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介绍了塔里木盆地北部第三系盐类沉积发育的情况,该区广泛发育的盐层是有利的油气盖层,尤其是那些未出露到地表的盐丘具有油气成藏意义.阐述了盐类沉积与油气组合的关系,指出与盐类沉积有关的构造模式与油气成藏类型,对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新疆 塔里木盆地 盐类沉积 油气 第三系 油气藏
  • 简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野外地质剖面、测井相标志的研究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第三系沉积相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描述了柴达木盆地砂6井第三系主要发育的种沉积相及发育的主要类型,指出了研究区内有利于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沉积相类型。

  • 标签: 第三系 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
  • 简介:定远组含盐岩系属早第三纪,系河湖相沉积,以盐湖相和淡水湖泊相为主。含盐沉积受断裂控制,发生在次级凹陷内,且位于大断裂的一侧。含盐一层,厚度巨大,盐层韵律发育,可分Ⅳ、Ⅴ、Ⅵ级。盐类矿物简单,仅见石盐、钙芒硝和硬石膏,缺乏钾镁硫酸盐和钾镁氧化物。石盐岩中钾、镁、溴含量甚低,钾含量一般为0.01-0.02%、镁含量在0.03-0.06%左右,溴含量0.001-0.002%,溴氯系数值低,为陆相盐湖沉积,处于早期石盐沉积阶段。

  • 标签: 早第三纪 硬石膏岩 钙芒硝岩 盐湖相 沉积阶段 亚相
  • 简介:潘—煤矿小断层较为发育,尤其是P2ss^1第三含煤组主采煤层(11—2煤)。采用构造地质学的分析方法,对井田内P2ss^1第三含煤组主采煤层中断层的特征、发育规律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分析,根据已采区小断层分布规律以及井田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对未采区构造分布作出预测。

  • 标签: 煤矿 第三含煤组主采煤层 小断层 断层特征 发育规律 形成机制
  • 简介:根据柴达木盆地西南部80余口钻井的岩心、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了划分。在对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第三系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基础上,识别出向上变深、变浅的非对称型旋回层序和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旋回层序3大类型。根据层序可容空间发育特征,进一步将每种类型层序进一步细分为3种、共9种样式;重点阐述了不同类型层序与砂体发育间的关系,并指出了各类型层序的岩性油气藏发育潜力。

  • 标签: 基准面旋回层序 砂体 可容纳空间 柴达木盆地
  • 简介:本文对皖东郯庐断裂带东侧嘉山—来安地区广泛发育的上第三系玄武岩进行了研究。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该区作了系统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皖东玄武岩的成因及其地幔源区性质加以探讨。为论证该区存在非均一的富集型地幔提供了地球化学证据。

  • 标签: 第三系玄武岩 地球化学 同位素 皖东地区
  • 简介: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第三次学术年会,于1990年12月11日至15日在“南丝绸之路”的川南筠连县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省内、外旅游地学界的同行专家、教授,有省内部分自然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的负麦人,还有省、地、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共计88人。

  • 标签: 旅游地学 旅游资源 旅游事业 风景名胜区管理 旅游价值 近郊旅游
  • 简介:以天津平原地区某个工区为例,介绍了维地质模型建模的数据准备,SKUA建模的流程以及模型分析,共使用28条断层,6个地层的地质构造图,3条地质剖面构建了地质结构模型,表明SKUA建模是高效的和实用的。

  • 标签: SKUA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断层模型 地层模型 GIS
  • 简介:岔口铜矿含矿主岩为海西中期石英闪长岩—闪长岩体边缘相石类闪长(玢)岩和英云闪长斑岩。岩体形态简单,西宽东窄。含矿岩石Na2O(?)K2O,钙碱指数CA=67,里特曼指数δ=1,属钙性系列。磷灰石几乎不含氯,黄铁矿Co/Ni值为7.9。岩体蚀变弱,呈面状及不规则条带状,不具同心带状。流体包裹体气液比很小,为不饱和的低盐度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0—240℃。该矿应为受断裂裂隙控制的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型铜矿床,不属斑岩型铜矿。

  • 标签: 哈密三岔口 铜矿 热浪交代-充填型 成因
  • 简介:由于深部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地质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得维地质模型一直存在可信度问题。通过多元数据的综合分析、对比、相互约束,能够较为准确的控制深部地质结构与隐伏地质体,进而提升地质模型可信度。该方法在铜陵矿集区建模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铜陵 深部调查 多元数据 三维建模
  • 简介:据新疆塘湖煤田煤质特征,通过采集矿区代表性样品进行热解实验,确定了样品热解温度、样品粒级、停留时间,并取得热解试验条件,为样品热解提质实验开展提供了支撑,获得较理想结果。文章介绍了热解实验方法及取得的成果,对该煤田低变质、高油煤转化利用途径提出建议,为今后更好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 标签: 煤转化 热解提质 热解气化
  • 简介:以长江峡库区二个岸坡风化层上的古滑坡勘查成果等资料为基础,探讨了长江的发育和库区岸坡再造的地质时期、背景、形成过程和机制。在自然环境中,长江岸坡再造经历了几十万年由长江在水平方向上的冲刷、侵蚀和岸坡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风化—崩塌—拉裂—蠕动—推移—挤压—形变—剪出等重力调整的演变模式。但峡工程的建设和建成后,各种人为因素的注入,特别是库水对软弱岩体长期的浸泡及反复的水位升降,各项建设工程的爆破等都加剧着库区工程地质环境的恶化,扰动和破坏了岸坡岩体重力调整演变模式,快速甚至于瞬间激发着岸坡再造,形成了负向变化的趋势,使人深感不安,特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 标签: 三峡库区 岸坡再造 人为因素 建议
  • 简介:可视化技术是解释地震资料的最基本手段之一。维可视化技术现已发展多年,但是真维可视化技术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成熟并应用于地震资料解释的,通过真维可视化技术(VoxelGeo软件)在地震资料解释方面的应用,成功地解决了该技术在塔河油田显示地层岩性、细小断裂、砂体追踪、地层尖灭线、古河道检测及储层预测等地质问题,为降低勘探内险,提高钻井命中率该技术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三维可视化 塔河油田 油气勘探 地震资料解释
  • 简介:以断裂岩体长期稳定性为研究背景,开展岩体断面细观接触演化和长期力学行为的研究,借助CT检测方法,研究断裂岩体双翼表面细观接触状态、接触损伤演化等影响岩体长期力学行为的特征以及断裂岩石蠕变过程中粗糙表面凹凸体磨损及亚表面微裂纹、微孔洞发展等表面接触损伤演化规律。CT图片得出剪切蠕变破碎岩石的多种失稳模式,这几种破坏模式共同存在于岩石断裂面的剪切蠕变过程中,并在断裂面不同位置交替出现。通过维重构初步了解断裂岩石损伤过程中新生断面的形成过程:断裂面在剪切蠕变过程中微凸体附近易产生损伤形成空洞或初始裂隙,随后大量空洞和裂隙发展形成裂纹网络,裂纹网络贯通形成新断裂面。

  • 标签: 剪切蠕变 断裂岩石 CT 细观接触 损伤演化
  • 简介:当前地下空间大比例尺建模难度较大,少有案例提及.主要难点在于严格按照原始地层开展大比例尺建模,会出现大量的透镜体和螺旋体,给建模工作带来较大难度.6号线地面沉降易发区的试验段研究,共涉及7个站点和6个区间的模型.通过收集整理多方位资料,以横向1:500,纵向1:200比例尺进行大比例建模.选用钻孔537个,剖面299条,格子252个,建模面积为0.6km^2.按照规范对筛选出的钻孔归纳岩性、统一命名,将岩层分为7大类,40层.应用交互拼接建模的方法,将模型分为地质体、地表建筑物两个部分,加入DEM、卫星贴图耦合显示.同时,地层的属性数据也在建模过程中加入到地层属性表中.本次工作解决了透镜体和螺旋体的建模难点,提高了建模精度.

  • 标签: 透镜体 螺旋体 交互拼接 DEM 地下空间 工程地质
  • 简介:本文在了解国内外沉降观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变形观测的理论出发,探求提高沉降观测操作的质量,并结合亚奥国家广场建筑物沉降观测实例,对测量所得到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科学整理。文章从理论分析入手,结合沉降观测收集数据,然后在相关理论支持下进行监测数据的分析。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着重运用GIS软件实现沉降的维模拟,并绘制沉降等值线,直接、美观的再现了沉降的过程。经过分析,得出亚奥国际广场建筑物沉降状况的合理性,并提出了提高沉降观测质量、科学整理数据和成果分析的相关建议。

  • 标签: 沉降观测 数据分析 三维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