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达到更好的节能优化效果,进行二甲苯装置换热网络分析是当前工业企业运营中较为热门的讨论话题,在论证中一般采用软件分析的方法,主要从二甲苯的装置优化方案的制定和二甲苯装置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 标签: 二甲苯 装置优化 节能优化
  • 简介:摘要:论文 主要介绍甲苯二异氰酸酯 光气化生产工艺,介绍了甲苯二异氰酸酯 的性能、主要用途, 对甲苯二异氰酸酯 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原理进行了说明,阐述 甲苯二异氰酸酯 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三废”治理等。 T 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oluene diisocyanate, introduces the properties and main uses of toluene diisocyanate, explain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principle of toluene diisocyanate, expounds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oluene diisocyanate and the treatment of “ three wastes” , etc. 关键词:甲苯二异氰酸酯 ; 工艺原理; 用途 toluene diisocyanate; process principle; applica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 介绍了 1#芳烃装置利用 T-403加工处理 2#甲苯的过程和相关数据,对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进行了总结。

  • 标签: 2#芳烃甲苯 苯含量 C8
  • 简介:摘要: 对某一硝基甲苯生产线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确定其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职业卫生检测、 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 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 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 对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

  • 标签: 一硝基甲苯 职业病危害 现状评价
  • 简介:摘要:对二甲苯装置换热网络的分析,多采用流程模拟软件,如进行加点等特征分析发现,二甲苯的异构化单元在物料的运行过程中,经过塔顶进行低温的运行后,发现在内容上有不合理的现象,因此结合二甲苯装置的实际运行和节能的情况,不断对装置加以优化改造,同时需要对方案不断进行论证。

  • 标签: 二甲苯装置 技术改造 节能
  • 简介:摘要:这些年由于我国的聚酯项目的快速上马,拉大了聚酯原料之一的对二甲苯PX的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容量,由此如何来寻找和优化二甲苯装置生产对二甲苯的原料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异构化在二甲苯装置的应用就很好的利用了装置中的剩余物料来异构转化为对二甲苯,节省了物料成本和操作成本。

  • 标签: 异构化 对二甲苯 C8芳烃 催化剂
  • 简介:摘要: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阐述了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二甲苯异构化、甲醇芳构化、甲苯选择性歧化及甲醇甲苯选择性烷基化等对二甲苯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势及不足。分析表明,与甲醇制芳烃技术相比,甲醇甲苯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具有对二甲苯选择性高、流程短、无需吸附分离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实现煤经甲醇(和甲苯或苯)制对二甲苯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采用芳烃联合装置与甲醇甲苯选择性烷基化技术耦合,理想状况下可实现对二甲苯增产40%以上,同时不副产苯。提出了对二甲苯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甲醇甲苯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既利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保障聚酯产业链安全,还有助于形成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技术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 标签: 二甲苯 生产技术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选取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各32例,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OD1表达。将食管癌细胞系KYSE510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腺相关病毒(AAV)-绿色荧光蛋白(GFP)组和AAV-SOD1组。AAV-GFP组和AAV-SOD1组细胞分别转染AAV-GFP和AAV-SOD1重组病毒载体,对照组则加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利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二氢乙锭(DHE)探针检测活性氧簇(ROS)产生、Western blot检测Wnt5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Tukey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与癌旁组织(1.00±0.33)比较,食管癌组织中SOD1 mRNA表达升高(3.76±0.51,t=-25.595,P<0.01)。食管癌中SOD1蛋白表达水平(1.93±0.35)也高于癌旁组织(1.00±0.28,t=-11.734,P<0.01)。转染24、48、72 h后,AAV-SOD1组细胞活性(0.165±0.016、0.283±0.023、0.391±0.036)明显高于对照组(0.133±0.017、0.213±0.028、0.326±0.038)和AAV-GFP组(0.129±0.015、0.209±0.024、0.316±0.032,P<0.01)。转染48 h后,AAV-SOD1组细胞ROS水平(0.757±0.062)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0.079)和AAV-GFP组(1.048±0.108,P<0.01),而SOD1、Wnt5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AV-GFP组(P<0.01)。结论SOD1的表达在食管癌中升高,过表达SOD1通过抑制ROS和调节Wnt信号通路活化诱导细胞增殖。

  • 标签: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食管癌 细胞增殖 Wnt 活性氧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职业暴露工人肺功能的改变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探索TDI呼吸系统毒作用的效应评价指标。方法于2014年10月,以中国西部地区某TDI生产厂中从事TDI合成工序、提纯工序、包装工序及上述生产过程的巡检工序的61名男性作业工人为TDI暴露组,主要经吸入蒸汽和气溶胶暴露;以该工厂中不接触TDI及其他已知致敏性化学物的62名男性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对照组,与暴露组工人年龄匹配。问卷调查获得性别、工龄、年龄、职业史、暴露工龄等信息,检测工人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水平;收集周末班后尿,测定尿液中TDI的代谢物甲苯二胺(TDA)浓度作为内暴露指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细胞因子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肺功能指标、细胞因子随TDI暴露浓度和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暴露组和对照组工人年龄M(P5~P95)分别为36.5(24.0~51.0)和38.0(24.0~50.0)岁,暴露组工龄M(P5~P95)为6.94(0.97~26.33)年,尿液TDA浓度M(P5 ~ P95)为15.56(2.28~112.16)ng/ml。与对照组比较,暴露组肺功能3项指标FVC、FEV1、FEV1/FVC以及血清中IL-8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血清TNF-α水平及FVC、FEV1均呈降低的趋势,且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P趋势值均< 0.05)。血清IL-8、TNF-α均与FVC、FEV1、FEV1/FVC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TDI暴露工人血清炎性因子IL-8和 TNF-α水平与肺功能指标有关联,可作为TDI致呼吸系统毒作用的早期效应评价指标。

  • 标签: 职业暴露 呼吸功能试验 细胞因子类 横断面研究 甲苯二异氰酸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基因Val16Ala多态性与海南省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202例乳腺癌患者和同一时期在门诊体检的184名健康女性志愿者(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MnSOD基因Val16Ala多态性,比较不同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Ala等位基因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5.3%(62/404)和13.9%(51/368),2种等位基因和3种基因型Val/Val、Val/Ala、Ala/Ala的分布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2种等位基因和3种基因型在绝经前后的发生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la等位基因与淋巴结转移(OR=1.79,95% CI 1.04~3.08,χ2=4.457,P<0.05)及TNM临床分期(OR=1.95,95% CI 1.11~3.41,χ2=5.657,P<0.05)相关。结论MnSOD基因Val16Ala多态性与海南省乳腺癌的发生无相关性,但可能具有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

  • 标签: 乳腺肿瘤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1,SOD1)的两种突变类型G41S和G41D对小鼠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人源性SOD1WT、SOD1G41S、SOD1G41D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及不携带目的基因的空白病毒,立体定位注射到小鼠的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根据注射病毒的不同,分为CONTROL组、SOD1WT组、SOD1G41S组及SOD1G41D组(均n=16)。1个月后,对小鼠进行旷场实验、Y迷宫自发交替实验、三箱社交实验、追踪条件恐惧实验,观察突变基因对小鼠认知行为的影响。结果在旷场实验中,SOD1WT组[(39.67±6.04)m]的运动路程明显多于SOD1G41D组[(28.47±6.92)m,P=0.034];在Y迷宫自发交替实验中,SOD1WT组[(40.56±10.12)次,(32.63±8.19)次]及SOD1G41S组[(36.75±9.43)次,(29.06±8.32)次]的总进臂数和实际交替进臂数明显高于SOD1G41D组[(24.50±11.30)次,(18.38±9.09)次,均P<0.05];在三箱社交实验中,SOD1G41D组在含有老鼠的区域停留时间[(279.08±134.94)s]和对侧空金属笼子区域[(218.54±125.63)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3,P=0.199),SOD1WT组及SOD1G41S组在陌生鼠1[(253.07±55.60)s,(253.20±57.61)s]及陌生鼠2[(243.44±55.33)s,(239.76±67.49)s]所在区域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1WT组、SOD1G41S组表现为社交趋新障碍;在追踪条件恐惧实验的测试阶段,SOD1G41S组的僵直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和CONTROL组(P<0.05)。结论SOD1G41S和SOD1G41D对小鼠的认知行为产生了明显的改变,相同位点上的两种突变类型产生的认知行为改变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超氧化物歧化酶1 基因突变 内侧前额叶皮层 认知障碍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分析该方法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临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按照入院单双号随机标记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单独使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治疗前后的NSE、S-100β、SOD水平变化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NSE、S-100β及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6.29±1.72)μg/L、S-100β(3.73±1.56)μg/L,均低于治疗前,且均低于对照组(t=3.769、3.317,均P<0.001);治疗后观察组SOD(42.38±7.32)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t=3.533,P<0.05);观察组总有效治疗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75.00%(χ2=10.766,P<0.001)。结论使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进行对ACI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ACI的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保证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在相关疾病诊治中推广。

  • 标签: 依达拉奉 丁苯酞软胶囊 早期急性脑梗死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S-100β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