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脸炙人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传唱了60年,但还没有人注意到“黄河”的形象究竟象征着什么?作者发现了在《黄河大合唱》中“黄河”的“角色交替”,并从其背后挖掘了中国人对“黄河”、对祖国复杂的感情和心理,从潜意识的层面剖析了在这部著名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 标签: 黄河 父亲 敌人 图腾 矛盾 爱恨交织
  • 简介:<正>人物小传:田汉,著名剧作家、歌词作家和诗人,现代话剧的重要奠基人,1898年3月12日出生,湖南长沙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在郭沫若主持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任艺术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1968年12月逝世。

  • 标签: 田汉 聂耳 中国戏剧家协会 现代话剧 政治部第三厅 抗战期间
  • 简介:一在关于梅兰芳先生海外公演的评论中,斯达克·扬的相关评论,尤其是他发表在《戏剧艺术月刊》上的那篇《梅兰芳》,因为在较早时间得到梅绍武先生的全文翻译并附于《我的父亲梅兰芳》书后,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斯达克·扬这个名字也被国内戏曲研究者所熟知。

  • 标签: 陌生人 《梅兰芳》 熟悉 戏剧艺术 研究者 评论
  • 简介:不论中外,记谱法沿革的历史并非以从不精确到精确,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规律发展的.在记谱体系的深层与背后,起支配、制约作用的是音乐观念(音乐意识)与音乐传授的方式.笔者认为,用这一观点来研究记谱法沿革的全部历史(也包括未来),便可以"一"贯通;但同时指出,对于音乐观念、音乐意识我们也很难以一个绝对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 标签: 谱式 度量记谱法 准度量记谱法 非度量记谱法
  • 简介:中华古韵,向来有十大名曲一说,这十大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阳春白雪》《十面埋伏》《夕阳萧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梅花三弄》。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伪托之作。

  • 标签: 名曲 十大 古代 《胡笳十八拍》 掌故 中国
  • 简介:本文从《溪山琴况》的标题形式切入,通过考察各况标题的双音节连用,认为《溪山琴况》的文本构成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的分离:一方面,二十四个况题单字大多是由当时文学写作中常用的双音节词切分而成,并非来源于对各况内容的概括;另一方面,徐青山是以自己内心的整体琴学来对这些前置况题作出漫谈式的回应,每一况的内容并非是规整的、有计划的构思。因此,我们并不能概括出每一况的封闭性独立内涵,《溪山琴况》的文本整体上应当作为一个“渐变光谱”式的结构来理解。

  • 标签: 况题形式 双音节 文本呈现 渐变光谱
  • 简介:<正>经过近半年的竞争和协商,EMI百代音乐集团竞购案的结果终于在2011年11月11日水落石出。EMI百代被分拆出售,唱片业务卖给环球音乐集团,版权业务由索尼音乐集团中标,总涉及金额大约41亿美元。但是,结果的揭晓并不意味着事情的圆满解决,事实上,本次竞购案在进行中有不少跌宕起伏、峰回路转

  • 标签: EMI 版权管理 万首 发行权 市场所占份额 夕阳产业
  • 简介:宫廷演戏本是帝王家的隐私,宫禁森严,外人哪得知?我们现在之所以对清宫演戏的情况多少知道一些,不外乎这样几条渠道:民间名艺人人宫当差,把在宫中的所见所闻透露出来(这些人在南府时代通称外学学生,升平署时代叫外籍或民籍学生,所谓“内廷供奉”只是民间的美称而已),此其一。其二,最具权威性的有关清宫文献档案的流散、传播(出版)。我们不仅能读到卷帙浩繁的连台大戏和各种节令、庆寿承应小戏的剧本,而且还可读到有关宫廷演戏记载详备的各种档案材料。有了这些渠道,宫廷演戏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其实除此之外,那些有资格受到被赐“看戏”的少数高级官员们的有关记载,也是一条极具价值的线索。其

  • 标签: 《翁同稣日记》 清代宫廷 戏剧演出 演戏资料 典礼 世俗心态
  • 简介: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第三届国际童声合唱节宁波交流营活动。其中新加坡公教中学童声合唱团、芬兰塔比奥拿合唱团的工作坊及孟大鹏老师的讲座让大家都收获不小。

  • 标签: 童声合唱 第三届 国际 合唱团 新加坡 工作坊
  • 简介:除了电影、电视和现代媒体传播,任何一种剧场表演艺术,若没有演员与观众之间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表演艺术是不能存在的。演员与观众是一种现场的、直接的互动关系。那么,谁是艺术鉴赏的主导呢?现在城市民间二人转总是说观众需要啥我们就给演啥,观众是主导;媒体也说,观众喜欢啥,我们就播出啥。他们都说自己最了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事实上,不同时代观众在观演互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标签: 二人转 观演关系 观众需要 掌声 笑声 媒体传播
  • 简介: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喜洋洋》成为了中国人过年团聚,欢度春节,装点喜庆气氛不可或缺的乐声。它不仅为中国人所熟知,外国人也从《喜洋洋》中知道了中国文化,知道了中国的"春节"。有《喜洋洋》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自然也就有了《喜洋洋》。他的"喜洋洋"给人民带来了无限快乐,他把民族音乐的精品留给了他热爱的华夏大地,自己却在天国默默远去。他的成就与才华,在中国民族音乐之林中占有无人可以替代的重要位置……您知道这首闻名四海的《喜洋洋》的曲作者和首演者是谁吗?他就是享有中国弓弦乐大师之称的刘明源先生。他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本文将带您一道走近这位逝去的"胡琴圣手"尘封的往事,追溯他非凡的音乐之路。——编者

  • 标签: 《喜洋洋》 中国人 弓弦乐 刘明 大师 中国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