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结论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病机理是KIT基因、PDGFRA基因的突变导致的,Kit基因编码蛋白CD-117过表达。GIST患者的常见症状为胀痛不适或腹部肿块,也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肠梗阻、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仅依靠临床表现诊断困难。随着电子胃肠镜、超声内镜的应用,镜下诊断GIST的阳性率不断增加,内镜下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技术也不断提高。现对我院诊治的3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诊断、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间质瘤 临床分析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断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4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实施全切手术的患者有38例,所占比例为79.1%。实施大部分切除的患者有10例,所占比例为20.9%。显效24例,所占比例为50%;有效22例,所占比例为45.8%,无效2例,所占比例为4.2%,经再次治疗后均效果显著。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现象或死亡。对患者进行1~3年随访,患者生存率为100%。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特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6岁。病程7天到12月不等。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本病以消化道出血、黑便、腹痛多见。B超、CT、消化内镜等检查可发现肿瘤。免疫标记物CD117、CD34在GIST中有较高表达,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结论GIST临床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判断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手术切除肿瘤为为原发GIST主要治疗方法,靶向治疗成为间质瘤重要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1例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双源CT对胃肠间质瘤的的影像特点以及其良恶性的诊断。方法回顾的分析21例原发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症状,手术病理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结果本组21例GIST,良性病例11例,恶性病例10例,其中发生于胃13例(良性9例,恶性4例),小肠6例(良性2例,恶性4例),发生于结肠及肠系膜均为1例,且均为恶性。病灶大于5cm(良性2例,恶性9例),小于5cm(良性9,恶性1例)。良性病灶均呈类圆形,恶性病灶4例呈圆形或类圆形,6例病灶呈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楚,占13例(良性10例,恶性2例),边界不清楚者占8例,均为恶性。平扫等密度的有12例.(良性10例,恶性2例),其中一例良性病灶内可见点状钙化。平扫密度不均匀有9例,均为恶性病变,其中中央低密度有6例。增强呈均匀强化11例(良性8例,恶性4例),不均匀强化9例(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5例),1例病灶未见强化。8例病灶周围可见瘤内及瘤旁有成簇状排列的血管影。本组病例有7例发现转移,5例转移至肝脏,2例转移至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良、恶性GIST术前定性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直径4.8~21.3cm,平均直径约9.5cm。发生于胃4例,小肠3例;CT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3例,瘤内低密度坏死4例,瘤内钙化1例,边缘清楚7例,病变腔内侧面溃疡,气体进入瘤内1例;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CT增值在27~58Hu,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术后病理低恶性风险1例,中度恶性风险2例,高度恶性风险4例。免疫组织化学7例均显示CD117阳性。结论MSCT能显示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其定位和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对肿瘤的危险程度的预测有一定限度;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计数的多少是胃肠间质瘤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在诊断胃肠间质瘤方面的价值。方法对3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CT影像诊断,分析诊断结果,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良性肿瘤最大直径3cm,恶性肿瘤中最大直径为20cm;肿块大多呈椭圆形或圆形;有27例为外生性肿块,3例为腔内软组织密度结节,恶性肿块的密度表现不均匀;17例术前准确定位以及肿瘤边界清楚,13例术前未确定位置或未准确定位以及边界不清楚;CT诊断正确率为90%。结论CT影像诊断胃肠间质瘤准确率高,且方便、快捷,患者易接受,对于预测良性、恶性肿瘤,评估预后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 标签: CT影像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内窥镜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和护理干预。方法在本院接收的实施内窥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病人中随机选择200例进行研究分析。把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给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给实验组采取专业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的手术治疗时间和病人满意度。结果两组病人均手术成功,并无并发症,同时实验组病人的手术治疗时间和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有临床可比性。结论针对消化道息肉的病人实施内窥镜下治疗,同时给予专业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病人的紧张焦虑的心理,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满意度。

  • 标签: 内窥镜 胃肠道息肉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应用于胃肠穿孔患者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65例经手术确诊为胃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术前行X线检查的表现作为对照组,术前CT表现作为研究组,分析两组检查结果与诊断价值。结果CT扫描检查患者腹部游离气体检出率为98.46%(54/55)明显高于X线检查结果73.84%(48/5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检查可直接显示游离气体主要分布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于胃肠穿孔患者的表现及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初步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胃肠道穿孔 螺旋CT X线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肠道手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患有胃肠疾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对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常规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以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综合干预护理模式背景下,其临床总满意率为96.0%,而对照组患者在传统常规性护理模式干预下,其临床总满意率为80.0%,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更佳,由此可见,他们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在综合干预模式背景下,其临床各项指标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并且还获得良好的护理总满意程度,因此,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值得在相关临床活动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综合干预 胃肠道 胃肠功能 总满意程度 观察组 对照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螺旋型鼻肠管在胃肠手术中的应用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7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正常护理,观察组采用安全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病情恢复情况。结果经护理治疗发现,观察组组患者的鼻肠管脱出率、堵管率、鼻肠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护理过程中采取合理科学的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鼻肠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螺旋型鼻肠管 胃肠道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对30例存在不同程度胃肠不良反应艾滋病患者通过中医的治疗,并加强心理护理、临床症状和治疗的观察护理、饮食的调护等。中医的特色治疗对于艾滋病胃肠不良反应效果显著,配合中医护理使艾滋病患者胃肠不良反应减轻甚至消失,让艾滋病患者提高口服抗病毒、抗结核药物的依从性,增加食欲、改善体质、提高抵抗力,从而使艾滋病患者取得满意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艾滋病 胃肠道反应 中医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PGIL)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资料,总结其CT特征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36例PGI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8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病变位于胃20例,空、回肠10例,十二指肠3例,回盲部2例,直肠1例。CT检查示32例胃肠管壁呈弥漫增厚伴均匀强化,周围常有肿大淋巴结影;4例胃壁局限性增厚呈结节、肿块影。动脉瘤样扩张是肠道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病灶周围增粗血管或增粗血管穿行于病灶是胃肠淋巴瘤的重要表现。结论PGI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望提高诊断正确率。

  • 标签: 淋巴瘤 胃肠道 原发性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越发丰富,除了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生物治疗等方法也正受到关注和研究,而免疫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治疗手段亦不断发展。肿瘤的免疫治疗机制涉及非特异性和特异免疫效应,或同时具有此两种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因子、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以及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等方面。胃肠恶性肿瘤是世界上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治疗上虽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并辅以化疗和放疗,但免疫学方法在该领域中的研究方兴未艾,如细胞因子联合其他特异的免疫成分,过继免疫治疗的进一步扩展,免疫疫苗不断更新,单克隆抗体的相继问世,多克隆抗体的研发被考虑,甚至免疫与放射的结合等。本文将就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胃肠恶性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 标签: 胃肠肿瘤 免疫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胃肠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成人胃肠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5例患者中,3例单发、2例多发;发生于胃壁1例,十二指肠1例,回肠1例,回肠伴肠系膜多发病灶1例,回肠、结肠伴腹膜后多发病灶1例;病灶大小为2.4~23.7cm;其中4例病灶呈匍行生长趋势,伸入组织间隙;5例病灶均呈水样低密度囊性病灶,边界清晰,增强后均未见强化。结论胃肠囊性淋巴管瘤多为单房囊腔,呈匍行生长,内含均匀液性低密度影,囊壁边界清楚,囊壁及其内容物一般无强化,与其囊性病理学特征相符。

  • 标签: 淋巴管瘤 胃肠道 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思密达防治阿奇霉素胃肠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还给予思密达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密达对防治阿奇霉素引起的胃肠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思密达 阿奇霉素 胃肠道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研究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肠内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以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4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患有胃肠肿瘤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然后对观察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分别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背景下,其所获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5%,而对照组患者在肠外营养支持背景下,其所获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7.3%,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胃肠肿瘤术后临床活动中,肠内营养支持的干预方法较优秀,且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肠内营养支持 胃肠道肿瘤 临床疗效 观察组 对照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肠术后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同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经临床护理后,观察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患者的肠蠕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O.O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促进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康复效果,值得研究。

  • 标签: 胃肠道手术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淋巴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22例原发性胃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活检证实为胃肠恶性淋巴瘤,且病理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细胞性为主。病灶位于胃10例,肠道12例。给予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随访12~36个月,1年后死亡7例,1年生存率为68.2%;3年后死亡14例,3年生存率为36.4%。结论原发性胃肠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误诊;治疗以外科手术辅助化疗剂放疗等综合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 诊断 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