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宪法人格作为基本权利,具有主观权利和客观法的双重性质,这是宪法人格与民法人格具有密切关联性的根源。作为主观权利,宪法人格的义务主体指向政府,基本理念在于防范公权力对公民人格的侵害;民法人格的义务主体指向私人,防范私人间的相互侵害。宪法人格所承载的基本价值有赖于民法的贯彻与浸润,宪法中的人格的规定具有概括性和指导性,民法中的人格的规定具有具体性和补充性。基于当下我国宪法实施和人格的保障现状,应当主张宪法人格在民法中的直接效力。

  • 标签: 人格权 双重性质 区分 转化 直接效力
  • 简介:本书主要是通过判例来阐明21世纪的日本人格法的现状,关于21世纪的人格应有的面貌,在本书中仅仅稍作提及,原则上将这一工作托付给年轻的研究人员。本书是以1989年出版的拙著《人格论》(日本一粒社)的第一章“人格法概论”为原型的,本以为做一下修改,不必费太多时间就可以完成

  • 标签: 人格权法 研究人员 日本 判例
  • 简介:莎士比亚说,他平生最喜欢读两本书,一本是自然,一本是人。律师工作就是专门读人这本书,专与人打交道的。干律师虽然无权无势,还疲于奔命,但却有一种自豪感。可以靠自己敏锐正直的心和手中的法律武器,给绝望者以企望,困惑者以解脱,困难者以援助,以掀动人们心底的波澜。

  • 标签: 独立人格 代理人法 股东大会 律师事务所 法律意见书 了解权
  • 简介:党内民主最终是由每个党员的'独立'决定的。那么,如何培养党员的独立呢?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虽然早巳被推翻,但残存的封建思想一直难以抹去,至今还在影响着大多数人的生活。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一直被束缚,很难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直到参加工作、踏入社会,独立人格依然被束缚。难道每个人在经过这一系列

  • 标签: 党员独立 培养党员 独立人格
  • 简介:“学术”是知识精华的总称,人类只要脱离野蛮与蒙昧的时代,学术便承担起了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与智慧的神圣使命,由此,学术本身就具有了凛凛尊严。然而,学术尊严的维护,需要学者的学术人格做保障。学者的学术人格,是在学术与政治、经济等各种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上,现实生活中的大学学者总是要受到包括政治规范在内的社会规范的制约。这是个体的现实生存状态。而学者的学术人格则是指那些把学术作为自我的生存方式,并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自己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精神状态。

  • 标签: 学者 独立人格 学术尊严 学术人格 精神状态 传播文化
  • 简介:摘要: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是非常重要的。应从逐渐放手、教会思考、教会劳动、教会担责这一系列过程中去实现。

  • 标签: 独立人格 培养
  • 简介:阮籍是魏晋时期标举和张扬独立的代表人物。由于当时身处险境,他对独立的坚持采取了一种比较独特、策略、巧妙同时也比较复杂的方式,主要有朝隐、“文多隐避”、肆行包括饮酒在内的放诞不羁行为等。阮籍对独立的维护和坚持,在魏晋时期成为一面旗帜。对当时文人思想的启蒙,对冲破西汉以来形成的儒家伦理道德狭小的精神领地,对高扬人的主体精神。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标签: 阮籍 独立人格 独特表现 人本精神
  • 简介:     四、环境人格的法律保护      (一)侵害环境人格行为的确认   民法确认侵害环境人格的民事违法行为是侵权行为,环境人格是权利主体所固有的、以环境人格利益为客体的、维护主体人格完整所必备的权利,环境人格主体对环境人格利益的主观享用就是

  • 标签: 人格权刍议 环境人格权
  • 简介:1.商事人格维护的是主体在商事活动中包含经济利益在内的特定人格利益——商事人格利益,商事人格作为一种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并具有财产价值内容的权利,商事人格还应包括体现商事主体内在人格利益的人格

  • 标签: 商事人格权 浅商事 试析浅
  • 简介:<正>中国民法典起草中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是人格的地位问题。换言之,是否应该在民法典中规定人格?如果规定的话,应该在民法典的何处加以规定?关于这一问题有以下三种方案:第一,在不法行为法中规定;第二,在总则编中规定;第三,将人格独立,与债权、物编并列。因为日本没有对人格进行单独立法的考虑,所以也没有什么讨论。下面在对过去的立法例加以简单观察的基础上,探讨人格的内容和性质。

  • 标签: 人格权 中国民法典 不法行为 权利主体 财产权 物权
  • 简介:民法是权利法,权利是民法的核心,民事权利原理是核心的核心.依照天然原理有机排列,权利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法治是权利的天然秩序复现.本文通过对"人格先于身份"民事权利原理的观察,提出恢复"人格先于身份"天然秩序来之不易的观点.

  • 标签: 人格权 身份权 法治 宪政 民事权利 天然秩序
  • 简介:我国传统人格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实人格,阻碍着现实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化。本文主要从人格独立性上,通过对照分析传统的依附型人格对现实人格的影响,查找现实人格独立性上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社会对培养独立的重视。

  • 标签: 传统人格 现实人格 独立人格 现代人格
  • 简介:针对目前理论界关于我国是确立人制度还是人身制度的争议及“人格、人身”法律史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结合当今中国民法和侵权法的立法现实,确认中国采取“人身立法模式”,反思人格从人身制度独立出来后的若干理论问题,并且从“人格、人身”的区别和联系关系中,探讨应当重构人身及人身损害赔偿的权利体系以及对人身关系调整对象的学术价值。

  • 标签: 人格权 人身权 权利体系 学术价值
  • 简介:目前我国在民法典编纂方面的最大争议问题之一,就是人格是否应单独成编。这一问题争论的根本症结在于,对于民法上的人格人格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重大分歧。要解决民法典人格体例问题,就必须剖析争议双方的各自观点与理据,同时要从人格人格的一般概念与具体学科理解上,来辨析民法意义上的人格人格概念。

  • 标签: 人格 人格权 民法典体系
  • 简介:随着民法典编纂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人格法是否独立成编再次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人格独立成编首先需要克服潘德克顿体系的束缚,人格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排斥在该体系之外,人格法完全是实践的产物。将人格作为自然权利对待是一种立法者的不作为。人格只有不断地上升为法定权利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保护。宪法基本权利架起了自然权利与法定权利的桥梁,人格一般条款则使得宪法基本权利与人格之间能够有效互动。人格作为独立的民事权利在民法典中单独成编,还需克服诸多的理论漏洞,权利客体并非权利的必备要素,权利内容才是根本。人格具有支配权能,并不是必须同时表现为事实支配和法律支配,事实支配对于人格来说是普遍存在的,但对于法律支配则涉及哪些人格要素能够进行支配,如何支配,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伦理的判断问题。

  • 标签: 潘德克顿体系 自然权利 法定权利 权利客体 支配性
  • 简介:关于人格能否在民法典中独立设编的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在立法机关草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人格编(草案·室内稿)》之后,反对方提出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由,即人格是民法不确定概念,只能在民法中碎片化表达;人格与其他民事权利类型不同,不是独立的民事权利;人格的客体是人格,应当由民法总则特别是《宪法》规定;民法分则设置人格编就破坏了民法的结构、逻辑和民事制度体系。这四个理由不足以动摇民法人格编草案的理论基础,民法人格编草案符合民法典逻辑体系的圆满性和自洽性,能够成为民法典大厦中的一个坚实可靠的组成部分。

  • 标签: 人格权编 确定的法律概念 人格利益 民事权利类型 逻辑体系
  • 简介:人格与身份构成人身体系已成为我国民法的定论.人格人格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由人格直接派生,是民事主体固有的,以人格要素为客体,以维护人格独立为唯一使命的人身.现代民法上的身份的内涵也与传统身份的内涵有着极大的差别,它不再是以支配他人人身为客体的权利,而是民事主体基于特定的身份,以身份利益为支配客体的权利.人格与身份在实际运用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标签: 人身权 人格权 身份权 关系
  • 简介:人格保护、人格保护是当代立法的一个发展趋势。总的来讲,保护人格或者说是保护精神性权利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如何制定人格才能够使人格保护机制更加科学,更能达到保护的目的。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考虑到的是,我们的民法实际是一个移植的产物,并不是我们国家自身固有的制度。

  • 标签: 人格权保护 人格保护 宪法 精神性权利 发展趋势 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