是混合的,是相互渗透的,是交织在一起的。

  • 标签: 混合 绿色 信仰
  • 简介:摘要:目的 检测分析高台地区献血浆者原料血浆蛋白成分的分布。方法 采用双缩脲法和折射仪法对原料血浆蛋白质含量进行检测分析。采用血浆蛋白电泳方法对血浆中白蛋白、 α1球蛋白、 α2球蛋白、 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 γ球蛋白百分含量测定,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 2016和 2017年度的差异。结果 对 50名献血浆者的血浆采用折射仪和双缩脲两种方法进行了检测分析,折射仪法检测结果为 58.0±0.67g/L,双缩脲法检测结果为 58.1±1.61g/L,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 p> 0.05)。采用血浆蛋白电泳的方法对原料血浆血浆蛋白成分进行了分析,献血浆者的白蛋白、 α1球蛋白、 α2球蛋白、 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 γ球蛋白百分含量分别为 54.5±1.8%、 3.9±1.0%、 8.4±1.2%、 11.4±1.1%、 5.9±1.4%和 15.9±1.9%。所有献血浆血浆中白蛋白百分含量大于 50%,符合《中国药典》( 2015年三部)的判定标准。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显示, 2016与 2017年度白蛋白、 α1球蛋白、 α2球蛋白、 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 γ球蛋白百分含量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 对高台地区献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和蛋白分布进行检测分析,对血浆蛋白的分离和献血浆者的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献血浆者 调查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让大众了解血浆置换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方法 通过对血浆置换以及血浆置换原理的阐述,结合血浆置换在临床治疗中的用途以及相关知识的介绍,让大众了解血浆置换的相关医学知识。结果 人们对血浆置换及其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深入了解。结论 血浆置换并不是广大群众印象中那么简单的一种治疗手段,血浆置换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对血浆置换以及血浆置换的相关医学知识进行广泛的科普。

  • 标签: 血浆置换 原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22年5月-2023年6月期间,选取肝硬化患者30例纳入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15例,单纯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方法治疗)和观察组(15例,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明确最佳治疗方案。结果:经不同治疗,观察组肝功能生化指标改善明显,生存率明显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血浆置换 肝硬化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在重症肝炎中的疗效。方法:研究时间轴设置为 2017.1-2019.12,纳入我院共 30例重症肝炎患者,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人群。以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组,依次设为对照组( n=15)以及观察组( n=15),分别开展血浆置换以及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以肝功能、不良反应为指标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 P>0.05)。结论:对重症肝炎患者开展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 标签: 双重血浆吸附 血浆置换 重症肝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磷酸钙混合富血小板血浆置入重建股骨头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将2018.05月至2020.05月期间由我院诊治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一共60例,其中有30例患者采用坏死骨刮除、β-磷酸钙颗粒填充打压、β-磷酸钙柱状陶瓷棒置入治疗(对照组),有30例患者采用磷酸钙混合富血小板血浆置入重建股骨头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疼痛与髋关节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髋关节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磷酸钙混合富血小板血浆置入重建股骨头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能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髋关节恢复,值得应用。

  • 标签: 磷酸钙 富血小板血浆 重建股骨头 早期股骨头坏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1月在我院治疗的43例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和对照组23例(血浆置换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治疗前明显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TBIL、ALT、PTA比治疗前明显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ALB、TBIL、ALT、PTA治疗后下降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总胆红素下降能达36.95±11.91%,ATL下降达39.36±19.47%,改善PTA,白蛋白稍下降,5.04±4.28%,与血浆置换术比较,可取得相同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术后输少量白蛋白,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安全的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年度泉州地区采集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在国家规定的制备标准下制备的新浆冰冻血浆(FFP)和普通冰冻血浆(FP)之间的溶血情况,为尽可能减少制备FFP和FP的溶血单位数提供参考,从而尽可能降低可能造成的FFP和FP的制备过程的溶血率。方法对2014年度泉州地区采集的无常献血者的血液总单位数用于制备FFP和FP产生不同的溶血报废率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4年度泉州市中心血站制备FFP的溶血率为18﹪,而制备为FP溶血报废率为236﹪情况做表统计可以直观的看出,采集后超过18小时制备的普通冰冻血浆在同样的制备标准下从2014年1月到12月FP溶血单位数明显比FFP多。结论通过对2014年的FFP和FP的溶血结果比较,从2014年1月到12月FP溶血率都比FFP多(U>1.96,P>0.05)。因此,单采获得的血浆或全血应该尽快过滤去白同时分离出FFP,以减少溶血报废节约宝贵的血液。

  • 标签: 新浆冰冻血浆(FFP) 普通冰冻血浆(FP) 溶血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冷沉淀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对献血者的血检结果差异。方法:选取60例献血者,对其均采取血液检验,将去冷沉淀血浆检验结果作为实验组,普通冰冻血浆检验结果作为对比组,比较两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两组总蛋白、白蛋白、Ⅷ因子、Ⅴ因子、纤维蛋白原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去冷沉淀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检查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将二者看作是等同标本进行检验和诊断,值得重视。

  • 标签: 去冷沉淀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 检验结果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肝衰竭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40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方法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一步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本次40例患者中,显效11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0%。(2)护理后与护理前比较,观察组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四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更高,护理前后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衰竭患者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的疗效理想,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的实施,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肝衰竭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