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分型有助于确定治疗原则。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取栓治疗是最有效的恢复脑再灌注的特异治疗方法。抗栓治疗、改善循环、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传统医药及对并发症的管理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康复治疗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 二级预防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动脉缺血脑卒中(AIS)是常见的神经系统致残疾病之一,约2/3的AIS患儿遗留不同程度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由于我国暂无儿童AIS诊疗共识,影响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主持,由多学科临床专家多次讨论达成“儿童动脉缺血脑卒中诊疗专家共识”,旨在为儿科医师规范儿童AIS诊疗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包括脑白质疏松(LA)在内的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保健科、神经内科发病72 h内住院首发急性缺血卒中患者751例,随访3年,入选患者701例,随访中再发患者124例为再发组;首发缺血卒中患者577例为未再发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再发组患者LA程度高于未再发组(Z=-2.307,P=0.021);再发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达标率低于未再发组(均P<0.05)。Spearson相关分析与缺血卒中再发患者呈正相关的因素为LA(r=0.451,P=0.007)、年龄(r=0.334,P=0.015)、血压(r=0.812,P=0.001)、血糖(r=0.637,P=0.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0.674,P=0.000)、总胆固醇(r=0.748,P=0.003)、三酰甘油(r=0.878,P=0.004)、吸烟(r=0.380,P=0.008);与脑卒中再发无明显相关的因素为性别(r=0.032,P=0.115)。二分类Logistics回归与缺血卒中再发呈正相关因素为年龄(B=0.142,P=0.000)、血压(B=0.135,P=0.000)、LDL-C(B=1.141,P=0.001)、三酰甘油(B=0.367,P=0.036)、血糖(B=0.385,P=0.000);与缺血卒中再发无相关的因素为LA(B=22.221,P=0.997)、总胆固醇(B=0.081,P=0.867)、吸烟(B=21.434,P=0.995)。结论年龄、高血糖、高血压、三酰甘油是缺血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LA、总胆固醇、吸烟是缺血卒中复发的混杂因素。进行积极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对预防缺血卒中复发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当一个人不幸中风时,必须明确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评估中风的恢复潜力。临床技术进步让卒中的多个阶段,包括预防、急性中风和中风后恢复,都得到了更好的监测和治疗。神经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量化组织功能和评估预后,从而分类患者以进行预防性和个性化治疗。本综述将重点陈述目前评估缺血卒中的高级磁共振技术,如磁共振扩散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和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核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总结。

  • 标签: 神经影像学 缺血性卒中 磁共振扩散谱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血氧水平依赖
  • 简介:摘要麻醉方法、麻醉管理及管理流程与急性缺血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后神经功能预后相关。关于麻醉方法孰优孰劣尚无共识,麻醉管理对AIS行EVT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也无指南性意见,管理流程仍需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文章从麻醉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麻醉管理的影响要素及麻醉实施,管理流程(包括院前及院内管理流程)3个方面对AIS患者行EVT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优化麻醉管理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神经功能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辅助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焦作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灸组与溶栓组,每组43例。溶栓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针灸组在溶栓组基础上采用针灸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凝血纤溶情况[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脑血管储备功能(CVR)、脑血管搏动指数(PI)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90.70%,39/43)高于溶栓组(74.42%,32/43),P<0.05。治疗后,针灸组NIHSS、ADL、中医证候评分低于溶栓组,BI评分高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针灸组FBG和D-D低于溶栓组,PT和APTT长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针灸组CVR高于溶栓组,PI低于溶栓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辅助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临床症状和大脑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针灸 中医证候积分 神经功能 炎性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缺血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另抽取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斑块稳定程度将研究组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的颈动脉超声参数,比较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的血管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情况。结果颈动脉超声结果显示,研究组内膜中层厚度为(1.25±0.36)mm,大于对照组的(0.75±0.25)mm,P<0.05;研究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为(59.32±0.25)cm/s,小于对照组的(73.36±0.25)cm/s,P<0.05。两组血管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中,检出易损斑块12例(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18例(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血管狭窄严重者占比(10/12)高于稳定斑块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神经功能轻度缺损患者占比(7/12)和预后良好患者占比(6/12)低于稳定斑块组(12/18,11/18),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有效评估缺血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变化和斑块情况,为缺血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提供积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超声,颈动脉 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梗阻或破裂,导致大脑氧供不足的一类脑血管病,包括缺血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脑卒中最为常见,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给人类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微小RNA(miRNA,miR)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单链非编码RNA,在胚胎期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miRNA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机制,并阐述基于miRNA治疗缺血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最后我们展望miRNA的应用前景,旨在为缺血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微小RNA 缺血性脑卒中 化学修饰 药物递送
  • 简介:摘要炎症反应是造成缺血脑卒中继发性神经损伤的重要机制,是现阶段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脑内分布广泛、缺氧耐受力强、能与神经血管单元的几乎所有细胞相互作用等特点,成为缓解缺血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缺血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迅速激活成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促进其他炎性细胞的激活与侵润,触发级联炎症反应,加重缺血神经损伤。大量基础研究表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反应性胶质化,可显著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和梗死体积,并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动物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文章从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与极化、炎症因子的释放、炎性细胞交互作用及相应的治疗策略等方面,对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脑卒中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星形胶质细胞 炎症反应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缺血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连续收集的15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MR影像学资料,根据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essel sign,HVS)信号强弱将患者分为A组(HVS<5分,53例)和B组(HVS≥5分,9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不同HVS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侧支循环代偿分级、基于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和脑梗死体积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至MRI检查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和饮酒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心房颤动占比(39.62%与20.62%)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4.65±2.54)与(12.87±3.27)]均高于B组(P<0.05);A组患者的脑侧支循环代偿分级为(1.86±0.45)级,DWI-ASPECTS评分为(7.76±1.23)分,小于B组的(2.27±0.64)级和(8.25±1.34)分(P<0.05);A组患者的脑梗死体积为(54.28±12.34) cm3,大于B组的(25.67±8.63)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 FLAIR在诊断缺血脑卒中方面具有良好价值,患者的HVS评分越高预示脑侧支循环代偿越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脑梗死体积越小,对缺血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扩散加权成像 高信号血管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脑卒中的有效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其中自建库至2021年3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其中干细胞移植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tata 15.1软件对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基线值与终值的差值的合并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包含1334例患者,其中干细胞移植组668例,常规治疗组666例。Meta分析显示,干细胞移植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数差(MD)=3.510,95%CI:2.540~4.480,P=0.000]、FIM评分(MD=11.380,95%CI:5.470~17.280,P=0.000)、FMA评分(MD=13.830,95%CI:12.590~15.070,P=0.000)、BI(MD=22.100,95%CI:19.430~24.770,P=0.000)、ADL评分(MD=9.290,95%CI:3.530~15.050,P=0.002)、mRS评分(P=0.004)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干细胞移植对缺血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及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均有更好的效果。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干细胞移植 疗效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年缺血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10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年龄≤45岁80例卒中患者作为青年卒中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同期住院的年龄>45岁117例卒中患者作为中老年卒中组,对比两组患者间血液检测指标水平,并且纳入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等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结果中老年卒中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蛋白S、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分别为(29.73±3.40)s、(105.58±27.23)%、(297.29±85.99)μmol/L、(17.58±14.45)μmol/L及(2.75±3.08)mg/L,青年卒中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51±6.75)s、蛋白S(115.20±26.97)%、尿酸(326.82±93.51)μmol/L、同型半胱氨酸(22.63±16.98)μmol/L、D二聚体(1.19±2.88)μ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2.01、2.20、2.14、2.13,P值分别为0.032、0.046、0.029、0.039、0.034)。青年卒中组狼疮抗凝物阳性率为12.5%(4/32),高于中老年卒中组的1.8%(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46,P=0.035)。青年卒中组吸烟、饮酒比例分别为63.8%(51/80)、62.5%(50/80),均高于中老年卒中组的49.6%(58/117)、47.9%(56/1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3.86、4.09,P值分别为0.04、0.04);青年卒中组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分别为48.8%(39/80)、17.5%(14/80),均低于中老年卒中组的63.2%(74/117)、30.8%(36/1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值分别为4.08、4.56,P值分别为0.043、0.033)。根据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青年卒中划分为不同亚组并进行比较,高尿酸水平组(≥416 μmol/L)患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尿酸水平组(<416 μmol/L),分别为(90.08±28.46)mmol/L与(63.37±22.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3,P值为0.046)。高同型半胱氨酸组(≥15 μmol/L)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肌酐水平分别为(3.27±1.09)g/L、(72.13±28.69)mmol/L,高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15 μmol/L)的(2.78±0.67)g/L、(58.92±12.0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2.51,P值分别为0.023、0.014)。结论与中老年卒中相比,青年缺血卒中存在较高水平凝血酶原时间、蛋白S、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较低水平D二聚体及高狼疮抗凝物阳性率,同时青年卒中组吸烟、饮酒比例较高,而高血压、糖尿病比例较低。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青年卒中 狼疮抗凝物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风醒脑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5月-2021年3月本院AIS患者92例,按病历尾号分为2组,每组46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服中风醒脑液。2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采用ELISA法检测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IL-6和内皮素-1(ET-1)水平。记录不良反应,评价疾病转归。结果治疗后,研究组mRS评分[(2.06±0.18)分比(2.73±0.23)分,t=15.56]、NIHSS评分[(5.25±2.36)分比(10.61±2.48)分,t=14.58]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血清hs-CRP[(9.04±1.98)mg/L比(14.36±2.09)mg/L,t=12.57]、IL-6[(23.14±1.46)ng/L比(39.37±2.51)ng/L,t=12.39]、ET-1[(67.18±13.22)ng/L比(98.14±22.29)ng/L,t=19.3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全血高切黏度[(7.53±1.37)mPa۰s比(9.24±1.42)mPa۰s,t=5.89]、红细胞压积[(0.27±0.06)%比(0.39±0.08)%,t=8.14]、全血低切黏度[(5.92±1.09)mPa۰s比(8.35±1.24)mPa۰s,t=9.98]、纤维蛋白原[(1.63±0.42)g/L比(2.47±0.58)g/L,t=7.96]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4/46)、研究组为15.22%(7/4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P=0.335)。治疗后,对照组转归良好率为73.9%(34/46)、研究组为93.5%(43/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P=0.011)。结论中风醒脑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有效降低AI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脑保护作用。

  • 标签: 卒中 中风(中医) 中风醒脑液 依达拉奉
  • 简介:摘要缺血脑卒中后恶性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症状迅速恶化及脑疝形成,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早期发现和治疗意义重大。本文现围绕缺血脑卒中后恶性脑水肿的形成机制、预测因素和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恶性脑水肿 机制 预测 治疗
  • 简介:摘要P波指数(包括P波间期、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波电轴)是心电图中反映心房电活动的主要指标。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除心房颤动外,窦性心律人群心房异常也可增加缺血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且P波间期延长、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增加、P波电轴异常与缺血脑卒中的发生显著相关。本文针对P波指数与缺血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卒中 P波间期 V1导联P波终末电势 P波电轴
  • 简介:摘要机械取栓是治疗成人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脑卒中的最有效方法,相较传统疗法,疗效有极大提升。该疗法循证医学证据充足,疗效安全可靠,自2015年起被各国指南推荐,2018年机械取栓时间窗由6 h延长至24 h,让更多的成人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从中获益。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机械取栓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也没有相应的指南推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际上一些个案报道及少量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机械取栓在儿童中是安全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挑战。本文对儿童取栓的挑战、实施方案等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缺血脑卒中(IS)易复发并导致患者死亡或残疾。运用预测模型评估IS患者复发风险,进行危险分层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复发率,是IS二级预防的核心内容。IS复发预测内容或因素包括临床因素、影像学因素、生物学标记、中医辨证体质,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传统统计学方法及机器学习方法。本文将围绕近年IS复发风险预测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复发 预测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围溶栓期(入院时至静脉溶栓后24 h)血压对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一级终点事件和二级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对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连云港市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并随访90 d的422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依据其围溶栓期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五分位数分组为<130.00 mmHg组(Q1组)、130.00~140.49 mmHg组(Q2组)、140.50~147.99 mmHg组(Q3组)、148.00~158.00 mmHg组(Q4组)、>158.00 mmHg组(Q5组)及<71.30 mmHg组(G1组)、71.30~76.19 mmHg组(G2组)、76.20~81.89 mmHg组(G3组)、81.90~90.79 mmHg组(G4组)、>90.79 mmHg组(G5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者血压与术后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患者血压与一级终点事件(症状性脑卒中复发)、二级终点事件(复合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1)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患者术后颅内出血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60,95%CI:0.031~0.827,P=0.029)。(2)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Q3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Q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44,95%CI:1.043~4.407,P= 0.038;OR=2.224,95%CI:1.105~4.479,P=0.025),G3、G4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G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3,95%CI:1.081~4.287,P=0.029;OR=2.182,95%CI:1.131~4.210,P=0.020)。(3)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一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079,95%CI:0.010~0.613,P=0.015;HR= 0.211,95%CI:0.062~0.724,P=0.013)。(4)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Q3组、Q4组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246,95%CI:0.100~0.607,P=0.002;HR=0.360,95%CI:0.177~0.732,P=0.005;HR=0.448,95%CI:0.246~0.817,P= 0.009;HR=0.467,95%CI:0.252~0.867,P=0.016)。结论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术后颅内出血、一级终点事件及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随围溶栓期收缩压降低而降低,而适中的血压(收缩压130.00~147.99 mmHg;舒张压76.20~90.79 mmHg)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理想血压 围溶栓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缺血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胃肠出血、微生物群失调、便秘等并发症,而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会影响缺血脑卒中的进展和预后。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双向通讯,它们之间通过多种机制进行信号传递和交流,称为肠-脑轴或脑-肠轴。目前,缺血脑卒中与脑-肠轴关系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而深入了解缺血脑卒中和脑-肠轴之间的潜在关系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缺血脑卒中的新方法。笔者现围绕缺血脑卒中和脑-肠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脑-肠轴 微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