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病例发病原因并探索控制对策。方法对发生的VDPV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测定免疫功能,采集粪便样本分离病毒,进行病毒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对病例所在地及医院进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搜索;对病例所在地及相邻地区开展儿童常规接种率快速评价;对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进行粪便样本带毒率调查。结果病例最终分类诊断为VDPV病例,有11个核苷酸变异;当地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高;密切接触者粪便样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结论该病毒未在当地造成循环。为防止VDPV病例发生和VDPV循环,应维持高水平的OPV接种率,保持AFP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有条件的地区引入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

  • 标签: 疫苗衍生 脊髓灰质炎病毒 持续排毒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4%甲醛溶液使Sabin株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达到预期灭活效果所需要的时间。方法用4%甲醛溶液对15批Sabin株Ⅰ、Ⅱ、Ⅲ型脊灰病毒在(36.5±1.0) ℃环境进行灭活,同时以15批未加入4%甲醛溶液的病毒纯化液作为对照组,按照企业注册标准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法测定病毒滴度。为了消除4%甲醛溶液对Hep-2细胞的影响,取4%甲醛溶液接种Hep-2细胞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置Hep-2细胞为对照组,每天观察对比两组细胞形态。对同一个Hep-2细胞悬液的总细胞数和活细胞数采用传统手工计数和全自动细胞计数仪计数,并比较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组随着灭活时间的延长病毒滴度呈下降趋势,灭活第4天起,3个型别样品均检测不到病毒滴度;对照组病毒滴度在每毫升9.1~10.6 lg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范围内,符合企业注册标准的要求。4%甲醛溶液对Hep-2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在培养观察到第3天时细胞全部失去活力死亡;对照组细胞形态良好呈多边形长成致密单层,活细胞组t值为18.098,总细胞组t值为4.005, 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第4天能被彻底灭活,在进行此实验时应先消除甲醛对细胞培养的影响,避免结果出现假病变现象,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应用全自动细胞计数能提高计数结果的精确度。

  • 标签: 脊髓灰质炎病毒 甲醛 Hep-2细胞 病毒灭活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脊髓灰质炎的防治。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 标签: 脊髓灰质炎 防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持续监测2019年生活污水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了解脊灰病毒在外环境中的流行变化趋势,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环境监测数据支持。方法选择南昌市某区污水处理厂作为长期固定监测点,每月在污水处理厂入水口采集1 L污水作为样本。膜浓缩后在L20B、RD、Hep-2三种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阳性分离物进行VP1全长基因的测序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脊灰病毒25株,分离率为91.67%(11/12),包括PV Ⅰ型3株,PV Ⅲ型22株,PVⅡ型0株。3株PVⅠ型毒株均为疫苗相似株,在全基因组的2749位点处均由腺嘌呤A突变为鸟嘌呤G,导致异亮氨酸突变成甲硫氨酸;2株PVⅢ(JX2019JHH037L、JX2019JHH042R)在2636位点处发生了由鸟嘌呤G突变为腺嘌呤A变异,导致了亲水氨基酸丙氨酸替代了疏水氨基酸苏氨酸。结论在生活污水监测中分离到的脊灰病毒株均为疫苗株和疫苗相似株,未发现脊灰野毒株、脊灰疫苗衍生株及PVⅡ毒株。因此为维持无脊灰状态,需要持续对污水等外环境标本加强监测。

  • 标签: 生活污水监测 脊灰病毒 疫苗相似株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 strain polio virus,sPV)纯化的离子交换层析(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条件。方法在不同层析条件下对sPV凝胶层析粗纯液进行IEC,设定的层析参数分别为介质Q Sepharose FF或Eshmuno Q、上样量30%或40%柱体积、流速(150±5)或(240±8) cm/h。分别检测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含量、蛋白浓度、病毒滴度、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和Vero细胞DNA残留量,计算D抗原回收率和比活。结果Eshmuno Q IEC纯化的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回收率均明显高于Q Sepharose FF IEC。在上样量40%柱体积、流速(150±5) cm/h条件下,Eshmuno Q IEC纯化的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比活均高于Q Sepharose FF IE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型:t=4.23,Ⅱ型:t=5.73,Ⅲ型:t=4.18,P值均<0.05),而且前者的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Ⅰ型:t=8.29,Ⅱ型:t=7.89,Ⅲ型:t=8.18,P值均<0.05)和Vero细胞DNA残留量(Ⅰ型:t=4.23,Ⅱ型:t=4.56,Ⅲ型:t=4.78,P值均<0.05)均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IEC纯化sPV时,以Eshmuno Q代替Q Sepharose FF可增加上样量和流速,从而缩短IEC时间,提高纯化效率。

  • 标签: 色谱法,离子交换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灭活 阴离子交换树脂类
  • 简介:我区在残疾人康复调查中,发现脊髓灰质炎跛行病人41例,占当地人口的17.9/10万,全部均发生在1981年以前,说明计划免疫工作已取得很大的成绩。

  • 标签: 脊髓灰质炎 后遗症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测定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滴度的结晶紫染色法,并对该法进行验证。方法基于PV的半数细胞培养感染量(50% cell culture infective dose,CCID50),用结晶紫染色和酶标仪确定PV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并验证该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和耐用性。分别采用建立的结晶紫染色法和传统的显微镜观察法测定66批口服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病毒滴度,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2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将细胞板浸泡液盲传3代,观察培养物的CPE,并通过逆转录PCR确定病毒灭活情况。结果用建立的方法测定理论滴度8.00、6.00和4.00 lgCCID50/ml的PV样品,回收率为98%~104%。细胞板内和板间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为0%~7.85%,同一工作日和不同工作日测定结果的CV分别不超过6.44%和5.27%,不同实验人员测定结果的CV不超过5.10%。该法测定PV滴度的线性范围为2.00~8.00 lgCCID50/ml。该法具有较好的耐用性,以不同细胞浓度(F=1.624,P=0.215)或不同培养时间(F=2.731,P=0.055)培养对PV滴度的测定结果没有影响。该法与显微镜观察法的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918。实验用细胞板的浸泡液在Hep-2细胞上盲传3代后,培养物未观察到CPE,逆转录PCR测定结果为阴性。结论建立的结晶紫染色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准确度、精密度和耐用性,适用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病毒滴度测定。

  • 标签: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口服 龙胆紫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Sabin株毒种制备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生产工艺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Vero细胞培养Sabin株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病毒,制备3价Sabin株IPV(Sabin strain IPV, sIPV)。通过ELISA检测D抗原含量。检测病毒滴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纯化病毒形态并电泳鉴定,分析抗原纯度,同时检测纯化原液宿主细胞残余DNA和蛋白含量。通过大鼠体内接种法比较sIPV和野生株IPV免疫原性,并观察中和抗体滴度变化。结果Ⅰ、Ⅱ、Ⅲ型收获液D抗原含量分别为2 437、365、1 253 DU/ml,病毒滴度分别为每毫升8.4 、7.8和7.9 lg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纯化病毒抗原纯度均>99%。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直径20~30 nm病毒颗粒,电泳鉴定正确。纯化原液的残余宿主细胞DNA和蛋白含量分别12.3 pg/500 μl和9.8 ng/ml。sIPV3针免疫后在大鼠体内诱导产生抗Ⅰ、Ⅱ、Ⅲ型中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9 397.8、554.7和4 668.4,与野生株IPV相比Ⅰ型明显增高(t=-3.429,P=0.004),Ⅱ、Ⅲ型无明显差别,初免后19周内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建立了稳定的sIPV生产工艺,制备的sIPV免疫原性较好。

  • 标签: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灭活 免疫原性 制备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共表达P1和3CD的重组杆状病毒,利用昆虫细胞重组表达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type 2,PV2)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制备PV2-VLP进行初步免疫原性研究。方法基于粉纹夜蛾细胞(High 5)密码子偏好性,将PV2的P1基因和3CD基因进行序列优化,并对P1基因进行稳定性突变,构建突变型rBac-PV2-P1s-3CD和野生型rBac-PV2-P1-3CD杆状病毒。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目的蛋白表达量,离子交换层析纯化PV2-VLP,透射电镜观察VLP高级结构确定组装效率。免疫大鼠评估免疫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可稳定表达P1s蛋白和3CD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热稳定性突变后VLP产量相比野生型有所提高。电镜观察发现直径约30 nm的三维结构,表明VLP成功组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重组制备的PV2-VLP具有免疫原性,且能有效刺激产生中和抗体。结论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可成功制备有效的VLP类疫苗,为PV-VLP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 标签: 脊髓灰质炎病毒 病毒样颗粒 昆虫细胞 重组杆状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国以脊灰灭活疫苗代替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可行的。方法通过定制4种具体的策略、方法来消灭脊灰。结果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在消灭脊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结论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在消灭脊灰的过程中是存在诸多问题的,通过大量的案例显示,在中国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代替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可行的。

  • 标签: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持续监测12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 NA)水平,确定疫苗转换对目标儿童N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和完全随机抽样方法,从福建省9个设区市抽取<12岁儿童,采集血标本,应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NA测定。结果调查<12岁儿童2 134名,PVⅠ型和PV Ⅲ型NA阳性率分别为98.64%和95.83%;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分别为1∶259.35和1∶105.14,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与三价减毒活疫苗(tr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tOPV)相比,二价减毒活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bOPV)和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能分别诱导产生PVⅠ型和PV Ⅲ型的GMT值更高。在182名<5岁儿童中,PVⅠ型、Ⅱ型和Ⅲ型NA阳性率分别为97.25%、76.37%和92.86%,3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 P=0.000),PVⅡ型显著低于PVⅠ型和PV Ⅲ型(PVⅡ型VS PVⅠ型:χ2=34.65,P=0.000;PV Ⅱ型VS PV Ⅲ型:χ2=18.99, P=0.000);3型GMT分别为1∶368.96、1∶23.06和1∶183.1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56.54, P=0.000),其中以PVⅠ型为最高,PV Ⅲ型次之,PVⅡ型最低(两两比较P值均为0.000)。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最后一剂脊灰疫苗接种时间距调查时间间隔对PVⅠ型和PVⅢ型GMT值有影响,不同接种模式仅对PVⅠ型GMT值有影响,但年龄可能是混杂因素;而对PVⅡ型均无影响。结论疫苗转换后儿童PVⅠ型和Ⅲ型NA水平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5岁儿童PVⅡ型抗体水平则相对较低,需加强监测。

  • 标签: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中和抗体 免疫水平
  • 简介:12月5日,区政府常务副区长王家云、区长助理杨玉生在区卫生局局长关继标、副局长张绪明的陪同下参加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王家云副区长一行先后来到区疾病控制中心服苗点、新城幼儿园服苗点进行视察,并为部分小朋友喂服糖丸。据统计,这次全区强化服苗免疫活动共接种免疫疫苗22000余人次,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 标签: 脊髓灰质炎疫苗 强化免疫活动 强化免疫接种率 山亭区 卫生局局长 疾病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