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提高甜菊叶中甜菊糖的提取效率,将超声波和纤维素酶共同应用于甜菊糖的提取中,研究其对甜菊叶中甜菊糖的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对液料比、纤维素酶用量、温度、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五个单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正交试验进行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液料比为12,纤维素酶用量为0.15%,提取温度为60℃,超声时间为80min,超声够率为50W,该条件下甜菊糖的提取率为12.94%;提取率比水提高出2.90%,并缩短了提取时间,降低了提取温度。

  • 标签: 甜菊糖苷 超声波 纤维素酶 提取 正交试验
  • 简介:建立乳制品中安赛蜜、糖精钠、阿斯巴甜、阿力甜、纽甜、甜菊糖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样品经固相萃取柱净化后,梯度洗脱,在10min内完成分离,外标法定量,得出了6种甜味剂在不同乳制品中的检出限和定量限。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4种基质中6种甜味剂的快速检测。

  • 标签: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乳制品 甜味剂
  • 简介:甜菊糖是一种天然、高甜度、低热量不致龋甜味剂,是从甜叶菊的叶子和根茎中提取精制得到,主要由Stevioside(ST)和RebaudiosideA(RA)两种成分组成,其中RA是蔗糖的理想替代品。全世界甜菊糖的年需求量近1万吨,随着甜味剂主要消费国美国批准使用,其需求量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我国年生产量为3000t,国内消耗约500t,80%以上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大力开展甜菊糖的提取工艺研究与开发,进行甜叶菊新品种的培育和改良,提高甜叶菊中有效成分RA的含量,对带动我国甜菊糖产业的发展,改善我国农村农作物品种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甜菊糖的成分及其功能,甜菊糖不同成分对甜味的影响,对甜味口感的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综述了甜菊糖的提取、分离、精制和改性的方法。最后就甜菊糖发展前景作了概述。

  • 标签: 甜叶菊 甜菊糖 提取工艺 前景
  • 简介:降低甜菊糖甙生产成本的经验卿石臣(湖南省津市甜菊糖厂津市,415400)甜菊糖甙是一种高甜度、低热值、非营养性天然甜味剂。广泛用于食品、饮料、腌制品、医药、烟草、茶等工业生产低热产品。近年来,甜菊糖甙市场日益看好,但从整体来看,甜菊糖甙的生产利润并不...

  • 标签: 甜菊糖甙 天然甜味剂 生产成本 控制 辅助材料消耗
  • 简介:本课题摸索出以低热值高甜度的天然甜味剂--甜菊糖甙代替酸奶中传统甜味剂蔗糖的大部分后的最佳发酵工艺。得到其品质,外观均不受影响,且风味更佳,发酵时间更短的甜菊糖甙酸奶。

  • 标签: 甜菊糖甙 蔗糖 酸奶 发酵 甜味剂 使用
  • 简介:甜菊糖为热量低、甜度高的天然型甜味剂,但是其具有不良的苦涩后味。本实验的目的是以甜菊糖、环糊精和甘蔗粉制备一种以甜菊糖为基质的复合甜味剂,既保留了其高甜度又可以改善其不良的后苦味。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确定各成分的最优组合为:甜菊糖0.29°/。,甘蔗粉0.47°/。,环糊精0.21°%。

  • 标签: 复合甜味剂 甜菊糖 制备
  • 简介:目的了解淮北3所医院临床分离的36株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钝化酶(AME)基因存在情况。方法采用MIC法测定临床分离菌株对3种氨基糖苷类及其他11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所测菌株中9种AME基因。结果36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2%、70.3%和81.1%;27株(75.0%)检出AME基因,ant(3″)-Ⅰ、aac(6′)-Ⅱ、aac(6′)-Ⅰ、aac(3)-Ⅱ和ant(2″)-1检出率分别为63.9%、58.3%、50.0%、38.9%和36.1%,未检出aac(3)-Ⅰ、aac(3)-Ⅲ、aac(3)-Ⅳ、aph(3′)Ⅳ基因。结论淮北3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严重,AME携带率高且基因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

  • 标签: 多重耐药 氨基糖苷类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氨基糖苷类药物应用。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抗需氧桌兰阴性杆菌包括假单胞菌属、结核杆菌属和葡萄球菌的抗生素。

  • 标签: 氨基糖苷类药物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对沙棘果用甲醇进行了提取和盐酸催化的水解实验,采用HPLC方法测定了提取液和水解液中的黄酮配基含量。实验证明:用甲醇在室温下提取26h,每克果粉得到槲皮素0.025mg,山奈素0.015mg,异鼠李素0.035mg;而用盐酸对果粉水解3h;每克果粉能得到槲皮素0.383mg,山奈素0.025mg,异鼠李素0.992mg。提取的黄酮配基的数量分别是水解的6.52%,60.2%和3.52%。由此可见,沙棘果中的黄酮配基主要是以黄酮糖苷的形式存在,在水解过程中可由糖苷经水解反应形成,对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尤其如此。

  • 标签: 沙棘果 黄酮糖苷 黄酮配基 HPLC
  • 简介:人参皂苷为人参主要的药理活性组成部分,通过水解二醇系人参皂苷的糖苷配基是制备稀有人参皂的常用方法。酶法转化因其底物高度专一、条件温和、副产物少等潜在优势而被作为结构修饰和生理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主要对糖苷酶转化人参皂苷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其工业化生产高活性皂苷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人参皂苷人参皂苷糖苷酶微生物转化
  • 简介:本文对沙棘叶分别用甲醇和乙醇(70%)进行了提取和盐酸催化的水解实验,采用HPLC方法测定了提取液和水解液中的黄酮配基含量。实验证明:用甲醇在回流温度下提取4h,每克叶仅得到槲皮素0.003mg,无山奈素和异鼠李素。用盐酸对叶水解3h,每克叶子能得到槲皮素1.562mg,山奈素1.496mg,异鼠李素2.398mg。叶提取的槲皮素仅是叶水解得到的0.2%。由此可见,沙棘叶中的黄酮配基是以黄酮糖苷的形式存在,在水解过程中可由糖苷经水解反应形成,对槲皮素、山奈素和异鼠李素都是如此。

  • 标签: 沙棘叶 黄酮糖苷 黄酮配基 甲醇 乙醇 HPLC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苷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1994年~2006年低分子右旋糖苷不良反应13年间的国内文献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分子右旋糖苷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小于5min和大于3d两个时间段,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心血管系统为主,分别占不良反应的53.73%和23.13%,其次为泌尿系统(18.60%)的不良反应。在817例不良反应中可痊愈的为719例,占88.0%,33例患者中有严重后遗症的占4.04%,有62例因抢救无效死亡的占7.59%,另有3例病危自动出院的占0.37%。结论:低分子右旋糖苷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应合理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低分子右旋糖苷 不良反应
  • 简介:【 摘要 】 唾液酸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糖酸化合物,而唾液酸 糖苷化 反应与常规糖苷化反应相比较为苛刻,其立体选择性较差 , 并且其立体构型极难控制 , 在 反应中能否有效地对 α 糖苷键进行获得是反应其优劣的重要标志。随着近年来对唾液酸糖苷化反应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次研究针对唾液酸糖苷化方法的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唾液酸糖苷 α 糖苷键 离去基团 研究进展
  • 简介:分别以正辛醇、正十二醇、正十六醇和无水葡萄糖为原料合成烷基糖苷(APG),考察了其乳化能力随浓度和烷基碳链长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后的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PG对原油的乳化能力增强。随着烷基碳链的增长,APG对原油的乳化能力增强,乳状液稳定性也相应增强。APG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效果较好,两者体积比为1:4时润湿力最佳,体积比为1:1时乳化力最强,体积比为1:4时起泡性最好。

  • 标签: 烷基糖苷 葡萄糖 乳化 起泡 复配 合成润湿
  • 简介:目前关于大豆异黄酮水解主要有酶水解和酸水解两大类。高活性的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酶因成本高尚不具备应用价值。现有的酸水解工艺主要采用盐酸、硫酸等无机酸作催化剂,水解温度较高,对设备腐蚀严重,产生大量的酸性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文研究了固体酸作催化剂水解大豆异黄酮的工艺,以期克服无机酸作催化剂的不足,为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制备生产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标签: 大豆 异黄酮 固体酸 酸水解
  • 简介:摘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由链霉菌或小单孢菌培养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半合成制取而得的一类水溶性较强的碱性抗生素。主要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卡那毒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和来自小单孢菌的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小诺霉素等。虽然大多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为抑菌药,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却可起到杀菌作用,属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范围大,强而持久,且还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作用。从抗菌作用的特点看,氨基糖苷类是一类较优良的抗生素,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卡那霉素对假单胞菌感染无效,尤其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及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已被新的药物取代。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抗菌谱较卡那霉素广,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在临床广泛应用。半合成的氨基糖甙类药物阿米卡星等,为目前临床应用的氨基糖甙类的新化合物。

  • 标签: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预防
  • 简介:2.2.6氨基糖苷类耳毒性的药物治疗作用 ,2.2氨基糖苷类的耳毒性 ,肾功能减退患者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易发生耳毒性

  • 标签: 中应 临床用药 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