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入路及动脉入路行腹部肿瘤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巩义瑞康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20例行腹部肿瘤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男66例,女54例,年龄(51.97±3.47)岁,年龄范围为44~66岁。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动脉组及动脉组,每组60例。动脉组使用Cordis桡动脉穿刺包行右桡动脉术,动脉组采用动脉入路方式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时间(手术时长、X线照射时长)及并发症(皮下血肿、动脉痉挛)发生情况。结果动脉组治疗有效率[95.0%(57/60)]高于动脉组[8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X线照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6.6%(4/60)]低于动脉组[3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脉入路行腹部肿瘤病变介入治疗的有效率较动脉入路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桡动脉入路 经股动脉入路 腹部肿瘤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198例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患者,在患者治疗完毕后,观察患者是否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并获取患者的详细病案信息,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198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0.1%。相关因素为:65岁及以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强化抗凝治疗与加压止血。结论:动脉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临床应明确相关因素,及时做好护理工作,从而降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

  • 标签: 经股动脉介入 外周血管 并发症 相关因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因素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需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结果显示,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因素有年龄、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强化抗凝患者,互相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股动脉介入诊疗 外周血管并发症 影响因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神经介入术后动脉穿刺处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止血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全脑血管造影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拔鞘后动脉穿刺处情况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术中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动脉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直径血管鞘(5 F、6 F或8 F)在不同止血方案(人工按压、血管缝合器、血管封堵器)下的止血时间。结果共纳入神经介入术721例,其中介入治疗264例,全脑血管造影457例。46例(6.4%)患者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其中渗血25例(3.5%),血肿18例(2.5%),假性动脉瘤3例(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收缩压[优势比(odds ratio, OR)1.0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4~1.047;P=0.021]、穿刺次数(OR 1.075,95% CI 1.053~1.097;P<0.001)、肝素剂量(OR 2.142,95% CI 1.638~3.471;P<0.001)、手术时间(OR 3.727,95% CI 2.025~6.860;P<0.001)以及人工按压(OR 3.449,95% CI 1.230~9.669;P=0.019)是术后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采用何种止血方案,止血时间均随着血管鞘直径的增大而延长,但只有采用人工按压时不同血管鞘直径组止血时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无论血管鞘直径如何,采用血管缝合器和血管封堵器时的止血时间均较人工按压显著缩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以及针对不同直径血管鞘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可降低动脉穿刺处的出血发生率。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血管内手术 脑血管造影术 股动脉 穿刺术 血肿 止血技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动脉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患者 76 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与观察两组 各 38 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时间及曝光时间均较少,且焦虑情绪也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 P< 0.05) 。 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于动脉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患者中,可使患者穿刺时间、曝光时间明显减少,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身体恢复速度。

  • 标签: 桡动脉 股动脉 全脑血管造影术 护理措施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 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利用心导管技术快速疏通狭窄、闭塞甚至梗死的血管,改善心肌的灌流从而挽救濒危血管的治疗技术。目前PCI是治疗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首选方法,成功率超过95%[1]。治疗后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后1年。因此PCI治疗后患者依然需要谨遵医嘱,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本文重在探讨PCI术后的护理对于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

  • 标签: 护理,PCI,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我院 6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动脉介入治疗,依据随机均分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所取得焦虑情绪评分、抑郁情绪评分数值低于对照组数值,所取得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数值高于对照组数值,统计学有意义( P< 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应用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究动脉动脉进行冠脉造影的护理需求,为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80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根据患者的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 90例)与观察组( 90例)。对照组为动脉入路,观察组为桡动脉入路。给予所有患者术后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情绪烦躁发生率以及腰背酸痛发生率、满意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者患者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不良情绪发生率、腰背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动脉行冠脉造影能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患者更少发生并发症,患者感到更满意。

  • 标签: 冠脉造影术 股动脉 桡动脉 临床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DSA术围术期使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从我院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接受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DSA术患者74例为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护理效果 并发症率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循证护理在颅内肿瘤行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90例颅内肿瘤患者,选取时间段均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将其分为观察组(n=45)及对照组(n=45),给与后者常规护理,给与前者循证护理,针对两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 <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9%(P <0.05)。结论 在循证护理的借助下,患者不必伴随过长的止血时间,有很大概率获得成功的治疗,患者失眠症状有了明显改善,防止患者被多种不良反应困扰,在今后的临床中应予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颅内肿瘤 股动脉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出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方法:本次实验抽取本院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期间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共计 210人,对所选患者实施动脉介入诊疗,统计和记录所选患者桡动脉痉挛出现情况,并研究导致桡动脉痉挛出现的原因。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所选 210例患者中出现桡动脉痉挛的患者共计 45人,桡动脉痉挛出现几率为 21.43%;患者年龄、生活习惯、性别、导管更换情况、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或是患者身高的比值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桡动脉痉挛的出现。结论:动脉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患者年龄、生活习惯、性别、导管更换情况等方面,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对相关因素给予足够的关注,并积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应对。

  • 标签: 桡动脉 冠心病 桡动脉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利用血氧灌注指数( PI)指导术后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 2016年 11月至 2018年 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住院行介入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 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50例)和 PI导向组( 43例)。对照组:每半小时观察并记录,同时记录 PI值。 PI导向组: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进行 PI测定,每半小时记录术肢 PI数值变化。结果 PI导向组术后疼痛、麻木、肢端发凉及手部肿胀等并发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复查桡动脉 B超,提示对照组有一例桡动脉闭塞,但与 PI导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术后 30分钟的 PI值均低于 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从术后 1小时开始至术后 4小时,两组 PI值均逐渐升高,但 PI导向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 4.5小时开始至术后 6小时解除压迫,虽然两组 PI值进一步升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通过新一代脉搏氧饱和度测量仪动态监测 PI值,客观评估患者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压迫强度,避免过度压迫导致肢体损伤,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同时未增加穿刺点出血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桡动脉穿刺 灌注指数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我们所要研究的是经过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儿童咯血的治疗疗效分析。方法:我们将会选取共40例咯血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我们所选取的时间段为2016年2月份到2017年2月份,我们将会使用数字血管来进行儿童支气管动脉以及肺动脉的造影,以此来通过支气管动脉进行灌注以及栓塞手术进行咯血儿童的治疗,并且我们将会根据咯血儿童的咯血量来进行止血剂混合明胶海绵颗粒的栓塞剂选取,并且在术后1年内进行患者家庭的走访,保证患者儿童的恢复。结果: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大多数的患者儿童已经解决了咯血问题,其中32例患者儿童在经过手术之后立刻停止了咯血过程,即可止血率高达81.6%,另外在术后3~5天内,又有5例患者儿童咯血现象得到制止,总治疗效率达到了92.1%,另外剩下的3例患者儿童在经过了二次的栓塞治疗过后也得到了止血效果,但是有一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结论: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儿童咯血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儿童咯血的治疗率,并且整体儿童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率也大大降低,具有临床医学的价值。

  • 标签: 经支气管动脉 介入治疗 儿童咯血 临床疗效 研究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肱动脉入路作为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备选途径之一,已经被应用于临床。但由于肱动脉位置特殊,术后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出现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本文从护理的角度出发,较为详细的概述肱动脉介入围术期的护理要点,尤其是常见的血管及全身并发症的观察与识别,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及就医质量。

  • 标签: 经肱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部锻炼操对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桡动脉冠状动脉治疗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79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应用手部锻炼操增加患者手部运动,比较2组患者术后8 h出血程度、疼痛程度、肿胀程度、血氧饱和度及次日舒适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8 h患者肿胀程度:Ⅰ级80.57%(141/175)、Ⅱ级10.86%(19/175)、Ⅲ级5.71%(10/175)、Ⅳ级2.86%(5/175),对照组为Ⅰ级54.75%(98/179)、Ⅱ级23.46%(42/179)、Ⅲ级12.85%(23/179)、Ⅳ级8.94%(16/1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170,P<0.05);观察组术后8 h患者疼痛程度:轻度83.43%(146/175)、中度12.00%(21/175)、重度4.57%(8/175),对照组为轻度58.66%(105/179)、中度31.28%(56/179)、重度10.06%(18/1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0.20,P<0.05);观察组术后次日清晨患者舒适度总分为(74.66 ± 5.5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2 ± 5.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636,P<0.05)。结论手部锻炼操能明显减低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肿胀、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的术后舒适程度,适合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 标签: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术后护理 并发症 舒适度 手部锻炼操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动脉造影,栓塞手术治疗动静脉畸形脑出血的护理方式,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我院对 60例动静脉畸形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为患者提供动脉造影、栓塞术治疗,将患者分成了常规组和研究组,两组均为 30例患者。常规组使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使用综合护理,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有 9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常规组有 7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结论:动静脉急性脑出血患者接受动脉造影、栓塞术后强化观察和护理,能够让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几率,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动静脉畸形脑出血 ;动脉造影 ;栓塞术 ;护理    动静脉畸形脑出血是因为血管混乱盘结引起的先天病变,患者会出现脑出血,癫痫,头痛等等并发症,主要的发病群体是 40岁以下的群体 [1]。临床中手术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动脉造影和栓塞手术对该疾病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好,是评价脑血管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是仍然会有并发症出现 [2]。此次研究中,动静脉急性脑出血患者我们分成了两组进行对比,使用不同的护理方式,探讨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为护理提供依据,有以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我院对 60例动静脉畸形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了常规组和研究组,均有 30例。患者接受了 CT和 MRI检查,满足动静脉畸形脑出血的诊断依据。共有 11例女性, 19例男性,最小 14岁,最大 48岁,平均( 37.55±3.26)岁。研究组有 10例女性和 20例男性,最小 15岁,最大 50岁,平均( 37.84±3.50)岁。两组的普通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对结果没有影响。    1.2 方法    两组动静脉急性脑出血患者接受了动脉造影,栓塞手术,常规组使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主要是吸氧,血压和血糖控制,抗感染治疗,体征观察,遵医嘱用药等,研究组除了对照组的护理内容还增加了综合性护理,有以下护理内容。    1.2.1 一般护理    术后调整患者为平卧体位,将床头抬高,调整左右侧卧,两小时进行一次翻身。穿刺点视情况进行止血,术后制动术侧肢体,伸直 6至 12小时,使用沙袋压迫止血。    1.2.2 临床观察    术后对患者的心电进行监护,提供吸氧治疗,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术后如果患者有颅内再出血,最先出现的就是意识变化,为患者进行格拉斯评分,观察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观察血压,对血压控制情况进行了解,确定患者的颅内再出血情况,术后 24小时对患者的体温、肢体感觉进行观测,如果脉搏减慢,肢体麻木,皮肤温度下降,可能是包扎过紧导致了栓塞,需要进行应急处理。    1.2.3 心理护理    术前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成功与否比较担忧,容易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出现,患者术后卧床休养,术侧肢体制动,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和患者进行解释,为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加强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有更多的了解,增强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拟定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护理满意率 =满意率 +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SPSS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 X2检验, 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有 9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常规组有 7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    3 讨论    动静脉畸形脑出血使用动脉造影和栓塞手术非常有效,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非常重要,要对患者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进行了解,避免患者出现水肿症状 [3],观察患者是否有颅内出血症状,动脉造影会导致高压,因此会出现血管破裂和加重出血情况,护理人员需要熟练的掌握基础的护理操作,对动脉静脉畸形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机制进行了解,这样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评价更加准确,提升护理质量 [4]。    此次研究中,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动脉造影,栓塞手术治疗,将患者分成两组,使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有 9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常规组有 73.33%的患者对护理满意,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说明综合护理能够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   总而言之,动静脉畸形脑出血患者接受动脉造影,栓塞手术治疗,加强观察和护理,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避免并发症出血,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应用动脉进行介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接受介入治疗的9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平行组和介入组,每组47例。平行组患者接受动脉介入手术,介入组患者接受动脉介入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置管成功率、PCI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置管成功率、PCI成功率、并发症情况分别为(5.9±1.8)min、(12.8±0.7)h、(6.3±0.6)d、97.9%、95.7%、4.3%,平行组置管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置管成功率、PCI成功率、并发症情况分别为(5.7±1.9)min、(18.4±1.4)h、(9.6±0.8)d、100.0%、97.9%、25.5%,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PCI成功率、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给予动脉进行介入手术,相较于动脉路径能够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 冠心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 冠心病患者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 201 8 年 4 月至 201 9 年 7 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 308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的 154 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 154 例患者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占 96.10%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占 81.48%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1.11%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7.04% ,均显示实验组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而且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使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探讨视频宣教对冠脉造影介入诊疗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患者 60 列 . 分视频宣教模式组 30 列与传统的语言表达健康宣教 30 列对照,观察应用效果。结果:与对照比视频宣教知识掌握程度高,治疗依从性好,满意度高,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手术的信心,有利于术后康复。 { 2} 结论:视频宣教具有方便、有效、清晰的特点,取的较好的效果。

  • 标签: 视频宣教 冠脉造影术 效果评价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究影响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2月来本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125例,有 5例失访,最终纳入 120例。收集并整理其病历资料和术后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或定期复查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生活方式、抑郁评价和生存资料。结果:有高血压病史、运动量 、有糖尿病史、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 1年复发率高( P<0.05);有高血压病史、运动 、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危险程度最大( OR=3.575, 95%CI=1.446~ 8.842),其他三个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运动 ( OR=3.347, 95%CI=1.424~ 7.866)、重度抑郁( OR=2.824, 95%CI=1.578~ 5.054)、有糖尿病史( OR=2.356, 95%CI=1.246~ 4.455)。结论:有高血压病史、运动 、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复发; 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Methods: from May 2018 to February 2019, 125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o had undergon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5 of them lost their visits, and 120 of them were finally included. To collect and sort out the medical records and the data of regular telephone follow-up or regular reexamination after discharge, including the basic data, life style, depression evaluation and survival data of patients. Results: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exercise < 30 min / D,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severe depression had a high recurrence rate in one year (P < 0.05);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exercise < 30 min / D,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severe depression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after PCI, among which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was the highest (or = 3.575, 95% CI = 1.446-8.842), and the other three risks were the highest (or = 3.575, 95% CI = 1.446-8.842) The risk factors were exercise < 30 min / D (or = 3.347, 95% CI = 1.424-7.866), severe depression (or = 2.824, 95% CI = 1.578-5.054), and diabetes history (or = 2.356, 95% CI = 1.246-4.455). Conclusion: hypertension, exercise < 30 min / D, diabetes and severe depression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after PCI.

    [Key word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currence; risk factors   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是一种由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常见心脏血管疾病,在发达国家其患病死亡率位于前列 [1]。冠心病是一种致残、致死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且在我国患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逐渐年轻化 [3]。而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人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逐渐普及,冠心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明显降低 [4]。但 PCI治疗后有较多的患者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冠心病防治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冠心病的复发 [5]。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后获得的患者生活方式等的资料,探究影响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2月来本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125例,有 5例失访,最终纳入 120例。年龄 37~ 86岁,平均年龄( 71.3±16.8)岁,其中男 76例,女 44例。无吸烟患者 71例,有吸烟患者 49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 34例,无高血压病史患者 86例;有糖尿病史患者 26例,无糖尿病史患者 94例。 38例患者每天运动时间少于 30 min, 82例患者每天运动时间少于 30 min。纳入标准:( 1)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 2)于本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 1)在随访期间转至其他科室或死亡的患者;    ( 2)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 3)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并整理 120例冠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术后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或定期复查的资料。     1.3 评价指标 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家族史、既往史和生活习惯等);生活方式(运动情况、饮食习惯、饮酒、吸烟等),运动是指散步或慢跑;患者抑郁评价(患者采用抑郁自测量表进行自我评价,患者自行完成该量表的 20道题目,所得分数再乘以 1.25得最终分数,重度抑郁分数为≥ 70分;中度抑郁分数为 60~ 69分;轻度抑郁分数为 50~ 59分;正常分数为 <50分);生存资料(患者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治疗时间和随访复发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涉及数字录入 SPSS 13.0软件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行 字 2检验,计量资料行 t检验,复发率比较采用 Log-rank检验,复发危险因素采用多元逐步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赋值表。     2 结果     2.1 手术后不同影响因素与 1年复发率比较 125例患者随访过程中,有 5例失访,随访时间为 24个月。在所调查的 12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的患者中,在随访结束时出现冠状动脉狭窄(冠脉狭窄程度由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即复发的有 48例。把可能影响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有高血压病史、运动量 、有糖尿病史、抑郁程度较重的患者 1年复发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影响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发现,有高血压病史、运动 、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危险程度最大( OR=3.575),其他三个危险指标的危险程度由低到高为运动 、重度抑郁、有糖尿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冠心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我国居民中快速上升,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复发率仍较高 [6]。本研究通过探究影响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减少 PCI治疗后冠心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生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是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且其危险程度最高( P<0.05)。 Cottrell等 [7]研究发现, 6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有高血压史,高血压与全身心血管的病变有紧密的联系,故能增大冠心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而老年人常常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8],因老年人心功能较差,耐受力较弱,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易受刺激而引起情绪波动 [9],故了解患者病因、病情、心理和用药情况等为防治冠心病患者的重要部分。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尽量稳定自己的情绪,向患者宣传预防高血压等的知识和提倡患者家庭定期自测血压和定期返院复查,并根据患者血压的变化改善防治方法,降低患者冠心病的复发率。

    运动 的患者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率明显高于运动≥ 30 min/d的患者( P<0.001),运动 为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率的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患者 PCI治疗后可通过适当的康复运动来恢复提高心功能、心储备能力,一定程度上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冠状动脉缺血情况,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增加心肌氧供,降低冠心病的复发率 [10]。应注意的是,患者的康复锻炼强度因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制定,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康复运动,可有效地预防 PCI治疗后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 [11]。    本研究结果表明,重度抑郁的患者是 PCI治疗后复发率的危险因素( P<0.001)。 Siket等 [12]的研究也表明,冠心病合并重度抑郁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再发可能明显增加。同时,近年来有数个研究发现较多冠状动脉患者合并多种心理障碍,且抑郁为冠心病形成的因素之一,并影响其治疗后复发 [13]。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同时,应仔细观察患者和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要,通过安抚开导患者,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帮助和治疗,减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预防患者抑郁病的形成或加重,从而降低患者因重度抑郁而导致的冠心病复发。    糖类代谢异常为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4],其与脂质代谢异常、血管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和血液凝固异常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因果 [15]。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糖代谢异常,易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引发 PCI治疗后冠心病的复发。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行 PCI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加强糖尿病的治疗,特别是 2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可能为多种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因的始动因素。    综上所述,有高血压病史、运动 、有糖尿病史、重度抑郁是影响 PCI治疗冠心病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况对冠心病的复发紧密相关。因此,在手术和药物治疗患者冠心病的同时,因注意引导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康复锻炼,改善饮食习惯,防止过量摄入脂类、糖类等;同时,应注意观察发现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上的治疗,减低患者的抑郁症,可有效地减少 PCI治疗后冠心病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Thompson P L, Nidorf S M, Eikelboom J. Targeting the unstable plaque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Clinical therapeutics, 2013, 35( 8): 1099-1107.     [2]彭描宇 .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8): 32-33.     [3]谢睿彬, 张小新, 苏华, 等 . 不同类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5): 158-160.     [4] Rizk S, Sorour K.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J]. HMJ, 2012, 6( 3) : 13-15.     [5] Misra S, Lookstein R, Rundback J, et al. Proceedings from th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Research Consensus Panel on Critical Limb Ischemia[J].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013, 24( 4): 451-458.     [6] Conte M S. Critical appraisal of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critical limb ischemia[J].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13, 57( 2): 8S-13S.     [7] Cottrell N. Du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J]. heart disease, 2010, 159( 25): 561-569.     [8]黄强, 李艳萍, 王艳秋 . 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性治疗知识需求及健康教育 [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9): 116-116.     [9] Cohen R V, Pinheiro J C, Schiavon C A, et al. Effects of gastric bypass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only mild obesity[J]. Diabetes Care, 2012, 35( 7): 1420-1428.     [10] Higashimori A, Morioka N, Shiotani S,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primary stenting for subclavian artery disease[J].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2013, 82( 5): 696-700.     [11]余庆耀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期发生再狭窄的干预研究 [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6): 27-28.     [12] Siket M S, Edlow J 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 evidence-based update[J]. Emergency medicine practice, 2013, 15( 1): 1-26.     [13]宋玲花, 李保, 韩慧媛 .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复发风险的预测与评价 [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 3): 311-313.     [14]黄宇, 张鑫, 刘姗姗, 等 .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梗死相关动脉处理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 3): 189-192.     [15] Vijayalakshmi I B. Rheumatic Fever,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Registry and Control Program[J]. Acute Rheumatic Fever and Chronic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2011, 8( 3): 22-24.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