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CT(降钙素原)、AMS(血清淀粉酶)联合TAP(尿胰蛋白酶激活)检测在AP(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试验对象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5月-2021 年5月期间的疑似AP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各67例,前者作为观察组,后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PCT、AMS联合TAP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PCT、AMS、TAP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在本次AP疾病的PCT、AMS以及TAP联合诊断中,误诊率、漏诊率、特异度以及敏感度分别为6.67%、1.92%、93.33%以及98.08%。

  • 标签: PCT AMS TAP AP 诊断
  • 简介: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是对人类健康最有威胁的急腹症之一。早期诊断和评估AP至关重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AP诊断指标为血淀粉酶。但其检测结果有时不尽如人意。多因子评分系统.如Rason、Glasgow、APACHEⅡ等须于入院后48h才能对病情作出评估,对制定早期治疗决策帮助不大。APACHEⅡ由于评分过程复杂,临床应用受到一定影响。B超检查对轻症AP(MAP)的诊断并不敏感。价格、普及性以及造影剂的不良反应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增强CT在AP早期诊断中的实用性。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尿胰蛋白酶原-2 APACHEⅡ GLASGOW 早期诊断 评分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胰蛋白酶-2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1年9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大肠癌39例、大肠腺瘤35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的血清胰蛋白酶-2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血清胰蛋白酶-2水平大肠癌组和大肠腺瘤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绘制出胰蛋白酶-2含量ROC曲线,以1.25μg/L为最佳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54.00%和83.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2。结论血清胰蛋白酶-2在大肠癌及大肠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对大肠肿瘤性病变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可作为大肠肿瘤性病变早期筛查的潜在标志物。

  • 标签: 肠肿瘤 胰蛋白酶原-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胰蛋白酶-2、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诊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1例为观察组,根据感染状况分为两组,非感染患者37例为非感染组,感染患者54例为感染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7例为对照组,均行尿胰蛋白酶-2、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非感染组患者尿胰蛋白酶-2阳性率、C反应蛋白水平、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组患者尿胰蛋白酶-2阳性率、C反应蛋白水平、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胰腺炎与尿胰蛋白酶-2、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尿胰蛋白酶-2表达多为阳性,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明显升高。可将尿胰蛋白酶-2、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作为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有效评价指标。

  • 标签: 尿胰蛋白酶原-2 C反应蛋白 血清降钙素原 急性胰腺炎
  • 简介:以固定化人工膜(immobilizedartificialmembrane,IAM)为基质动态固定胰蛋白酶,研究缓冲液种类、浓度、pH值对胰蛋白酶在IAM上的固载率和酶活性的影响。本课题选择硼酸盐、磷酸盐、Tris?HCl三种缓冲液体系,考察了缓冲液浓度及pH值对IAM固载胰蛋白酶的影响,并建立以酪蛋白为底物测定固定化胰蛋白酶的活性的方法,优化了动态固定化胰蛋白酶的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在线固定化酶解反应器奠定基础。

  • 标签: 固定化 胰蛋白酶 固定化人工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病应用胃蛋白Ⅰ与胃蛋白Ⅱ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72例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有16例胃癌,24例慢性胃病,20例胃溃疡,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胃蛋白Ⅰ与胃蛋白Ⅱ抗体含量。结果胃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Ⅰ中位值显著高于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慢性胃病患者,慢性胃病与胃癌患者的血清胃蛋白Ⅰ与胃蛋白Ⅱ比值显著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溃疡患者,慢性胃病血清胃蛋白Ⅱ显著低于胃癌、胃溃疡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结论血清胃蛋白水平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患者的胃粘膜变化,能够有效筛查出慢性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患者,同时对胃溃疡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 胃病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蛋白I(PGI)及胃蛋白I/II(PGI/II)比值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HP感染测定的例数75例,男63例,女12例,年龄24~73岁,平均52.87岁,每例均空腹测PGI及PGI/II。结果75例中HP感染25例,PGI减低63例,PGI/II减低8例,经Ridit分析,X2检验(因组间n>40,而T<5,故用校正公式测定X2),PGI减低与HP感染间,其0.01<P<0.025,提示有相关性;而PGI/II减低与HP感染间,其P<0.005,提示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在相关性及吻合度上,PGI/II减低与HP感染的相关性高于PGI减低与HP感染的相关性,在临床实践中,PGI/II减低与HP感染更为吻合。

  • 标签: HP感染 胃蛋白酶原I(PGI) 胃蛋白酶原I/II(PGI/II) 相关性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转基因食品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为建立转基因食品营养评价标准提供数据。方法首先通过探讨胰蛋白酶-底物-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剂量反应关系,建立转基因食品胰蛋白酶抑制荆活性测定的最佳反应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部分转基因玉米、大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及与亲本食品的差别。结果所检转基因食品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大多与亲本食品差别不大,尽管个别产品出现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增高或降低现象,但都在可接受范围。结论在规范检测技术前提下加强对非转基因食品基础数据建设对制定转基因食品营养评价标准十分必要。

  • 标签: 转基因 食品 基因修饰 胰蛋白酶抑制剂 营养评价
  • 简介:胰蛋白酶在近江牡蛎的酶解工艺中酶解温度、加酶量、底物浓度和pH等因素对水解度影响较大。通过正交试验和从能源、节省时间和操作方便性等角度出发,确定牡蛎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45℃,加酶量1.2%,底物浓度1:2,pH7.0,酶解时间5h。

  • 标签: 近江牡蛎 胰蛋白酶 水解度
  • 简介:目的:探索果蝇脑神经元胰蛋白酶急性分离的新方法.方法:解剖果蝇晚三龄幼虫脑组织,用胰蛋白酶化学消化并辅以机械微振荡法分离制备单个细胞,用果蝇细胞培养液适当孵育.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类,结合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其电生理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该方法成功制备出三类大小和形态各异、活性较好的果蝇脑神经元,未见神经胶质细胞;以三型细胞为电生理学研究对象,记录到五种类型的全细胞外向钾电流.结论:我们建立的果蝇晚三龄幼虫脑细胞急性分离方法简便易行,稳定可靠.

  • 标签: 果蝇 神经元 急性分离 膜片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采用Alcalase蛋白水解杏仁蛋白,以水解度(DH)及水解产物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抑制率为指标进行酶解工艺优化。结果表明,较大活性的ACE抑制的最佳水解条件为:pH值7.0,温度50℃,酶底kL4%,底物质量分数为2%。该条件下经60min水解,其水解度为12.23%,得到ACE抑制的IC50值为0.85mg/mL。

  • 标签: 杏仁蛋白 Alcalase酶 ACE抑制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不同胰蛋白酶及消化后是否弃去胰蛋白酶对Madin-Darby犬肾(Madin-Darby canine kidney,MDCK)细胞消化效果的影响,并评价培养基中添加胎牛血清对减轻胰蛋白酶细胞毒性的作用。方法选用5种胰蛋白酶分别消化MDCK细胞,消化5 min后弃去胰蛋白酶为弃去组,不弃去为保留组。观察消化过程,记录细胞达到不同状态所需的时间。完全消化后,检测细胞的活率、结团率、直径。以不同浓度的胰蛋白酶消化MDCK细胞,按培养基是否添加胎牛血清分为含血清和无血清组,检测细胞活性。结果重组胰蛋白酶消化时间长于动物源胰蛋白酶。保留和弃去组细胞活率均值都大于94.77%,结团率均值均大于34.56%,直径均值分别为17.33和16.97 μ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2, P<0.001)。细胞活性随胰蛋白酶添加量呈现梯度变化。含血清和无血清组的细胞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45, P<0.001)。结论5种胰蛋白酶均可完全解离贴壁MDCK细胞,其中重组胰蛋白酶消化时间较长,作用温和,比较适合生产。弃去胰蛋白酶再继续消化的做法可行且有益,胰蛋白酶浓度对细胞活性有影响,胎牛血清可以减轻胰蛋白酶的潜在毒性。

  • 标签: Madin-Darby犬肾细胞 传代培养 细胞消化 胰蛋白酶
  • 简介:摘要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催化反应条件温和、无污染等特点,在食品、医药和化工等产业中的得到了广泛认同。近年来,酶的固定化技术的发展使游离酶不稳定和易变性等缺点得以克服。本实验通过利用包埋-交联法将胰蛋白酶固定化,在不同频率的电刺激下,分析交变电场对固定化胰蛋白酶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包埋-交联法固定化胰蛋白酶性能较理想,在交变电场下固定化的胰蛋白酶催化苯甲酰-L-精氨酸乙酯(BAEE)时,不同频率下的吸光度有明显变化,说明改变反应体系所在的交变电场频率可以改变固定化胰蛋白酶的活性。

  • 标签: 胰蛋白酶 固定化 催化活性 交变电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类胰蛋白酶对肝星状细胞(HSC)Ⅰ型胶原和蛋白水解酶激活受体-2(PAR-2)表达的影响,探讨类胰蛋白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HSC,经系列浓度类胰蛋白酶作用后,应用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和PAR-2mRNA的表达。结果类胰蛋白酶(1~100ng/ml)能够促进HSCⅠ型胶原及PAR-2mRNA的表达,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类胰蛋白酶可能通过PAR-2作用于HSC,促进HSC表达Ⅰ型胶原,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 标签: 类胰蛋白酶 肝星状细胞 蛋白酶激活受体-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蛋白Ⅰ(PGⅠ)和胃蛋白Ⅱ(PGⅡ)检测对胃溃疡患者的筛查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10月在青浦中心医院的体检者2052例,胃溃疡患者120例,分别检测血清PGⅠ和PGⅡ,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统计学分析三个指标在体检者与胃溃疡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分别为316.7±129.2ng/ml、40.2±30.1ng/ml和12.0±4.9,三者均显著高于体检人群(156.0±63.8ng/ml,15.9±11.1ng/ml和9.7±4.3)(P<0.05)。如果以体检人群95%的可信区间设定正常参考值,则PGⅠ、PGⅡ和PGⅠ/PGⅡ的参考值分别为<270.9ng/ml、<37.8ng/ml和<14.4,它们对胃溃疡的阳性预期值分别为61.7%、55.8%和13.3%。结论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均显著高于体检者,因此它们可能用于大规模人群胃溃疡的筛查。

  • 标签: 胃蛋白酶原Ⅰ 胃蛋白酶原Ⅱ 胃溃疡
  • 简介:摘要胃癌的确诊一直以来都依赖于胃镜及病理组织检查,但其为有创性检查方法且有些病人难以耐受,不幸的是目前正在使用的肿瘤标志物,如CEA和CA199对胃癌的检测不够敏感和特异。找到一种简便、价格低廉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近几年研究发现血清胃蛋白(PG)的检测对于早期发现胃癌及胃部癌前期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血清胃蛋白的特性、检测方法、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及与慢性胃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幽门螺杆菌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