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宾兴是盛行于清代全国各地的一种科举典礼,主要是指府州县级别的地方官举行宴会送别科举生员。目前尚未发现明代曾举行宾兴的记载。宾兴的最早源头是周代乡饮酒。唐宋以来州军地方官举行的乡饮酒逐渐与科举典礼混行。明代初年乡饮酒被割断了与科举制的关联,导致在清代宾兴演化成一种成熟的地方性科举典礼。

  • 标签: 清代 宾兴礼 乡饮酒礼
  • 简介:乡饮酒是传统中国较为盛行的一种敬老、宾贤礼仪。在统治者看来,“乡饮酒礼敬老遵贤,敦序长幼之节,申明朝廷之法,其有关于礼教甚巨”,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化功能。明代京师以顺天府行乡饮,“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举行,题本稿奏”。

  • 标签: 清代 顺天府 乡饮酒礼 儒家伦理教化
  • 简介:清代是《文选》最为繁荣的时期,政治上源于清政府的导向,学术上是因为考据的兴起、李善注的阙失,文化上根源于骈体文的兴盛。清代《文选》呈现出与往代《文选》不同的特点:以小学释"选学";运用多种方法,系统综合研究《文选》;运用新思维,与现实相结合来评价研究《文选》。虽然清代《文选》学成为"显学",但是它仍然存在版本受限、严重因袭等不足。

  • 标签: 清代 《文选》 学术史 李善 骈文
  • 简介:跨鞍常见于传统汉族婚礼中。清承明制,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均出现法明现象。在汉族婚俗影响及本民族婚俗自身发展双重因素作用下,清末东北旗人,尤其是满洲旗人的婚礼中已普遍盛行新妇跨鞍。对清代东北旗人婚礼中行跨鞍出现的过程、寓意、跨鞍在婚礼中的序次以及出现原因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清代旗汉融合发展的情况。

  • 标签: 旗人 东北婚俗 融合
  • 简介:在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以见长.荀氏之,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以为人类社会之根本,以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是为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之缘起.将以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之人本文化论;荀子由群论分,以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至法,引法入,将制者、释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之社会政治论.

  • 标签: 荀子 礼学思想 人本文化论 本体根源论 社会政治论
  • 简介:从“全美学”的视角展开探讨,可以完整地把握包括朱子诠释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意蕴。因此,总体考察朱子诠释美学体系结构,对其进行分疏与内在结构阐释,进而对其内含的生活意蕴深入考察,可以较为充分地展示朱子诠释美学的时代气息和当代价值。

  • 标签: 朱子 礼学诠释学美学 全美学 礼缘人情 时为大
  • 简介:清代是词中兴的时代,词的创作与理论都有很大的发展。词学理论,以“比兴”——“寄托”说、“词心”——“词境”说,相对于传统的诗学理论有新的发展,不但使词在文体层面,而且在创作与接受理论层面,都获得与诗学相对独立的地位。张惠言、周济、况周颐、陈廷焯等著名词人、词学家的词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整体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 标签: 比兴 寄托 词心 词境
  • 简介:《说文解字》为我国传统小学的根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的权威之作,研究者蔚为学林,形成了“段”。段,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及其所形成的学派。对清代“段”体系的有关研究著述进行辑录考略,为段《注》的研究者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指引,从而推动《说文》和段的深入研究。

  • 标签: 说文解字注 段学 著述
  • 简介:作为明代中后期重要思想家的黄绾,既是一位阳明学者,也是一位经学家。在青年、中年、晚年时期,黄绾分别撰有一种著作,即:《经》《庙制考议》和《经原古》。通过对上述三种经学著作进行考论,简要梳理黄绾的主张及其对嘉靖朝"大礼议"事件的影响。

  • 标签: 黄绾 礼学 《礼经原古》
  • 简介:明代类著作较易、诗、书类著作为少,其中关于《仪礼》的著作尤少。三之属,《四库》分周礼、仪礼、礼记、三总义、通、杂记分述,重点在前三类。本文就前三类中较为重要者概述如下。

  • 标签: 明代 礼学 《仪礼》 著作 三礼 周礼
  • 简介:摘要:文明礼仪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3―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的培养,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知礼、懂、用,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

  • 标签:
  • 简介:明代“大礼议”围绕明世宗入继大统后的伦序安排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争辩。清儒从角度入手,不但彻底否定了张璁派“统嗣二分”原则,同时又批评杨廷和的伦序安排认为其会导致太庙“昭穆紊乱”。那么在清儒那里怎样的伦序安排才能使太庙“昭穆不紊”?清儒对太庙昭穆的认识与其对整个宗法制度的理解密不可分。宗庙的昭穆之常为父子相继,昭穆之变则会出现“以弟后兄”“以孙后祖”的情况。本文正是希望在这一常一变之间梳理出清儒对于昭穆制度的认识,这也将有助于辨明清儒“大礼议非礼”一说的基础。

  • 标签: 礼学 昭穆 大礼议
  • 简介:传统律是渊源久远、成就卓著的一个学术领域。清代是中国传统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发展背景。本文主要就清代西方音乐理论的传入及影响、清代律学文献、清代律学成就等几个方面,对清代发展的背景做一探讨,以期对这一时期的音律发展情况有一个初步展示。

  • 标签: 清代律学 背景 发展 创新
  • 简介:朱熹把提升到本体地位,重构了一个贯通天人、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儒学新系统。儒家《六经》、《四书》等经典密切关联,《四书》中的《中庸》、《大学》又是朱熹自《六经》之《礼记》中摘出。在儒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儒学之内涵演变及朱陆之争,使朱熹认识到,是内在德性内核与外在工具形式的统一。由于"人心"包含各种欲望,所以朱熹反对陆九渊的"心即理",提出"性即理"命题。朱熹认为"天理只是仁义智之总名,仁义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他又提出"性即"命题。他认为"之出于自然,无一节强人",各种强制人之绝不是真正之。他使在本体意义上获得了提升,让现实日用成了天理之发用,为日用常行找到了形而上学依据,也使得道德主体和道德规范在现实中找到接通之处。由于只有克去私欲才能复,朱熹没有阐明合理需求的界限,导致人们在克私欲过程中连正常需要也给克掉了,使礼成为对人的限制和强迫。

  • 标签: 儒学 朱熹 礼本体
  • 简介:曾国藩在晚清的学界、政界均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主要以他的为重点,探讨他的M与治术之M的内在联系。在曾氏“无所不窥”的M追求中,一直是他关注的学术重心,并包括了经学、礼仪制度考订、学理论等各个方面。他的所以体现出“兼综汉宋”的学术旨趣,其实均源于他以礼治人的经世理念。

  • 标签: 曾国藩 礼学 礼治 学术 治术 经世
  • 简介:作为关创始人张载的传人,吕大钧传承了其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世致用思想。他将思想具体于行事,躬行礼教,严格家法,推行乡约,致力于乡村治理,实现了思想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关中风俗为之一变。研究吕大钧实践,对改变当今社会不良风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吕大均 礼学 实践
  • 简介:康熙五十一年(1712),发生了两江总督噶与江苏巡抚张伯行互相参奏案。康熙帝随即派出钦差大臣赴江南对互参案进行会审。在长达8个月的会审过程中,审案钦差大臣、江南地方军政要员以及内阁重臣等对此案所持态度不一,或明或暗地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着案件审理。4名审案钦差大臣只是“掩饰和解,瞻徇定议”;安徽巡抚梁世勋、苏州织造李煦、江西巡抚郎廷极以及江宁将军马三奇等明显偏袒噶;大学士李光地则站在张伯行一边;江宁织造曹寅、致仕吏部尚书宋荦、浙江巡抚王度昭则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从中可以窥见康熙朝后期满汉大臣之间隔阂甚深,满汉矛盾依然尖锐以及官场政治生态已趋于恶化。

  • 标签: 清代 噶礼 张伯行 辛卯江南科场案 政治博弈 官场政治生态
  • 简介:<正>孟子身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时代,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承三圣为志事,其人气象高明,其书浩然奇绝,是以显于当世。自李唐韩愈发显孟,赵宋《孟子》入经,孟自此盛名四达,天下共传。究其情,非独科举推波助澜之为能,实乃孟子继善成性,情悯千古价值之必然。自汉以降,注疏推阐《孟子》一书者纷然杂处,而在此基础上对后人研究之研究的著作也不乏其书。民国以来,孟研究籍借西风,出现多种研究路数,其一文献

  • 标签: 孟子思想 圣王 史大纲 三圣 处士横议 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