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同义反复的定义及其外延还未达成一致.但是,语言学家普遍认为"N是N"是同义反复的典型.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此是转喻思维方式的产物,其生成和识解可置于转喻理论框架下进行阐释.

  • 标签: 同义反复 类典型构式 "N是N" 转喻
  • 简介:本文采用Kay和Fillmore(1999)的单层语法方法、采用最小递归语义(MRS)的表达形式(Copestake1995,Copestake1999),对英汉语的典型致使移动进行认知对比,得出了英汉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根本性认知差异,即英语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认知是单事件认知,而汉语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认知是双事件认知。

  • 标签: 单层构式语法 典型致使移动构式 认知对比
  • 简介:法语中存在一部分位移动词,其后可直接加动词不定式,中间无须任何介词。本文将其命名为"准连动",那么此结构具有哪些句法语义特征呢?本文主要探讨该结构中各个动词、地点状语及其它成分的特征,以及所受的限制,并将其与VP1+pour+VP2结构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发现准连动用于表达目的,但受到诸多句法语义限制,且并非是通过省略介词pour得来的结构。

  • 标签: 准连动式 位移动词 目的
  • 简介:语言的观揭示了语言的整体性和体验性。语言是形式与功能或意义的结合体,既包含语义又包含语用信息,其本质是人类对在客观世界反复经验和体验到的事物事件、事件状态、结构、关系、及情景情境的抽象化、概念化的结果,其意义必须参照具有丰富百科知识的背景框架才能得以确切的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语言教学结合学习者对所经历事物、事件的体验与理解,将词汇、句法、语篇及语义和语用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 标签: 构式观 语言教学 经验和体验
  • 简介:复制是修辞化的一种具体方式,可复制的在能产性方面会有差异。复制的主要特征是:以子图式为主、语义合成性降低、语义概括化、使用积极修辞、具有变异性。修辞化是一种语用调整的现象,是发生变异的动因。基于使用的语法应重视修辞在演变中的作用。

  • 标签: 修辞化 构式复制 构式变异 子图式构式
  • 简介:在高中解析几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直线与圆或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相关题目.经验告诉我们,利用常规的方法(即联立方程,再根据韦达定理和已知条件求解)可以去解决这一问题,但通常运算量比较大,导致容易出错.当我们深入研究题目,充分挖掘题目隐含条件后,结合“齐次”知识,我们可以得到别样的思路.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齐次式 几何问题 学习过程 解析几何 位置关系 圆锥曲线
  • 简介: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一背景理论,拟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隐现和汉语隐现中的消失动词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英语使用者注重通过隐现中的消失动词来表达某已存在的实体从存在到消失的过程,而汉语使用者则更加注重通过消失动词来表示从某一时/空框架中移出,并已处于另外一未知时/空框架内的实体,即,实体移出的结果,而非移出的过程。正是英语和汉语使用者对这两不同的认知过程导致了这两种中消失动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 标签: TtFG构式 GtF构式 消失类动词 认知过程
  • 简介:汉语“NP的VP”是“NP的NP”的引申,两者都是汉语领属的例示。在整体扫描的认知识解下,VP的认知域发生了凸显调整,由凸显一个“过程”变为凸显一个抽象的“实体”,在语义上实现了压制,成为一个非典型的名词,从而消解了该中的词类相悖。这种解释对汉语其他有标记以及汉语的词类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标签: “NP的VP”构式 构式语法 构式引申 构式压制 整体扫描
  • 简介:摘要本文在语法理论框架下,探讨了英汉双宾在句式、意义、原型特征三个方面存在同一性;然而在深层的概念结构上存在着差异性。与汉语相比,英语双宾结构的形式比较有限,而汉语双宾结构的动词进入后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

  • 标签: 双宾构式 构式语法 差异
  • 简介:摘要:语法认为,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包括语素、词、半固定和固定的习语以及抽象的句型,跨语言的多个层次。但是对于这一界定,语法学派内部仍存在分歧。本文在追溯概念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各学派之间的看法和观点,并且结合具体实例双宾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对先前未能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标签: 构式语法 构式 双宾构式
  • 简介:尽管语法是时下很流行的语法理论,被学界称为一场对“生成语言学”的革命,但是经过反思,本文发现,其理论基础并不牢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语法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涉及到逻辑、哲学乃至神学。其中哲学中又涉及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尤其是方法论。由定义(definition)开始反思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理论中的所有阐述和样例都应被定义所涵盖。而语法定义的“不可预测”是一种循环论,并且与结论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

  • 标签: 构式语法 生成语言学 反思
  • 简介:“被”字的应用在现代汉语中越发广泛,除了及物动词外,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皆可进入该,形成错配。几类因家族相似性形成“被”字范畴,认知语法和语法的互动分析为该范畴成员的可接受性提供了概念上的理据。

  • 标签: “被”字构式 认知语法 构式语法
  • 简介:本论文首先对《鸡林事》的3种主要版本进行了比较和考证,并总结出了书中用来转写、记录高丽语的365个汉字。进而按照《广韵》中的辅音分类标准对这些汉字进行分类,并结合汉语语音史的相关知识,分析了转写汉字在12世纪时的实际发音。最后尝试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最小对立体分析法进行了解读,从而拟出了《鸡林事》的辅音。

  • 标签: 《鸡林类事》 辅音 宋代音韵 《广韵》 统计分析法
  •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Goldberg的语法思想——论元观。论元观是对语法的发展,认为论元的特殊次,它们是具有经验基础的格式塔,是对反映人类经验的基本动态场景的语义结构的识解,各种论元为语言的句子表达提供了最基本的手段。论元观突破了以动词为中心的基于词汇投射的句子语义分析模式的局限,不仅有诸多理论优势,而且对语言教学实践具有启迪。

  • 标签: 构式语法 论元构式 词汇 语言教学
  • 简介:现代汉语中的“X得要命”是表示主观极量程度义的,可做谓语、定语、补语、宾语等句法成分,也可以独立成句。进入“X”槽位的可为形容词、动词、短语。“X得要命”最早见于清代小说,表示主观极量程度义,“要命”从明代的动词短语到动词,最后虚化为表示程度义。

  • 标签: “X得要命” 句法结构 句法功能 构式化
  • 简介:“V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复杂的多种用法,这是由“起来”自身语义、所处和作用层面等三个方面的不同造成的。趋向义“起来”可以用在事件、处置和遭受,直接作用在动词上随动词一起进入;体貌义“起来”只能用在事件,作用在句子上,是句子成型后另加的时态算子;方式义“起来”用在描写,不是后来加入的具体成分,而是自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生义“起来”使用在判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标签: “V起来” “起来” 构式 意象图式
  • 简介:分析了“可A可B”特点,认为谓词性短语“可A可B”属于“标记性”,其义可概括为可以实现的选择义.这一义因为A、B间语义关系矛盾与否具体又包含兼选和限选,表现出词汇义影响义的情况.而无相近义或相反义的A、B及体词性A、B进入“可A可B”,义最先凸现,A和B继而受到该的制约,整个或表兼选或表限选.义、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 标签: “可A可B”构式 构式义 词汇义 制约
  • 简介:文章认为,现代汉语“再A也B”表达式虽然形式唯一,但由于其内部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可分为两种:增效和非增效。两种在语块A的有界无界、“再”的语义释义、“再A”与B的关系以及“再A也B”结构的凝固程度、义和解析角度等多个方面都不同。

  • 标签: “再A也B” 构式 增效 非增效 有界-无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