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尝试系统勘察电影叙述不同于文学叙述的时空问题,探析电影叙述时空多种层面的双重性: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性、情节叙述和情结叙述的双重性、时空清晰和非清晰双重性,并归纳电影叙述的时空体系结构。

  • 标签: 电影叙述 双重性 情结叙述 非清晰时空 时空结构
  • 简介:叙事学理论应用于电影理论以来,丰富了电影的创作艺术和批评理论。本文就电影中常见的无限制型视点和限制型视点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通过区别不同叙述视点的特征,为更好地解读电影提供了一些方法。

  • 标签: 叙述视点 无限制型视点 限制型视点
  • 简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叙事学理论已经走上后经典的发展道路,逐步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论,与多种学科和思潮结合起来,形成了“绘画叙事学”、“音乐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电影叙事学”等分支。叙事学与电影理论的结合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方向,但“电影叙事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理论界对电影文本叙述者的定义和描述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本文将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讨论,以期对电影文本的叙述者提出一种可行的界说。

  • 标签: 电影文本 叙述者 界说 叙事学理论 女性主义叙事学 电影叙事学
  • 简介:近日《一只狗的大学时光》火热上映,影片无论是导演、编剧,台前幕后的创作都是80后,本文以电影音乐为基点,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注入女性性别视角,论及《我还能孩子多久》与《粉末》创作的同于不同、审美合而不合。

  • 标签: 主题曲 故事时间 叙事视角
  • 简介:<正>当电影由一种纪录性“写实”(卢米埃尔)呈现,演进为以某种“特定叙述方式”展示故事,从而引起人们的推想、悬念和惊奇时,电影成为严格意义上(“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的艺术。这在卢米埃尔的《水浇园丁》中初露端倪,在梅里爱的“排演片”、“变形片”中已得到确认。故而乔治·萨杜尔说:“梅里爱以他真正叙事性的影片,创造了故事片的样式。”到了格里菲斯的手中,电影艺术的叙述方式已奠定基础(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格里菲斯创造了电影的句法。在1908年以前电影还只是在拼凑字母;但自从有了格里菲斯之后,它就开始有了银幕文法和摄影修辞了”(拉姆萨语);苏联电影学派则使电影艺术的特定叙述方式得到完善和深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蒙太奇理论和文法规范);被人们称之为“现代蒙太奇”(戈达尔式)的叙述方式和方法,则强化了电影叙事的破碎感、断裂性,使电影的故事性更晦涩、更迷乱,从而增强了人们对电影艺术叙述方式自身的关注。

  • 标签: 电影叙事 故事 情节 情节性叙述 反情节性叙述
  • 简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台湾新电影最为重要的关注对象。侧重于小人物情绪感受的抒发而不强调情节的戏剧化,使新电影呈现出散文化特征,对小人物的精神困境予以关爱的人文精神和将小人物与大时代相结合的历史视野,又使台湾新电影具有了诗意情怀和史诗风格,这些便是台湾新电影“底层叙述”最为突出的特征。

  • 标签: 台湾新电影 底层叙述 散文化 人文精神 历史视野
  • 简介:詹姆逊认为,赋予后现代主义文化以某种历史的原则性,暗含着承认在我们有时称其为消费社会与孕育它的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之间存在着某种根本性的结构差异。西方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代即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以美国加州柏克利学生抗议活动为开端,到法国“五月风暴”和意大利“热秋”游行达到高潮,影响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

  • 标签: 后现代 叙述方式 王家卫 五月风暴 低俗小说 西方后现代主义
  • 简介:“死亡到底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这个命题,我不妨用我的摄影机参与这个讨论。”的确,张艺谋这段话道出了一个历史事实:自人类对“死亡”这一现象有了意识之后,“死亡”便与“生存”一样成为争论不休的命题。并且这一争论绝不仅限于哲学思想领域,在艺术领域里“爱和死是永恒的主题”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实际上,广义而言,在任何一个领域里只要有生命存在,“死亡”就被以不同的语言符号和行为方式进行着阐释。当然,争论的结果,“死亡”究竟是什么颜色的答案仍

  • 标签: 非正常死亡 艺术家 叙述功能 死亡观 死亡文化 电影
  • 简介:文本的时间向度是影响叙述体裁风格和文本意义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媒介技术的不断推进使时间因素被压缩变形,进而作用在体裁风格上。受时间向度与媒介技术影响较为显著的是电影,它在记录类体裁与演示类体裁两者间游移,或趋同于一端。不论呈现出何种运动趋势,时间向度与媒介技术二者始终会共同作用于体裁的特征,而体裁特征又反过来说明时间指向性的变化与媒介的属性作用。由此,本文将先从电影叙述文本的时间向度出发,来考察时间-媒介技术对电影体裁特征的影响作用。

  • 标签: 时间向度 演示性叙述 电影体裁
  • 简介:文学已成为当今电影叙事的一个重要蓝本,从文学中挖掘电影叙事来源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张艺谋电影中对余华、莫言小说叙事的提炼,好莱坞影片对英美经典小说的重新发掘,甚至国内导演对经典戏剧构架的借用,都成为文学文本向影像文本转换的重要例证。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这种转换过程中叙述人称的变换,以期能够总结出一些改编的经验。

  • 标签: 小说 电影 叙事
  • 简介: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叙述视角上极富魅力,采用了不同叙述者主客观视角转换和角心人物转换等方式讲述了一段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本文将在叙述学的视野下,从影片的叙述视角角度对其进行解析,探讨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叙述视角魅力。

  • 标签: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叙述视角 主、客观视角 角心人物
  • 简介:当代欧美影坛与龙相关的电影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这些电影中的恐怖龙形象,或直观,或以隐喻的形式出现.电影中对龙形象的叙述建构,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社会历史文化中“屠龙习俗”对当代欧美电影的二元化影响,另一方面代表了西方社会文化中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和生态伦理价值观.

  • 标签: 建构 屠龙习俗 生态伦理价值 人类 自然
  • 简介:香港功夫电影自1949年发轫,迄今已经走过了61个春秋。作为植根于岭南文化的香港功夫电影曾一度重现了诸多的广东传统文化习俗,表现出别样的"家国乡愁"。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岭南原生态文化的遗失,这一带那种"乡愁式"的怀旧情结却逐渐嬗变为香港功夫电影的包装"外壳"和点缀元素。本文通过探究广东文化与香港功夫电影本土风格之间的情感纠结与历史渊源,籍以寻求当代电影在平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同时自觉形成本土表述的可行路径。

  • 标签: 香港功夫电影 广东意象 叙述特征 乡愁
  • 简介:随着电影创作的意象化、抒情化和散文化,电影叙述方式,虽然戏剧式叙述方式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意象式、心理式和散文式等叙述方式则以新的姿态展现其艺术魅力。艺术要生存必须创新,但创新必须与适应相统一。创新要适应现实,适应现实必须创新,那种完全脱离适应的创新,以及完全脱离创新的适应,都会使艺术陷入绝境。因此,电影叙述方式的创新必须用民族化的磁石予以磁化,这样才能获得生机。意象式叙述方式

  • 标签: 电影创作 叙述方式 风格 审美特征 创新
  • 简介:关于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和原作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一般可以使用博尔赫斯的概念来解说:“一个伟大的作家发明了他的先驱。”我是先看到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然后才看到黑泽明的电影。得承认,《竹林中》当初并没给我留下多大的印象,而黑泽明的画面则给我巨大的冲击,于是我又拿起书本进行重读。

  • 标签: 《竹林中》 《罗生门》 电影 小说 芥川龙之介 声音
  • 简介:刘呐鸥作为上海新感觉派的灵魂人物,在小说创作中自觉追求影像叙述方式。他采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突出镜头感和节奏性,并利用"陌生化"的叙述语言在小说中营造出电影般的场景画面,而这种自觉借用更是体现其"都市性"的文化追求。

  • 标签: 刘呐鸥 蒙太奇 “陌生化”都市性
  • 简介:我国以灾难为题材的电影,由于电脑技术的滞后、资金投入的缺乏,也因为意识形态、艺术传统、艺术想象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鲜见撼动人心的艺术大片,而一直被视作电影创作的“短板”。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将中国式的灾难题材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这位被称作最具“平民色彩”的导演,在制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大片时,创新性地选择了别具一格的叙述策略和方式。

  • 标签: 《唐山大地震》 电影创作 灾难题材 叙述策略 叙事 艺术传统
  • 简介:本文系()一书的结语部分,题目为译者所加.于1994年由美国麦格罗-希尔公司(McGraw-Hill,Inc.)出版发行.中文译本将由译者翻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克里斯琴·汤普森(KristinThompson)和戴卫·波德维尔(DavidBordwell)均为电影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资深教授.本文结合的著述及作者对电影史研究的心得体会,深入分析论述了他们在著作中力图一以贯之的电影史构架与叙述的三条原则--电影语言如何产生、演变并逐渐成熟和规范化?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演映等如何影响电影的发展?电影艺术的世界性潮流与电影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作者依据这些原则对世界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宏观的审视与总结.这些问题的探究无疑对我们的电影史研究与写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标签: 电影史 电影学 电影语言 电影市场 电影艺术 汤普森
  • 简介:小说叙述者与电影叙述者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虚拟人格,但电影叙述者更为复杂。在默片时代,电影叙述者有可能会现身发声,以电影解说员的身份叙述故事。作为具体存在的叙述者,电影解说员拥有全知全能的叙述权力,甚至能干预电影画面的运作,他的存在使得放映现场成为充满即兴表演与情感反馈的场所。电影解说员通过他的声音与表演将默片与戏剧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突显出来。通过对这一角色的重访与重估,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电影的多元存在与丰富形态。

  • 标签: 默片 声音 叙述者 电影解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