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HMFH)的病例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我院经手术病理诊断及治疗的HMFH的临床和随访资料。5例患者均在术前做了上腹部增强CT检查和血清AFP、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测定。其中4例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3例合并结节性肝硬化,1例合并肝胆管结石。其中根治性切除3例,姑息性切除1例,对症性手术1例。随访采取术后2年内每3个月1次,2年后每半年1次。结果1例于术后12月后失访,1例于术后第2个月死于肝衰竭,1例于术后第4个月死于肝破裂,2例术后存活分别超过82个月和102个月,并且至今仍生存且无肿瘤复发。结论HMFH多发于40岁左右的男性,常合并肝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且肝炎和肝硬化情况并不能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经肿瘤根治性切除后多数患者可获得5年以上的长期生存。

  • 标签: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肝脏 肉瘤
  • 简介:目的探讨手部纤维组织细胞瘤H型皮瓣移植手术。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手部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1例,对该患者采取H型皮瓣移植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手部的感觉功能情况。结果手部的感觉功能对比方面,治疗前患者手部的感觉功能显著优于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异有可比性(P<0.05);结论手部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应用H型皮瓣移植手术进行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优良率,改善患者的感觉功能,提高成活率。同时术后皮瓣质量较好,是治疗手部纤维组织细胞瘤较理想的皮瓣之一,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荐使用。

  • 标签: 改良尺侧上副动脉游离皮瓣 手部皮肤缺损 临床应用级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损伤蝶骨导致尿崩症表现比较典型,有反复皮疹病史,出现尿崩伴有发热,提示可能存在中枢神经损伤。常规治疗尿崩症状仍然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采用卡拉屈滨联合阿糖胞苷标准方案治疗,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脾切除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小鼠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40只雌性C57BL/6小鼠被分为脾切除组(n=10)、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和正常对照组(n=10)。在前三组,采用1%聚肌胞苷酸腹腔注射建立PBC模型,在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在实验20w末,对动物分别行脾切除术,或在假手术组采取腹壁切开后仅轻微翻动脾脏,或在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不行任何处理。在实验32w,行血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I型受体(TβRI)和II型受体(TβRII)mRNA水平。取末端回肠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其匀浆TNF-α水平。结果在32w时,脾切除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动物肝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1.5±5.2)、(39.6±7.5)、(39.1±1.0)对(53.2±2.1),P值均<0.05];脾切除组血清ALT、AST和ALP水平分别为(43.5±6.4)U/L、(157.7±20.9)U/L和(178.1±38.0)U/L,显著低于模型组[(52.0±9.0)U/L、(183.4±12.4)U/L和(195.3±62.6)U/L,P值均<0.05];脾切除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脾切除组肝组织TGF-β1、TβRI和TβRIImRNA水平分别为(0.5±0.09)、(0.5±0.05)和(0.5±0.09),显著低于模型组[(1.0±0.10)、(1.0±0.08)和(1.0±0.09),P值均<0.05];脾切除组回肠末端匀浆TNF-α水平为(50.0±8.6)ng/L,显著低于模型组[(106.8±19.8)ng/L,P<0.05]。结论脾切除可缓解PBC小鼠肝组织纤维化进程,可能与抑制肝脏TGF-β1表达和抑制回肠末端TNF-α分泌有关。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脾切除 肝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单纯颅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成人单纯颅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应用了Log-rank法和Cox回归模型对其性别、年龄、肿瘤部位、KPS评分、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后放疗等临床特征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本组15例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88个月,3年生存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85%。5例部分切出的患者中平均复发时间为34个月,3年复发率为65%,5年复发率为55%。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术切除程度(P=0.02)对成人单纯颅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明显影响。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未发现对生存时间和复发时间有影响的因素。结论手术全切是延长成人单纯颅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颅骨 手术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诊断为间质性肺病的86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分析及呼吸衰竭发生率等特征。结果86例间质性肺病患者中CTD-ILD68例,占79.07%,IPF18例,占20.93%,CTD-ILD组年龄(50.16±13.20)岁,IPF组年龄(67.54±13.14)岁,CTD-ILD组男性29.41%(20/68)少于IPF组男性88.89%(16/1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表现对比,CTD-ILD组皮疹、关节痛、关节肿、晨僵、肌无力、肌痛、下肢肿胀、指端溃疡、吞咽困难为主,发生率高于IPF组,IPF组以咳嗽、咳痰、气喘为主,发生率高于CTD-ILD组;CTD-ILD组经CT检查以实变影、小结节影等炎性表现为主,IPF组则以蜂窝状影、肺大疱、肺气肿等纤维化表现为主,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ILD组呼吸衰竭发生率(14.71%)少于IPF组(77.7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和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特征明显不同,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呼吸衰竭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故而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分析及血气分析可明显提高医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认知,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 特发性肺纤维化 间质性肺病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microRNA-29b(miR-29b)表达变化,为临床防治肺纤维化提供实验基础。方法27只大鼠随机分组,7、14、28d每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经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变化;qRT-PCR检测纤维化肺组织中miR-29b的表达水平,探索miR-29b相关表达机制。结果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的造模过程符合从肺泡炎到肺纤维化的过渡过程。B组肺组织miR-29b表达在14及28d均比C组、N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化大鼠的肺组织miR-29b的表达水平明显的降低,提示肺纤维化模型中miR-29b参与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博莱霉素 肺纤维化 miR-29b 大鼠
  • 简介:前列腺增生是多发病,很多人担心它会癌变,答案很明确:不会。目前所有的国内外研究都未发现确凿证据证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之间有直接关系。

  • 标签: 癌变 证据证明 国内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网状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显示肿瘤细胞及间质成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期间我院收集34例肿瘤细胞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网状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的间质成分反应程度是随着肿瘤的发展而发展,网状纤维的形态变化与肿瘤分化程度和生长方式有关。瘤细胞生长增殖的速度快慢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生长增殖慢,相应的间质细胞产生多,网状纤维也多,恶性程度低。结论网状纤维是细胞外间质成分,通过网状纤维染色观察网状纤维在肿瘤组织中的形态变化是肿瘤鉴别诊断中又一重要参与依据。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网状纤维染色,对一些不同类型组织学形态相似的肿瘤进行观察。

  • 标签: 网状纤维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肿瘤细胞及间质成份
  • 简介:目的研究TOPK/PBK在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以80例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淋巴结组织的TOPK/PBK表达,对比分析TOPK/PBK的表达情况。结果恶性淋巴瘤患儿的TOPK/PBK阳性率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儿(P〈0.05);TOPK/PBK阳性率在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TOPK/PBK阳性率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最高,但成熟B细胞淋巴瘤与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结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可能与NHL病理类型有关。

  • 标签: TOPK/PBK 恶性淋巴瘤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垂体病理性增生的临床和MRI特征,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诊断为垂体病理性增生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包括垂体前叶激素相关靶腺功能不全10例,库欣病2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2例。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见垂体对称性增大、上缘呈凸形,信号均匀且强度基本同脑灰质,钆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直至明显均匀强化;5例患者于鞍内可见流空血管影;8例患者行MRI平扫随访3月至2年,见增大垂体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垂体病理性增生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但其准确的诊断应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性治疗。

  • 标签: 垂体疾病 病理性增生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经尿道电切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一年时间对7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总结归纳手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70例患者术后出现1例冲洗液漏人腹腔,35例出现尿失禁,25例用力大便出现鲜红色血尿,1例患者更换尿管引起出血,1例患者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引起出血,1例尿管堵塞、膀胱痉挛,15例因咳嗽尿管内出现少量鲜红色血尿,经有效治疗和护理后70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术后认真观察和精心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和患者痊愈的关键.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电切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新研究表明,棕色遁蛛使用特殊的微观缠绕技巧,使得它们的蛛丝要比其他蜘蛛的蛛丝强度更高。该研究由英国牛津大学与美国维吉尼亚州威廉斯堡的威廉玛丽学院的科学家们共同进行。通过对蛛形纲动物进行观察,该团队发现,与其他产生圆棒状蛛丝的蜘蛛不同,遁蛛的蛛丝薄而平整。这一结构差异是蛛丝强度的关键,

  • 标签: 材料性能 纤维增强 人工 英国牛津大学 威廉斯堡 蛛丝
  • 简介:摘要解析了多种混和机器原理,包含抓棉混和、随机混和、时差混和、气流混和、平铺直取、换向混和等,并通过流程案例予以说明。认为针对不同的纤维原料和产品要求,实现纤维均匀混和需采用不同的工艺组合方案。

  • 标签: 纺织纤维 混和技术 混和原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 预成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 90 例需要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段为 2016 年 8 月 ~2017 年 8 月。将选取的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 45 例患者。观察组采用预成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修复,对照组采用金属桩 修复。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95.6% ( 43/4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71.1% ( 32/45 ),两组间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X²=9.3254 ; P < 0.05 )。根据对两组患者疼痛度的调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 P > 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明显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P < 0.05 )。结论: 预成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均较好,治疗的有效率高,采取 预成纤维桩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度较低,缓解了患者的不适,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 ] 预成纤维桩 可塑纤维桩 口腔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口腔修复中应用预成纤维桩和可塑纤维桩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70例口腔修复患者,随机分为35例接受可塑纤维桩修复的对照组和35例接受预成纤维桩修复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修复成功率及修复满意度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修复成功34例,修复成功率为97.14%;对照组修复成功28例,修复成功率为80.00%;观察组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满意度评分(95.39±2.74)分高于对照组的(75.67±3.8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成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修复成功率及修复满意度更佳,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 标签: 口腔修复 预成纤维桩 可塑纤维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预成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6例(84颗)口腔修复患者,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38例(42颗)和对照组38例(42颗),对照组患者采用铸造金属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预成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单颗纤维桩所需时间(62.13±16.72)min,短于对照组的(104.50±25.64)min,观察组患者修复成功率97.37%,高于对照组68.42%,并发症发生率2.63%,低于对照组的26.32%,治疗满意率97.37%,高于对照组的7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口腔修复患者,预成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修复效果良好,可提高修复成功率,缩短修复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了患者的好评和认可,值得积极推广应用。

  • 标签: 口腔修复 预成纤维桩 可塑纤维桩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成纤维桩与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桩冠修复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9例,观察组采用预成纤维桩修复,对照组采用可塑纤维桩修复,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所需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每棵纤维桩安装时间为(64.89±9.36)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10.52±10.3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修复成功率为100%(5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32%(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61%,明显高于对照组5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可塑纤维桩相比,预成纤维桩安装时间短,能够显著提高桩冠修复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预成纤维桩 可塑纤维桩 桩冠修复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