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王维的人生正应验了佛教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佛教对人生的看法及救赎对屡遭挫折的王维颇有启发。佛教对物质、对精神的需求都不能执著,这也是佛教的核心。王维后来与李林甫、杨国忠同朝听命,自然不能执著,正因如此,他才能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安身立命。主观上使自己于身心相离中求得身心的统一。在客观上,这也是远祸避害的重要手段,佛教在王维亦官亦隐的生涯中确实起到了救赎的作用。而安史乱后的四五年,王维虽尽力逃向空门,但其心灵并未真正逃离煎熬。

  • 标签: 佛教 王维 救赎
  • 简介:郭绍虞先生在《杜诗镜铨》序言中指出注家也应如史家一样要兼有才、学、识三长。'注'重于学,'解'侧于才,'评'偏于识。这一方面说明注家同史家一样笔悬千斤、事关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注家必须兼有才、学、识三长才能成就一部不凿不芜的杰出注本。陈铁民先生的《王维集校注》可说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代表。陈先生不仅在注、解、评三方面各具其长,

  • 标签: 先生王维 王维校注 评陈铁民
  • 简介:王维隐居惘川别业期间,创作了许多出色的山水田园诗。弄清辆川别业的具体面貌,无疑有助于我们了解王维的隐逸生活和他的诗歌创作。关于惘川别业,古人有一些描述,如唐冯蛰《云仙杂记》卷八说:“王维居惘川,宅宇既广,山林亦远,而性好温洁,地不容浮尘,日有十数扫饰者,使两童专掌缚帚,而有时不给。”在王维的庄园中,仅专掌扫地的童仆就有十数人,可见其规模之大。宋张戒称王维隐居惘川的诗作为“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岁寒堂诗话》卷上),大概也是基于这一认识吧。对于上述说法,笔者以往既抱怀疑态度,又不敢断然认定其为误说。那时笔者考虑,王维之父官不过州佐(终汾州司马),又早卒,王维兄弟姊妹六七人,家中素无积蓄(偶然作六首》其三云:“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几回欲奋飞,蜘踢复相顾。”),到天宝初营置辆川别业时,王维仅任品秩不高的左补网(参见拙作《王维年谱》),能有财力购置一个规模很大的庄园吗?但转而又想,从王维的诗歌来看,惘川别业中,有山林土田、湖泊河流,游止达二十处之多,其规模能不大吗?所以笔者关于这一问题的思绪,一直处于游移不定之中。直到1991年及1995年两度到惘川别业故址参观、考察后,笔者对这一间题才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终于判定《云仙杂记》的说法不正确。

  • 标签: 王维 别业 辋川 《元和郡县图志》 遗址 诗歌创作
  • 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祁(今属山西),其父处廉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博学多艺,以诗乐书画俱妙独步唐代,他'诗人妙品上上',画'参于造化,绝迹天机',又'工草隶,闲音律',被后世推嘉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中国文人画的开山祖师。他还是中国佛教史上颇具影响的高德居士,生前就享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雅誉,身后更荣膺'诗佛'的美名。前人评论王维诗歌,每每以空境、禅境相标目,这自然不无道理,但如单论空禅,就未免以偏概全了。需知,空禅只是他以佛心观世时的彻悟,

  • 标签: 王维诗歌 盛唐山水田园诗 中国佛教史 诗佛 中国文人画 三重
  • 简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生活。寻常生活的一点云彩,一声鸟语,一道溪流,在他的笔下,都浮动着空灵与恬静,极富鲜明个性,在当时诗坛开拓了新的艺术天地,成为唐代山水诗的滥觞。五绝组诗《辋川集》

  • 标签: 鹿柴 酬张少府 山水诗 艺术天地 辋川 深林
  • 简介:学界对"诗佛"王维的研究多集中于山水诗、"诗中有画"特点、佛教思想对他的诗歌及思想的影响及名篇赏析等方面,而对于王维与道家思想的研究,则相对冷清。实际上,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思想则是道教最主要的思想来源,二者对王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王维诗歌、思想与道家思想关系的研究方面,已有所突破。但是,学者们的自觉意识不够,在深入系统方面也有待提高。

  • 标签: 王维 亦官亦隐 道家思想 隐逸诗歌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