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皮内镜下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例经皮内窥镜(PEG)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手术护理配合经验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切口感染、出血、腹膜炎等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PEG管堵塞,经相应处理痊愈出院。结论对行PEG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 标签: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巩膜外加压中冷凝与术后光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58例(58只眼)接受巩膜外加压的RRD的临床资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冷凝组29例,接受中冷凝;光凝组29例,接受术后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耗时、术后痛疼分级、术后眼睑水肿程度、视网膜复位率、视力及并发症。结果光凝组手术耗时较冷凝组短(t=-2.74,P=0.008);光凝组术后疼痛及眼睑水肿程度较冷凝组低(χ2=7.13,8.03;P=0.028,0.018);术后两组患者视力(BCVA)均逐渐提高(F时间=23.99,P时间<0.001),但术后两组之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P=0.476)。术后1周,光凝组视力较冷凝组提高更快;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1.07;P=0.553,0.300)。结论巩膜外加压联合中冷凝或术后光凝治疗RRD的效果相似,但术后激光光凝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耗时、减轻术后疼痛及眼睑水肿反应,术后早期视力提高明显。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视网膜穿孔 冷冻疗法 激光凝固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种上颌前份截骨式对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市口腔医院收治双颌前突患者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19~32岁。根据入院的治疗顺序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与改良手术组,传统手术组20例,采用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改良手术组10例,采用改良上颌前份截骨。于术前及术后1年对患者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将获得的DICOM数据导入Proplan CMF 2.0软件,三维重建颅面部解剖结构,选取反映鼻部形态的软、硬组织标志点,同时建立3个定位平面及三维定点测量系统,测量手术前、后各标志点间的距离及角度,包括鼻唇角、上鼻唇角、下鼻唇角、鼻尖角、鼻尖倾斜度、鼻小柱倾斜度、鼻高、鼻尖深度、垂直鼻尖位置、鼻翼基底宽、内眦间距、鼻小柱高度、右侧鼻孔轴角、左侧鼻孔轴角、鼻孔面积,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评价2种式对患者术后鼻部形态的影响。结果(1)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鼻唇角由术前的113.74°±9.42°增加至121.93°±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小柱倾斜度由术前的129.86°±7.63°减少到120.06°±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高及鼻翼基底宽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鼻尖角、鼻尖倾斜度、垂直鼻尖位置、鼻小柱高度、双侧鼻孔轴角及鼻孔面积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良手术组患者术后鼻唇角由术前的110.75°±1.67°增至122.42°±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鼻尖位置由术前的(11.87±1.39) mm减少至(11.16±1.02) mm;但鼻翼基底宽、鼻尖角、鼻尖倾斜度、鼻小柱倾斜度、鼻高、鼻小柱高度、双侧鼻孔轴角以及鼻孔面积,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相比,改良式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且对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非常小,掌握适应证,灵活应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手术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双颌前突 上颌前份截骨术 三维测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围期心理护理在减轻肺结核手术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肺结核手术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肺结核手术患者,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

  • 标签: 肺结核 心理护理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二维和三维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2种前份截骨对上颌前突患者唇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口腔医院正颌外科的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25.0±0.6)岁。根据入院治疗的顺序随机将30例上颌前突患者分为传统组(20例)与改良组(1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改良组采用改良式。三维模型、定位头颅侧位片和正面照片结合,于术前1周及术后1年,测量4个骨组织测量项目、8个软组织测量项目和7个唇部测量值。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唇组织变化的差异以及上颌切牙与上唇变化的比例关系。结果3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块坏死。术后随访1年,骨性颌骨前突无复发。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唇齿关系良好,面下1/3颜面外形明显改善,鼻唇颏关系协调。传统组及改良组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位置变化相关性最明显,呈显著正相关,传统组R=0.768,改良组R=0.771。2组患者上齿槽座角均减小,鼻唇角均增大,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切牙颈点及切点后退量,上唇后退量明显缩小,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存在术后上唇厚度增加、上下唇缘距离值减小、上中切牙-上唇缘距离值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上唇高度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传统组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的中切牙颈部后退量与上唇后退量的比值为1.19∶1,改良组为0.81∶1;正面观改良组越靠近中线上唇厚度变小趋势越明显,上唇线变化趋势为M形。结论2种前份截骨式对改善前突畸形效果显著。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位置变化呈显著相关。改良上颌前份截骨术后上唇高度增加,唇部美观性更佳。

  • 标签: 上颌前突 前份截骨术 正颌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辅助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治疗白内障合并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72眼)白内障合并PDR患者,依照患者自愿原则选择治疗方式,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32眼)和观察组33例(40眼)。对照组给予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应用雷珠单抗,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视力改善情况,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的血清生化指标,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视力逐渐提高,均高于术前(P均<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力提高率可达80.00%,高于对照组(53.13%,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CMT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的CMT则逐渐提高,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和组间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CysC)、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Gas6)水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大量出血、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后玻璃体再积血、术后高眼压及术后虹膜新生血管(INV)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2.50%、10.00%、5.00%、7.50%,低于对照组(15.63%、18.75%、31.25%、18.75%、28.13%,P<0.05)。结论雷珠单抗辅助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治疗白内障合并PDR患者,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避免CMT增加,且能有效降低血清VEGF、CysC、GAS6及SDF-1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 标签: 白内障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雷珠单抗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 23G玻璃体切割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