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幼帝康熙继位之初,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等四大臣辅政。至康熙八年(1669年),辅政结束,康熙帝亲政。在九年半的辅政期间,四大臣所上奏疏当为数不少,然今日可见者仅一,故著录题名为"辅政大臣遏必隆、鳌拜满文奏疏"。该满文奏疏当成于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即索尼去世之后,苏克萨哈获罪之前。遏必隆、鳌拜以此满文奏疏提请康熙皇帝"亲近忠正贤良之人,远离巧诈奸恶之人",暴露了康熙帝亲政前后满洲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与权力斗争,也反映出清初的汉化对满洲统治集团核心成员的影响。满文奏疏中多种皇帝称谓词语的使用,体现了以宗亲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满洲统治集团构成特点,以及与汉王朝相同的家国一体统治。

  • 标签: 鳌拜 康熙帝 辅政大臣 满文奏疏
  • 简介:东汉名士朱穆说:“古之明君必有辅德之臣、规谏之官。”这话千真万确。汉文帝开明,广开言路,便出了贾谊之辈,其谏论影响深远;唐太宗开明,明于纳谏,也成就了魏征等诤臣的英名。这些都是明君,

  • 标签: 语言 奏疏 古代 汉文帝 唐太宗 明君
  • 简介:满文是满族以及满-通古斯语族中其他一些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满族作为清代的统治民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满文也因此成为有清一代官方的正式文字,即所谓“国书”.这对满文满文文献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满文 文献
  • 简介:封面满文书影──《满文老档》穆林《满文老档》是额尔德尼、达海等奉敕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180册。记载了清入关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各方面情况,被誉为关外时期满族的“大百科全书”。它反映了满族由一个弱小的、单一的女真族到新的民族共同体...

  • 标签: 书影 无圈点满文 编年体史书 文学价值 民族共同体 早期满族
  • 简介:奏疏是中国古代社会臣民上奏帝王文书的总称。作为一种具有政治性和工具性的应用文体,奏疏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文体特点。清朝“同治中兴”的功臣曾国藩一生所上奏疏数以千计。他认为奏疏应做到语言明白显豁、思想忠爱笃诚、气象光明俊伟。而这些无疑对现代公文的语言、风格、内容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标签: 曾国藩 奏疏 文体观 创作
  • 简介:中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使老满文的辩识成为一件不容易的事.老满文借用蒙古文字母拼写女真语,在个别书写形式上亦受到其影响.本文结合实例,对老满文元音、辅音的书写形式及用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探索.

  • 标签: 蒙古文 老满文 元音 辅音
  • 简介:“留中”指皇帝将臣属的奏疏不做批示下发而留置内廷。万历朝奏疏“留中”事例萌于神宗初政时期,万历中期以后趋于严重,成为凸显的政治现象。这一现象使得国家行政中枢的运转机制被破坏,政府功能亦随之下降。万历朝奏疏“留中”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后张居正时代国家行政中枢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君臣双方的严重冲突。奏疏“留中”既反映万历朝政治上层统合力之趋弱,又映衬出明代政治文化对君主绝对专制保留的些许约束,这种约束与明代士大夫的政治价值意识密切相关。

  • 标签: 万历 奏疏 留中 士大夫 政治文化
  • 简介:1875年,郭嵩焘上书同治帝,借海防言说洋务之事,其《条议海防事宜》奏折之中的"三策"和"四条"高度浓缩了他的思想理论,其中既有对洋务运动甚至对整个社会一针见血的批评,也不乏对西方社会先进之处的赞誉。郭嵩焘是洋务派的智者、维新派的先驱。

  • 标签: 《条议海防事宜》 郭嵩焘 海防
  • 简介:盛京,满语意为兴盛之城,是皇太极在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对沈阳城的改称。作为清朝的发禅地——盛京,曾经造就丁满族杰出的一代英豪,同时也蕴育了满族独特的灿烂文化。作为有清一代的国书——满文,它的创制、改革、应用和发展,直至衰落,都与盛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标签: 沈阳城 乾隆朝 清朝统治者 老满文 雍正时期 满洲贵族
  • 简介:满文篆书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然而自创立以来,其应用范围却比较狭窄,加之有关著述甚少,因此对满文篆书的研究,至今在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接触清朝印玺、特别是沈阳故宫博物馆所藏清朝帝王、后妃等各种印玺中,所见者多以满汉合壁之篆书刻成。征集的清代官印中,亦常遇满文篆书。为能准确识别、鉴定印玺,逐渐产生了对满文篆书研究的兴趣。几年来着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潜心研究,每有所得。现据馆藏清代遗物、史料,对满文篆书的有关问题作以简要论述。因资料匮乏,本身研究水平有限,难免舛错之处,敬请教正。

  • 标签: 沈阳故宫博物馆 满汉 清太宗 皇帝之宝 文化宝库 清高宗
  • 简介:经过长期的发展,"翻译无理论"、"翻译理论无用"的观点已被摒弃.人们重视翻译实践活动,也充分肯定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在长期的满文翻译实践中形成的翻译方法、技巧等理论成果,直接指导着满汉翻译实践.基于当代翻译理论,我们对满文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断深入.树立正确的满文翻译观,对于提高满文翻译能力,更好地开展满文古籍文献整理翻译、科研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满文 翻译理论 满汉翻译
  • 简介:清代由于语言使用的需要,产生了一些以汉字音读满文的文献,为我们今天认识满文读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也提供了清代满、汉文字读音互鉴的可能.本文据中满文之汉字注音制成"满文元音读音之汉字对照表",并就其注音规律略陈一二,冀望有助于满文元音音理之研究.

  • 标签: 满语 元音 汉字注音
  • 简介:大凡从事翻译工作的,无不以翻译质量为重。满文档案是清代官方以满族文字形成的公文档案。其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是研究清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历史档案的特性,决定了满文档案的翻译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一是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为史学研究提供翔实可信的史料;二是要求使用清代公文用语,以反映清代公文档案的风貌。如何才能使满文档案的翻译更加准确,更加符合清代公文的特点,如何才能使我们的翻译水平不断提高,本文从准确地理解满文原文、明白通畅的汉文译文及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三个方面,对满文档案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满文档案 翻译工作者 理解原文 汉文 释义 历史档案
  • 简介:本文从满文在历史上的使用和发展状况出发,并阐述了目前满文使用和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保护和发展满文的有利措施和制约因素,从而揭示当今时代保护并发展满文的众多的意义,并重点对其中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 标签: 满文保护 使用现状 发展意义
  • 简介:福建地处东海之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之地。康雍乾时期,福建督抚多次就天主教上疏。这些奏疏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的撞击。本文以张伯行、觉罗满保、周学健的奏疏为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作为清朝的封疆大吏,他们是从风俗人心、地方秩序、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天主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他们提出的禁教措施越来越严厉。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而且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和清廷对外政策的走向息息相关。

  • 标签: 福建督抚 奏疏 天主教 文化冲突
  • 简介:《明孝宗实录》与相关明人文集都是研究明孝宗在位期间历史之重要史料。其中《明孝宗实录》所收奏疏虽多删节,而记载了该时期之基本史实,全面而系统,相关明人文集所收奏疏则记载了与文集撰写者相关之史实,虽着眼局部,而具体详细,为局部特写,两者有互相补充之益。二者在记载史实方面又皆因体裁限制、抄写不慎、主观因素等影响,而各有其不足,包括史实失误、避讳隐瞒、文字不确等,将其相关部分进行对比,更可校正失误、求得真相.总之,在历史研究中重视《明孝宗实录》与相关明人文集所载奏疏皆予利用,极为必要。

  • 标签: 《明孝宗实录》 相关明人文集 奏疏 价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