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原累积Ⅱ型是目前所知唯一属于溶酶体贮积症的糖原累积糖原累积Ⅱ型患儿发病年龄不同,症状复杂,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为了规范儿童糖原累积Ⅱ型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13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儿童糖原累积Ⅱ型的最新诊治研究进展及相关中国专家的临床经验总结,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糖原累积Ⅱ型诊治专家共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成人晚发型糖原累积Ⅱ型,即晚发型蓬佩(LOPD),是由于编码溶酶体内酸性α-葡糖苷酶的基因缺陷所致,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肢带肌无力和呼吸肌受累,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是决定该病预后的关键。为了指导我国成人LOPD的规范性诊疗,在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神经肌肉学组专家共同合作编写了该共识。

  • 标签: 晚发型蓬佩病 酸性α-糖苷酶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原累积Ⅱ型(GSD Ⅱ)的诊治要点。方法对海南省儿童医院2017年5月7日收治的GSD Ⅱ患儿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以肺炎起,伴有肌无力,肌酶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全基因测序检测提示该例患儿的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基因有2个杂合突变,分别为c.871C > T及c.1447G > A,诊断为GSD Ⅱ。结论GSD Ⅱ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早期行全基因检测可能对疾病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 标签: 糖原贮积病Ⅱ型 病人病情 基因检测 多位点测序分型 突变 遗传 误诊 诊断,鉴别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血糖监测(CGM)肝糖原累积(GSD)患儿生玉米淀粉治疗过程中的血糖变化情况,为优化患儿的营养治疗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进行72 h CGM的42例肝GSD患儿,按照基因检测结果分为GSDⅠa、Ⅰb、Ⅲa、Ⅵ和Ⅸa型共5组,总结患儿规律治疗后行CGM当天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年龄、身高、体重、血生化检测结果等,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肝GSD患儿进行72 h CGM,评估不同类型肝GSD患儿全天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情况。采用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2例肝GSD患儿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为9.5(6.7, 12.9)岁,病程为6.8(5.1, 11.3)年。GSDⅠa型组20例、Ⅰb型组3例、Ⅲa型组10例、Ⅵ型组3例和Ⅸa型组6例。CGM结果提示患儿的平均血糖值均在正常范围,但5组间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47、3.029,均P<0.05),其中Ⅰa型、Ⅲa型的SDBG明显高于Ⅸa型[(1.10±0.36)、(0.98±0.30)比(0.62±0.26) mmol/L,t=3.010、2.440,均P<0.05],Ⅰa型的MAGE明显高于Ⅸa型和Ⅲa型[(2.3±0.9)比(1.2±0.6)和(1.7±0.6) mmol/L,t=2.734,2.302,均P<0.05]。结论CGMS可正确评估患儿的血糖波动情况,有效发现患儿治疗过程中隐匿的低血糖和高血糖。针对不同类型的肝GSD应根据自身血糖情况给予个体化生玉米淀粉治疗剂量,从而优化患儿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 标签: 糖原贮积病 血糖自我监测 低血糖症 高血糖症
  • 简介:摘要报告1例Ⅱ型糖原累积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做好气道的管理和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心理护理等。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糖原累积病 呼吸衰竭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糖原累积Ⅵ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Ⅵ,GSD-Ⅵ)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情况,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收集1例GSD-Ⅵ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对疑似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表现为空腹低血糖、肝大、生长迟缓、转氨酶增高、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肝穿刺病理提示糖原累积。基因测序提示患儿PYGL基因存在c.2089A>G(p.Asn697Asp)和c.158_160delACT(p.Tyr53del)复合杂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提示患儿母亲存在c.2089A>G杂合变异,患儿父亲存在c.158_160delACT杂合变异。这两种变异均为罕见的变异,既往未见报道,其位点高度保守且Provean、MutationTaster预测为有害。结论PYGL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2089A>G/c.158_160delACT)为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位点的检出丰富了PYGL基因的变异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糖原累积病Ⅵ型 PYGL基因 全外显子测序
  • 简介:目的糖原累积Ib型(GSDIb)是由于SLC37A4基因突变引起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G6PT)活性缺陷所致,该病患者大部分有反复感染及炎症性肠的发生,预后较差。SLC37A4基因的检测对GSDIb患者的诊断、分型、预测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本文旨在研究糖原累积Ib型患儿SLC37A4基因突变的情况,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拟诊GSDIb型的28例患儿行SLC37A4基因外显子及其相邻区域的突变筛查。结果7例患儿检测到SLC37A4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5%(7/28例),包括错义突变:p.Gly149Glu(9/13,69%)、p.Gly115Arg(1/13,8%)、p.Pro191Leu(1/13,8%);移码突变:c.959—960insT(1/13,8%);剪接突变:c.870+5G〉A(1/13,8%)。结论c.959—960insT为新突变,p.Gly149Glu为本研究最常见的突变,P.Gly149Glu突变可能与患儿的严重感染相关。

  • 标签: 糖原累积病Ib型 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 SLC37A4基因 突变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原累积Ⅱ型(GSD Ⅱ)属于罕见疾病,常以骨骼肌、平滑肌损害为主要表现,易与炎性肌相混淆,临床上易误诊、漏诊。本文报告1例23岁男性,以肌酶升高和脊柱畸形为主要表现,血清抗转录中介因子1(TIF1)-γ抗体IgG(++),基因检测提示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基因突变,肌肉病理提示大量糖原沉积及骨骼肌纤维空泡变性,确诊为GSD Ⅱ。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探讨糖原累积Ⅱ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提高风湿科医生对GSD Ⅱ以及肌炎特异性抗体的认识。

  • 标签: 糖原累积病 肌炎 抗体特异性
  • 简介:1例以反复脑梗死为主要表现的成人Ⅱ型糖原累积病患者,对患者临床表现及肌电图、肌肉活检病理、组织化学、酶化学和电镜检查进行分析。血清肌酶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改变、肌肉活检电镜检查可见溶酶体和细胞质内糖原颗粒明显增多等符合Ⅱ型糖原累积,可除外脑血管的其他危险因素,脑梗死是由糖原累积引起。脑梗死是成人型Ⅱ型糖原累积的少见表现。

  • 标签: 脑梗死 成人Ⅱ型糖原累积病 肌肉活检
  • 简介:摘要对于Ⅰ型糖原累积症患儿,饮食管理能够最优化地维持机体葡萄糖内环境的稳定,纠正或改善代谢紊乱,并保持最佳营养状态,促进患儿自身生长和发育。本文对Ⅰ型糖原累积症患儿饮食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探讨Ⅰ型糖原累积症患儿饮食管理现状和现存问题,以期为我国开展和实践Ⅰ型糖原累积症患儿饮食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综述 儿童 Ⅰ型糖原累积症 饮食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糖原累积Ⅰa型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步态不稳、双足踩棉花感,检查提示周围神经病变,病因考虑维生素B12缺乏性周围神经病变,经过甲钴胺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提示对于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当将维生素B12缺乏作为鉴别诊断之一。糖原累积Ⅰa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常采用以生玉米淀粉为基础的饮食治疗,应当合理膳食,注意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均衡摄入,积极预防维生素B12缺乏等情况的发生。

  • 标签: 糖原贮积病Ⅰ型 维生素B12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以痛风为首发表现的糖原累积(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GSD)Ⅰa型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一例GSD Ⅰa型先证者的家系资料,进行基因测序查找其变异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位点的意义,并对其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先证者为年轻女性,以反复痛风发作、低血糖、高甘油三酯为主要表现,弟弟还表现为发育异常和肝腺瘤。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和弟弟G6PC基因均存在2个杂合变异:c.1022T>A(p.Ile341Asn)及c.230+5G>A,分别遗传自其父亲和母亲。其中变异c.230+5G>A为内含子区变异,既往未见报道,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变异危害G6PC基因mRNA剪接。先证者经生玉米淀粉、别嘌醇、非诺贝特治疗后病情控制良好,并生下一个无GSD表现女婴。结论对于合并低血糖、肝脏肿大的青年痛风患者须考虑GSD Ⅰa型可能,应进行基因检测明确。GSD Ⅰa型经饮食和药物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糖原累积病 G6PC基因 痛风 低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I型糖原累积症伴严重高脂血症患儿的饮食管理方法。方法饮食管理要点包括:制订个体化饮食计划,纠正患儿家长的饮食误区,根据血糖情况适时调整饮食,以及坚持定期随访和记录饮食日记。结果随访11个月,患儿基本形成稳定的饮食模式,血糖水平基本维持在4~6 mmol/L,高血脂、高乳酸、肝功能指标均较前明显改善,且保证身高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了体质量增长。结论饮食管理在维持I型糖原累积症患儿血糖水平,改善其生长发育状况及代谢控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 标签: I型糖原累积症 高脂血症 饮食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AGL基因变异导致糖原累积症Ⅲ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Ⅲ,GSD Ⅲ)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应用医学外显子组家系检测对患儿及双亲进行基因检测,并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变异的生物学危害性。结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两例患儿AGL基因均发生了复合杂合变异,患儿1的AGL基因存在c.1423+1G>A和c.3701-2A>G复合杂合变异,患儿2的AGL基因存在c.4213_4214insA(p.Glu1405Glufs*17)和c.3589-3C>G复合杂合变异,结合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3个剪接位点变异均影响正常的剪接。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AGL基因c.1423+1G>A、c.3701-2A>G和c.4213_c.4214insA变异均评定为致病(PVS1+PM2+PM3,PVS1+PM2+PM3,PVS1+PM2+PP5),c.3589-3C>G变异评级为意义不明(PM2+PM3+PP3)。结论AGL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导致两例患儿发病的原因,新变异的检出拓展了AGL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糖原累积症Ⅲ型 AGL基因 剪接位点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