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eye作为表身体器官的单词,除本身的意义,还有其他意义,现就“之意作一简介。1.表人或事物bull’seye靶的中心;中心目标;关键性的事物;打中靶心的一击,直接命中;击中要害的话(或行动);凸透境;[海]舷窗,水密窗theeye of day太阳theeyeofmorning太阳theeyeofheaven太阳dryeyes不落泪的眼睛(指不哭的人)eyeservant在(雇主等)看管时才干活的人eyeopener使人十分惊奇(或恍然大悟)的事物;很有启发的事物;迷人的人或物;(美俚)早晨起后喝的清醒神志的酒dectriceye光电池aneyeinthesky侦察卫星2.短语及其他俚语wettheothereye再喝一杯bebrightintheeye喝醉haveeyesbiggerthanthebelly嘴馋damnyoureyes混蛋allmyeyes瞎说;胡扯;无聊myeyes天哪!嗳呀(表赞叹,反对,惊讶)dusttheeyeof欺骗,蒙蔽dosomebodyintheeye...

  • 标签: 外之意 眼外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郝瑞 张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20
  • 简介:摘要心反射通常发生于眼科手术中,尤其是肌手术多见,一般会引起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房压下降、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室性二联律、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等。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心反射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其在肌手术中手术操作及麻醉方式等与心反射发生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对降低肌手术中心反射的发生及处理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动眼肌 斜视 眼外科手术 反射,眼心 手术期间
  • 简介:我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只为看你一高原的阳光,总是充沛的让人炫目天空是透明的蓝映着白云几朵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肌麻痹的病因分析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方法:详细询问每例患者病史 ,均行视力、裂隙灯、眼底、 33cm角膜映光位检查和眼球运动检查 ,红色镜片复视相定性检查。结果:收集了 2015年 4月至 2016年 10月在我院住院的 40例肌麻痹患者 ,就其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 .结论:针对眼肌麻痹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方法,避免疾病的产生。

  • 标签: 眼外肌 肌麻痹 病因分析
  • 简介:摘要:肌转位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综述肌转位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通过调整肌的位置和张力,手术可以纠正斜视、改善眼球运动功能。近年来,肌转位手术在不同类型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手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准确、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研究的深入,肌转位手术有望在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眼外肌转位手术,斜视,眼球运动障碍,临床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可量化分析眼眶部软组织的形态与功能状态,而肌及肌滑车(pulley)的形态与功能改变可能是某些非共同性斜视和特殊类型斜视的力学基础。本文汇总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健康人及斜视患者的肌及pulley特征的MRI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研究与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斜视 眼球运动 眼外肌 Pulley
  • 简介:目的:为临床肌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固定成人尸体头颅15个,经低温冷冻后,利用MJ-346B型电动带锯做眼眶连续冠状断层(层厚0.5cm,锯耗0.1cm),观测眶尖至眼球后极5个连续层面上眼肌的宽、厚、断面面积及其与视神经、眶壁的位置关系。结果:肌厚、断面面积最大值均分布于眶的第3或第4层面,肌断面面积之和的最大值在第4层面,其面积和平均为128.54mm^2,而第3层面肌断面面积之和占眶断面面积的比例最大,平均占29%;内直肌与上斜肌、视神经的距离最近,因而其毗邻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内直肌的病理性肥大对视神经的压迫更为直接;当多条肌同时肥大时,第3层面的影像表现更能反映眼肌对视神经的压迫程度;还可通过眶断面影像上的几个简便测量来评估型Graves病人发生视神经病变的可能性。

  • 标签: 眼外肌 断层解剖 影像学 诊断 视神经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肌麻痹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效果,以达到更好的治疗和预防目的。方法对30例患者行眼科常规检查,全身检查包括血糖、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测定,常规行头颅CT或MRI。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首先积极有效的控制血糖,给予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及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侧颞动脉旁皮下注射。结果患者治疗2-16周后治愈25例,好转5例,无效0例,随访6个月,有2例复发。结论糖尿病性微循环病变是导致神经缺血缺氧以致变性的病理基础。经控制血糖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后,肌麻痹大多均能治愈,但有少数患者在治愈后复发。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眼肌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4条直肌Pulley位置、肌肉体积及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共同性斜视患者,其中第一位不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为A组,第一位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5三棱镜度)的患者为B组;健康志愿者为C组。采用MRI冠状位扫描观察各组4条直肌Pulley位置及体积的差异,同时计算比较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比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收集A组患者19例(38只),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0岁;B组患者10例(20只),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7岁;C组健康志愿者20名(40只),3个组间年龄和性别分布匹配(均P>0.05)。3个组间4条直肌Pulley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58.6±44.9)mm3,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334.7±35.6)mm3,C组内直肌肌肉体积为(437.5±49.3)mm3,A组、B组内直肌肌肉体积均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05,6.025;均P<0.01);除内直肌,其他直肌肌肉体积在3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内直肌及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和C组比,B组患者体积比值更分散。结论共同性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4条直肌Pulley位置变化不明显,内直肌体积明显减小,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分布较分散可能与小度数垂直斜视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23-227)

  • 标签: 外斜视 动眼肌 斜视 磁共振成像 垂直斜视
  • 简介:11例带状疱疹并发肌麻痹患者均表现为眼睑及周围皮肤带状疱疹,疹后14天~2个月出现复视、斜视,持续4周~2个月。早期眼部外用、严重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防止眼部后遗症的发生。

  • 标签: 带状疱疹 麻痹 眼外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弥可保治疗术后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的眼科手术患者中术后出现眼肌麻痹的共15。使用弥可保治疗肌麻痹。结果上睑下垂患者6治疗3天恢复正常。肌麻痹患者9治疗7~50天恢复正常。结论弥可保治疗眼科术后出现的肌麻痹安全、有效。

  • 标签: 弥可保 眼外肌麻痹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共同性斜视术后位回退有关因素。方法对124例不同类型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远期及近期的疗效进行随访并分析。结果共同性斜视术后近期与远期治疗率分别是86.29%和79.03%,其中继发性斜视术后远期复发率最高,具有双眼视功能者治愈率最高,无眼位回退现象。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位回退与手术原则和设计,双眼单视功能,患者自身因素,术者的技巧及术后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

  • 标签: 外斜视/外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间歇性斜视患者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斜视的发病机制。方法取10例间歇性斜视患者及5例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人眼内直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肌纤维及肌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结果(1)光镜下及电镜下间歇性斜视患者,正常对照组比较,肌纤维呈萎缩、损伤样改变。(2)光镜下及电镜下肌本体感受器正常对照组比较,肌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明显异常。结论间歇性斜视患者弱侧肌内直肌及其本体感受器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可能与间歇性斜视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关。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眼外肌 本体感受器
  • 简介:目的探讨青光滤过手术后白内障手术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青光滤过术后白内障24例,采取颞上方或颞侧角巩膜缘隧道式小切口行白内障囊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避开功能性滤过泡,保持已有的滤过功能。结果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5的15例、0.1~0.4的7例、<0.1的2例。随访3月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小切口囊摘出手术治疗青光滤过术后白内障,可提高视力并保持滤过泡功能。

  • 标签: 白内障摘出术 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外细菌性炎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128例细菌性炎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0.3%诺氟沙星滴眼液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浓度0.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束之后的总体疗效。结果:观察组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炎症总治愈率达98.44%,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退较快。结论:针对外细菌性炎症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措施效果更强,临床应用效果值得推荐。

  • 标签: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诺氟沙星滴眼液 外眼细菌性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探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水平肌止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沈阳爱尔视光医院就诊的共同性斜视患者25例25,所有患者均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分别于术前、手术开始、术终、术后2周及术后1、3和6个月测量角膜缘至水平肌止端的距离,手术开始及术终时用卡尺进行测量,术前及术后用AS-OCT进行测量,应用AS-OCT评价斜视矫正术后不同时间点肌止端的位置变化。采用33 cm三棱镜联合交替遮盖法检查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术斜视度。结果共测量共同性斜视患者25的44条水平肌,包括直肌25条和内直肌19条。术后2周和术后1个月AS-OCT对肌止端的检出率低。术终卡尺测量以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AS-OCT测量的角膜缘至直肌止端的距离分别为(12.30±1.40)、(11.72±1.45)和(11.84±1.27)m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85,P=0.023);术终测量角膜缘至直肌止端的距离大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终卡尺测量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测量的角膜缘至内直肌止端的距离分别为(5.12±0.42)、(5.56±0.61)和(5.28±0.57)mm,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12,P=0.055)。术后各时间点患者斜视度均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S-OCT可以成功显示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水平肌止端位置的纵向变化。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生物测量 光相干断层扫描,眼前节 眼外肌 肌止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