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杨佳蕾 尹世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16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70,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全军脑卒中医疗救治研究中心神经内科,北京 100088
  • 简介:摘要白塞病(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反复发作性、多系统受累的血管炎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和生殖器溃疡、葡萄膜炎和皮肤损害等。BD累及神经系统则称为神经白塞病(NBD),可表现为脑或脊髓实质损害、脑静脉血栓形成、脑动脉炎等。本文主要围绕NBD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BD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白塞病 神经白塞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白塞病(neuro-Behcetdisease,NBD)的临床及MR1表现,以提高对神经白塞病的认识,并研究神经白塞病MRI各序列检查的影像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32例神经白塞病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32例神经白塞病患者均有白塞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其中口腔溃疡32例,生殖器溃疡26例,眼部病变9例,皮肤病变6例,针刺反应阳性5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者有8例,32例MRI检查患者最常见受累部位包括脑干、内囊、皮质下白质和基底节。病灶在T1W1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水抑制序列(T2Flair)为高信号,DWI序列为稍高信号,ADC图为稍高值;病灶周围有水肿带。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患者经治疗后异常信号灶减少或消失,但也可复发或新发病灶,并可出现小脑、脑干等脑实质萎缩性改变。结论神经白塞病(NBD)的核磁共振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其临床表现特点,可提高对神经白塞病(NBD)的诊断。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白塞病 弥散加权成像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白塞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血管炎,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以及葡萄膜炎为特点,常伴有皮肤损害、关节炎、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肺部症状。近年来,我院共白塞病患者现将护理护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白塞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多系统、炎症性疾病,以黏膜、眼部、肌肉骨骼、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炎症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其治疗根据患者器官受累程度、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变化。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白塞病可分为血管型、胃肠型和神经型,其中血管型常导致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被推荐为血管型白塞病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随着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使用,其成为治疗难治性血管型白塞病的新的选择。本文就血管型白塞病的治疗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白塞病 血管型 血栓形成 白细胞介素类
  • 简介:【摘要】目的:对白塞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1例白塞病患者,分析优质护理的价值。结果:护理后,该例患者未发生并发症,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痊愈出院。结论:白塞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具有理想效果,临床价值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肠白塞病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诊断为肠白塞病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并发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针刺试验结果;消化道受累部位、溃疡形态;同时比较临床表现的性别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例肠白塞病患者中,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者26例(55.3%);消化系统症状以腹痛最常见,其他依次为腹泻、纳差、腹胀和肛周脓肿,发生率分别为80.9%(38/47)、46.8%(22/47)、42.6%(20/47)、36.2%(17/47)、2.1%(1/47);并发症以消化道出血、肠穿孔、肠梗阻为主,发生率分别为40.4%(19/47)、4.3%(2/47)、4.3%(2/47);37例(78.7%)存在不同程度的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5 g/L),36例(76.6%)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36例(76.6%)红细胞沉降率加快,22例(46.8%)存在轻度以上的贫血(血红蛋白<90 g/L);针刺试验阳性25例(53.2%);消化道受累部位依次为末端回肠和回盲部、结肠、食管、十二指肠和空肠、胃、直肠,分别占57.4%(27/47)、27.7%(13/47)、23.4%(11/47)、23.4%(11/47)、17.0%(8/47)、8.5%(4/47);47例(100.0%)均出现口腔溃疡,62.1%(18/29)的患者内镜下表现为多发溃疡,按形态依次为圆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分别占48.3%(14/29)、34.5%(10/29)、17.2%(5/29)。女性肠白塞病患者的外阴溃疡发生率高于男性肠白塞病患者[85.7%(18/21)比30.8%(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89 ,P<0.01);女性与男性肠白塞病患者的口腔溃疡、腹痛、腹泻发生率和针刺试验阳性率比较[100.0%(21/21)比100.0%(26/26)、85.7%(18/21)比76.9%(20/26)、42.9%(9/21)比50.0%(13/26)、52.4%(11/21)比58.3%(14/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肠白塞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口腔溃疡、腹痛、腹泻、外阴溃疡等,女性肠白塞病患者较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外阴溃疡;内镜下表现以多发溃疡多见,按形态依次为圆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好发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回盲部最多见,其他依次为结肠、食管等部位。

  • 标签: 肠白塞病 临床特征 消化道症状 内镜特征
  • 简介:患者女性,45岁,主因“发作性心悸10年,加重9h”于2015年4月3日入院。既往白塞病史20年,间断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外阴溃疡,针刺试验(+)。9:30出现心悸,持续无缓解,伴头晕、头痛,无胸痛、气短,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60/45mmHg(1mmHg=0.133kPa),给予药物处理后(具体用药不详)急诊转入我院。

  • 标签: 致心律失常 白塞病 发作性心悸 口腔溃疡 外阴溃疡 药物处理
  • 简介:摘要探讨MR小肠造影(MRE)对肠白塞病的诊断价值。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6例肠白塞病患者,分析其MRE征象。6例患者在MRE上均表现为回盲部深大溃疡伴肠壁息肉样增厚,病变肠壁扩散受限,均无肠腔梗阻征象。1例患者回盲部邻近腹膜轻度增厚并强化程度增高,手术证实为回盲部溃疡穿孔。本研究表明MRE能无创性定性评估肠白塞病,及时发现穿透性并发症。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炎症性肠病 磁共振成像 小肠造影
  • 简介:患者女性,58岁。因“反复胸闷、气急2年,加重9d伴恶心、呕吐”于2004年2月3日入院。患者40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发热、右下肢浮肿伴结节性红斑样损害、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视物模糊,多次住院检查未明确诊断。直至30年前再次因上述症状至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住院治疗,明确诊断为白塞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未再出现口腔溃疡、

  • 标签: 诊断 白塞病 口腔溃疡 患者 确诊 反复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塞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6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性别分组探讨男性和女性白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异同。结果白塞病首发症状以口腔溃疡最为多见(66.7%)。白塞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疡(94%),外阴生殖器溃疡(81%),毛囊炎(61%),结节性红斑(53%),内脏受累并不少见,依次为消化道、眼、中大血管、心脏等。眼部受累男性多于女性,而且较重,其他临床表现无性别差异。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明显的疗效。结论白塞病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多个系统,易被误诊。除眼部受累外,其他临床表现无性别差异。应对所有病例筛查结核感染的可能。治疗上对活动期、病情重者应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

  • 标签: 白塞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肠白塞病诊断要点临床特征和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提高临床中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在本文中主要回顾,曾经我院进行治疗的一例肠白塞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吃饭以后上腹隐痛,3月住院。患者在入院前在多家医院进行过治疗。被误诊为肠炎。进行相关的治疗后,患者症状没有得到缓解。经过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口腔有一处溃疡,下肢有严重水肿现象。询问患者的患病历史得知患者两年前,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近期视力明显下降。请许多专家会诊后,得知患者为肠白塞病。结论对于临床中,消化溃疡且反复发作的患者。并且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患者。要考虑是否为肠白塞病。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尽早的进行准确诊断,减少误诊现象的产生。

  • 标签: 老年 肠白塞 误诊误治 反思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塞病(BD)合并眼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BD眼炎的认识。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48例BD合并眼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男性35例(72.92%),女性13例(27.08%);93.75%患者为双眼受累,76.34%的患者眼部视力有下降,其中致盲率为14.58%;眼部损害常见为全葡萄膜炎(36.5%),其中男性与女性比较,全葡萄膜炎、角膜后沉着物、虹膜后粘连、玻璃体混浊及白内障的发生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患者与女性近期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塞病眼炎男性多见,以全葡萄膜炎常见,而且致盲率高;男性患者比女性近期疗效差。

  • 标签: 白塞病 眼炎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总结30例白塞病的护理。主要护理措施是床单元环境管理;做好症状护理特别是口腔溃疡、眼部损害、生殖器溃疡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强调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本组除一例自动出院外临床治愈5例,好转24例。

  • 标签: 白塞病 溃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塞病应用沙利度胺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白塞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沙利度胺治疗,根据用药剂量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大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白塞病应用小剂量的沙利度胺治疗,临床效果满意,减少不良反应,并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白塞病 沙利度胺 小剂量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系统性血管炎,以口腔、生殖器溃疡、眼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累及神经系统、血管及胃肠道等。肠道累及通常发生于肠外表现之后,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白塞病进展过程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肠白塞病诊断无特异实验室指标,鉴别诊断困难,易造成误诊误治。本研究通过回顾近年肠白塞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文献,总结其对肠白塞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肠白塞病 生物标志物 实验室指标
  • 简介:患者,女,56岁,2006年7月四肢小关节肿痛,在外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等治疗半年缓解停药。2007年9月关节痛复发伴大腿内侧皮肤疱疹入院。空腹血糖14.3mmol/L,餐后2h血糖20.8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皮肤损害,予二甲双胍和抗生素对症治疗2周后血糖控制正常出院。2011年6月上述症状加重伴腰痛乏力,双下肢水肿,尿中泡沫增多,再次住院。

  • 标签: 2型糖尿病 肾损害 白塞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餐后2H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肠型白塞病伴肠穿孔患者,入院后手术切除右半结肠及末段回肠,行I期肠吻合术。目前患者病情平稳。

  • 标签: 白塞病 肠穿孔 吻合术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