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陆军某部训练基地的志愿者健康官兵95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77人),救护车在停止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Ⅱ组(11人),救护车在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Ⅲ组(7人),设置电磁波干扰环境。分析对比3组受检者在不同状态下,移动CT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3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3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颅底部分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其中Ⅰ组16.88%(13/77)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Ⅱ组81.82%(9/11)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Ⅲ组14.29%(1/7)受检者有轻微线状运动伪影。经χ2检验,Ⅰ组、Ⅲ组分别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5、7.901,均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在电磁干扰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3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行驶及电磁干扰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安全,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 标签: 移动CT CT扫描 头部成像 救护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直升机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空军某部服役的健康官兵88人,随机分为飞行组与对照组。飞行组为直升机在空中飞行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对照组为直升机在着陆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分析对比2组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2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2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在颅底部分层面存在运动伪影,其中飞行组88.89%的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而对照组26.58%的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2组的运动伪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6,P=0.001)。飞行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2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飞行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 标签: 移动CT CT扫描 头部成像 直升机
  • 简介:摘要CT已成为颅脑损伤、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疾病诊断不可或缺的必备仪器。然而,大型CT体积及质量庞大,只能固定在放射科使用,对于不宜转运的危重症患者,有可能因失去CT检查而延误救治。因此,小型化移动扫描是CT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围绕CT是数字化影像诊断仪器、16排移动CT性能特点、移动CT数字化成像、16排移动CT床旁应用及移动CT在战创伤的应用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移动CT 颅脑战创伤 数字化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移动头部诊断CT临床诊断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本院68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移动头部诊断CT检查,分析病情诊断和预后状况。结果 经CT检查,脑干、小脑、丘脑和基底节区检出率分别是4.41%、5.88%、17.6^%和72.06%,不同部位死亡率分别是1.47%、1.47%、1.47%、2.94%。<30ml、30-60ml、>60ml占比分别是35.29%、45.59%、19.12%,死亡率分别是1.47%、2.94%、2.94%。结论 脑出血临床诊断过程中,移动头部诊断CT的应用能够将脑出血部位清楚的显示出来,同时也可以对出血量进行计算,掌握患者预后状况,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 标签: 脑出血 移动头部诊断CT 预后 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多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8排及16排移动CT的成像质量及性能特点、检查耗时、人工成本及辐射剂量值等。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应用8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90 059例次,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联合多家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应用16排移动CT行头部扫描10 969例次,分别采集患者头部扫描成像、检查时间、人工成本(人员累计耗时),以及辐射剂量值: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另外随机选择同期60例次64排大型CT检测值作为对比。结果(1)成像分析:8排移动CT头部扫描90 059例次,其中急诊室82 843例次(91.99%)、ICU 7090例次(7.87%)、手术室126例次(0.14%)。16排移动CT头部扫描10 959例次,其中急诊室8601例次(78.41%)、ICU 879例次(8.01%)、手术室31例次(0.28%)、车/船/机载头部扫描1458例次(13.29%)。2组成像质量基本相同,与8排移动CT组相比较,16排移动CT安装有精密导轨控制扫描和减振器,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具有平扫+增强、脑血管造影(CTA)和脑灌注成像(CTP)等多种成像功能。(2)扫描时间与辐射剂量:16排、8排移动CT及64排大型CT的扫描时间、人工成本、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移动CT成像质量优良,扫描速度快耗时少、人工成本低、辐射剂量低,具有平扫、增强及CTA、CTP多种成像功能。

  • 标签: 移动CT 移动卒中单元 脑梗死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16排移动CT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对健康志愿者进行头部轴位平扫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96例健康志愿者,分为航行组和停泊组。航行组58例,在医院船正常航行状态下进行头部轴位平扫;停泊组38例,在医院船航行结束返回码头停泊状态进行头部轴位平扫成像。比较2组头部轴向扫描的成像质量、电磁干扰影响,以及无线信息传输的稳定性。结果16排移动CT与医院船上大功率仪器之间相互无电磁干扰,影像信息传输系统性能稳定。在医院船航行和停泊状态下骨窗位成像质量稳定,显示颅骨、眼眶、鼻蝶窦等骨性结构良好;头窗位成像质量良好,显示眼球及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沟回等软组织结构清晰。2组受检者在颅底扫描时,一部分层面发生线条状运动伪影,航行组发生运动伪影的比率(15.52%)高于停泊组(5.26%),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对临床诊断无明显影响。结论16排移动CT装配在医院船上进行头部平扫,成像质量优良、性能可靠、使用便捷,移动CT与医院船之间无电磁干扰,无线信息传输稳定性好。

  • 标签: 16排移动CT 头部扫描成像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 电磁干扰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临床应用进口8排与国产16排移动CT的效果。方法:以200例接受移动CT扫描的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5-2021.01之间,按照使用设备不同分为2组,各为100例。B组为进口8排,A组为国产16排,均接受螺旋扫描三维成像、CT血管造影(CTA)、轴向增强扫描、头部水平位平扫等。比较2组CTDIvol、运行功耗、成像质量及稳定性。结果:2组对比CTDIvol、运行功耗的数据后发现差异明显较大(P

  • 标签: 进口8排 国产16排 移动CT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国产16排和进口8排移动CT的临床使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和廊坊爱德堡医院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的1469例患者(1604例次),以及自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应用进口8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的15 510例患者(24 994例次)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部水平位平扫、轴向增强扫描、CT血管造影(CTA)及螺旋扫描三维成像等检查,对比分析2种CT成像质量、运行功耗、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稳定性。结果(1)成像质量:国产16排移动CT水平位平扫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沟及脑回等低密度组织;2种CT对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成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运行功耗:国产16排移动CT每小时人均运行功耗为(0.286±0.018) kW·h,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0.485±0.028) kW·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辐射风险:①国产16排移动CT水平位平扫CTDIvol为(36.270±0.281)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82.520±0.441)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国产16排移动CT轴向增强扫描的CTDIvol为(36.270±0.335)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70.728±0.424)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国产16排移动CT的CTA成像CTDIvol为(20.600±0.087) mGy,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的(29.300±0.335)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成像稳定性:国产16排移动CT较进口8排移动CT负荷小、重心低、稳定性更好。结论在头部扫描应用方面,2种CT的成像质量均完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但国产16排移动CT的功耗和辐射剂量显著低于进口8排移动CT,成像稳定性明显优于进口8排移动CT

  • 标签: 移动CT 运行功耗 剂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临床应用进口8排与国产16排移动CT的效果。方法:以200例接受移动CT扫描的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5-2021.01之间,按照使用设备不同分为2组,各为100例。对照组为进口8排,观察组为国产16排,均接受螺旋扫描三维成像、CT血管造影(CTA)、轴向增强扫描、头部水平位平扫等。比较2组CTpol、运行功耗、成像质量及稳定性。结果:2组对比CTpol、运行功耗的数据后发现差异明显较大(P<0.05)。观察组水平位平扫可对低密度组织如脑回、脑沟、脑干、视神经、眼球等清晰显示,2组具有满足诊断标准的成像质量。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稳定性更好、重心低、负荷小等。结论:临床应用进口8排与国产16排移动CT扫描头部时,均具有满足诊断标准的成像质量,但后者辐射剂量和功耗明显更低,且稳定性更好。

  • 标签: 进口8排 国产16排 移动CT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F)组和各牙根均与窦底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 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56±1.00) mm,牙根为(2.44±1.30) mm;CP组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73±1.20) mm,牙根为(2.80±0.99) 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21、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 mm3]显著高于IF组[(7.85±4.94) mm3](P<0.001)。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窦底接触或突入窦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窦底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窦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 标签: 上颌窦底 上颌第一磨牙 牙齿移动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与车载头部扫描结果。方法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应用国产16排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661例次,其中ICU床旁扫描27例次(ICU组),车载扫描634例次(车载组)。统计2组受检者诊断阳性率,并从车载扫描者中随机选择30例次与ICU床旁头部扫描27例次对比分析成像质量及运动伪影发生率、检查时间及辐射剂量值等。结果ICU组移动CT头部扫描27例次,均为阳性诊断,车载组634例次,阳性诊断419例。ICU组(27例次)和车载组(30例次)成像质量良好,颅底层面发生线状运动伪影ICU组为7.41%,车载组为16.67%。ICU组床旁扫描耗时最短10.6 min,最长19.4 min,平均15.68 min。车载扫描耗时最短15.9 min,最长37.4 min,平均26.40 min。16排移动CT成人头部扫描的有效容积剂量CTDIvol为(34.55±4.08)mGy,有效剂量为(0.80±0.06)mSv。结论16排移动CT在ICU床旁扫描和车载扫描成像质量可靠,检查耗时短,辐射剂量低,使用安全。

  • 标签: 移动CT 重症监护室 床旁扫描 车载扫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图中的3个三角形是用9根火柴组成的。现在请你移动其中3根火柴,分别把它变成5个、6个、7个、8个三角形构成的4种不同的图形。

  • 标签: 初等教育 智力游戏 课外阅读 小学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讨论移动C型臂cT在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的初步应用及其意义。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6例;年龄17~68岁,平均43.6岁;脊髓损伤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12例,D级4例,E级2例。术前进行CT检查,术中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对所有患者行骨折撑开复位,再行移动C型臂cT检查骨块复位情况,确定下一步是否实施椎板切开椎管减压、骨折块复位处理。术后再次进行CT检查,并跟踪监控骨折复位和椎管管径复原状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5.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第3天和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椎体平移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上指标术后第3天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脊髓功能恢复良好:B级1例改善为C级,C级4例改善为D级,5例改善为E级,D级3例改善为E级。结论术中移动C型臂cT扫描在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术中对是否进一步行切开椎板减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手术计划的确定和修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折固定术 C型臂CT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床旁移动 CT对于神经外科 ICU术后患者的应用、护理以及它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ICU 2015年 1月 1日 -2016年 8月 20日术后使用床旁移动 CT检查的 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其中脑血管疾病 100例、颅内肿瘤 68例、颅脑创伤 32例、功能神经外科疾病 11例,颅内感热性疾病 9例。结果: 220例术后患者行床旁移动 CT检查,检查一次成功率为 100%,无重复检查者,检查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并发症的发生,检查的及时性和检查所用时间都得到了提高,图像结果清晰,辐射量对于 ICU工作人员也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同时移动 CT的使用也能对所在科室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结论:床旁移动 CT能很好的运用于神经外科 ICU术后患者的常规检查,它既能减少患者外出离开 NICU环境时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能及时了解到患者术后的颅内情况,方便医生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置,从而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 标签: 床旁移动 CT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移动CT对于神经外科ICU术后患者的应用、护理以及它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ICU2015年1月1日-2016年8月20日术后使用床旁移动CT检查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其中脑血管疾病100例、颅内肿瘤68例、颅脑创伤32例、功能神经外科疾病11例,颅内感热性疾病9例。结果220例术后患者行床旁移动CT检查,检查一次成功率为100%,无重复检查者,检查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并发症的发生,检查的及时性和检查所用时间都得到了提高,图像结果清晰,辐射量对于ICU工作人员也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同时移动CT的使用也能对所在科室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结论床旁移动CT能很好的运用于神经外科ICU术后患者的常规检查,它既能减少患者外出离开NICU环境时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能及时了解到患者术后的颅内情况,方便医生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置,从而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 标签: 床旁移动CT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 护理
  • 简介:移动存储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福音,小巧实用的移动硬盘虽然只有钱包大小,但却往往具有几十GB的容量,可以大大满足网友们与日俱增的“胃口”。作为一种新的存储产品,人们在认识使用上总存在一些困惑,很多人在使用中遇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因此本文提供的一些有关移动硬盘的基本常识或许能给您带来一丝的帮助。

  • 标签: 移动硬盘 移动存储技术 存储产品 GB 网友 容量
  • 简介:中秋节是一个特别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节日,今年的中秋节又恰逢国庆节黄金周假期,大家都过了—个难得的八天双节长假。或北上南下与亲朋相聚,或东来西往邀三五好友出游。

  • 标签: 移动多媒体 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 中秋节 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