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老舍先生不但创作了诸多小说精品,而且在文学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小说理论素养。本文结合老舍先生的创作实际主要从生命体验、人物塑造、景物和环境描写、语言艺术四个方面来考察老舍先生的小说美学思想,以期呈现老舍小说创作的深刻认识与高度成就。作家怀着伟大的同情来观察和体认生命,以个性化的语言与活动的肖像描写来塑造"立"得起来的人物,极具"感诉力"的、与人物和故事好似天然长在一起的景物、环境描写鲜活、简劲、悦耳,具有天姿、天趣之美的白话语言,这些都是老舍小说美学思想中特别富于启示意义的内容。

  • 标签: 生命体验 人物塑造 环境描写 语言艺术
  • 简介:老舍是“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对人、文化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是他小说创作的核心。本文从文化角度探析老舍小说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异域文化的对比中建立理想文化模式的尝试。这种尝试使老舍小说超越了审美价值层面,达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

  • 标签: 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 老舍 小说 文化选择 理想文化模式
  • 简介:摘要:作家对人生以及人类生存方面的悲剧意识会通过作品得以呈现。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佼佼者,其悲剧意识贯穿在文学创作中。身为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代表,其悲剧意识自身色彩浓重,不但有对自身遭遇的体悟,更有对时代更迭的思考。又因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还是满族旗人后裔,双重身份之下的老舍更具悲剧色彩,最终表现为老舍小说中深沉的悲剧底色。

  • 标签: 老舍 小说 悲剧构思
  • 简介:老舍、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世界中,“婚恋模式”是引人瞩目的问题。在老舍看来,爱情与婚姻是割裂的,所谓理想的婚恋,就是要有一个贤淑宽容的女性,并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张爱玲恣意书写金钱、家庭、社会、人性以及不可知的命运等要素在两性婚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书写人生中的种种无奈与荒谬。对老舍、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模式”进行整体观照和宏观审视比较,探究老舍、张爱玲婚恋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其写作的时代合理性。

  • 标签: 老舍 张爱玲 婚恋模式
  • 简介:我关心老舍小说的叙事实践能够给现代中国的小说叙述增添什么样的诗学内涵,或者说,从哪些方面丰富了现代的文学理论。老舍以为:“只有文艺本身是文学特质的真正说明者,

  • 标签: 老舍小说 《离婚》 小说叙事 文学特质 文学理论 诗学
  • 简介: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坛上有着突出贡献的平民小说家,他以迸着血和泪的笔触刻画了无数个都市贫民形象,小说中散发着浓烈的平民意识和悲剧审美意识。本文从平民意识的表现形式与产生原因、平民意识的文学意义等方面,对老舍小说中的平民意识进行解读。

  • 标签: 平民意识 老舍小说 审美意识 文学意义 小说家 悲剧
  • 简介: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所造成的.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这些文化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反思.

  • 标签: 老舍 文化悲剧 老派人物 理想人物 新派人物
  • 简介:<正>1926至1929年间,《小说月报》连载了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长篇小说。从这三部带有谐谑风味的小说中,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作家独特的视角(市民生活)、独特的风格(幽默艺术),而且是一股以道德观为中心的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的力量。它象一把解剖刀,剖析着封建正统文化解体过程中人们堕落与挣扎的灵魂,为文坛提供了民族自省的最好证据。同时也使我们找寻到了作家老舍文学

  • 标签: 老舍 传统文化意识 长篇小说 民族文化 文化批判意识 道德观念
  • 简介:老舍小说的景物描写极具个性,不仅将写景融入小说的整体架构,而且巧妙地将景物与人生结合在一起。本文试图以《二马》中的部分写景段落为例,分析老舍笔下景物描写的特色,探寻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并试图为深入理解老舍小说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 标签: 老舍 景物描写 情境 二马
  • 简介:车夫、巡警是老舍小说中主要的城市贫民形象。老舍是城市贫民出身,他贫苦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周围的城市贫民生活的切身感受是他创作这两类城市贫民形象的生活原型。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生活原型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典型形象,这是老舍创造艺术典型的主要方法之一。

  • 标签: 老舍 城市贫民形象 原型
  • 简介:文章通过对老舍小说文本的研究,发现老舍先生通过比较或陈述的方法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他对社会意识的关注。老舍小说所关注的社会意识主要体现在全社会整一的"官本位"思想、愚民教育下的"顺民"意识、国民精神和国民人格等方面。

  • 标签: 老舍 社会意识 官本位
  • 简介:本文认为再也不能将老舍《骆驼祥子》的主旨拘泥于控拆黑暗社会制度和否定个人奋斗道路的范畴。长期以来,正是这种传统观念阻隔了人们对这部分长篇小说文化意蕴的认识和理解。并指出这部小说,是老舍自觉地通过人物形象完整表现和突出自己的文化思考。虽然创作主体的人生态度显示了自强不息传统精神的生命力和普遍化,但祥子的生活方式则更容易让人联想起儒家老师所推崇的人生哲学。其实,祥子身心前后的突出反差和遭受打击后的灵魂搏斗,深刻寄寓着老舍对儒家自强不息人格的执着探寻。从总体上说,祥子身上散发的文化韵味,是老舍小说也是中国现代小说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 标签: 老舍小说 祥子 儒家文化 自强人格
  • 简介:摘要:“最后”意味在老舍的两篇代表性的文化小说《老字号》与《断魂枪》中具有特别的表征,作为首要的是将两个短篇联系起来进行文化分析,从“老字号”与“断魂枪”的符号化和文本间的关系即互文性切入来辩证看待“最后”的意味;小说的叙事张力和成为“最后”的想象空间与情感结构共同促成对“最后”意味的审美透视;而老舍的文化小说所表现出的“寻根”意识具有先导意义,“最后”意味的审美个性也穿越时空与当代小说遥相呼应,这也是老舍文化小说的魅力与深刻性所在。

  • 标签: 老舍 《老字号》 《断魂枪》 符号化 文化分析 审美透视
  • 简介:小说《月牙儿》提升了老舍创作的艺术品位。作品对月牙儿这一本土性意象的现代性重建,对叙事与抒情循环结构的创造性应用,不仅在老舍的整个创作中,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但小说没有摆脱逼良为娼的文学原型叙事,在思想意义上仍然是对社会黑暗的理性批判,缺少信念支撑的人性魅力。

  • 标签: 《月牙儿》 艺术推进 思想平庸
  • 简介:最近我到美国去,无意中看到我的女儿文蔷收藏的一个小册,其中有一页是老舍的题字。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老舍和我都住在四川北碚。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小间房屋,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有一次我问他写小说进度如何,

  • 标签: 老舍 林语堂 小说
  • 简介:老舍和新感觉派作家都是都市小说家,他们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他们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但他们仍然发现并描写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揭示并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新感觉派作家运用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 标签: 老舍 新感觉派 都市 比较
  • 简介:<正>中国现代文坛巨匠老舍(1899——1966)和加拿大二十世纪一代文豪利科克(StephenLeacock,1869——1944)是出自两个文化世界的文学同代人,被誉为最富于各自民族风味的幽默大师。然而,一旦对翔实的文学原著资料加以剖解辨析,人们便会发现有必要对所谓“中国式幽默”或“加拿大式幽默”之类的观念提出质疑。

  • 标签: 幽默艺术 幽默大师 加拿大 幽默作品 二十世纪 中国式
  • 简介:希望得节约储蓄券头奖,二十万元。以十万开一书店,以十万和朋友们花掉。若不能得二十万,则希望友人有得之者,向他借用一些。

  • 标签: 高中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