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细胞(MSC)联合艾曲波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移植物功能不良(PG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发生PGF的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5例,女性为1例;患者中位年龄为33岁(范围:16~45岁)。根据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及DNA指纹图谱等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PGF。采用MSC(1×106/kg)联合艾曲波帕(25~75 mg/d)对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0年3月1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MSC联合艾曲波帕治疗PGF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本研究获得航天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60420-XYZZ-02),并与全部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组6例患者的原发疾病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2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为1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C/ALL)为2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为1例。所有6例患者移植前均处于未缓解状态。allo-HSCT后,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3 d(范围:12~14 d),有4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未植入,剩余2例患者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3 d及90 d,所有患者在移植后28 d经骨髓DNA指纹图谱证实为完全供者嵌合。6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均为Ⅲ~Ⅳ度aGVHD,经系统治疗后均获得良好控制。②患者的PGF中位诊断时间为移植后57 d(范围:28~370 d);其临床特征包括血常规检查结果示,2系或者3系血细胞计数持续减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减低或者明显减低,巨核细胞少见或者缺如,微小残留病(MRD)检查未见原发疾病复发证据。③患者输注MSC的中位次数为3.5次(范围:2~4次)。治疗后,1例患者无效,5例有效,达治疗有效的中位时间为19 d(范围:12~56 d),并且最终获得造血功能恢复。④患者输注MSC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亦未发生aGVHD及慢性GVHD(cGVHD)症状加重。2例出现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予以艾曲波帕减量后改善。⑤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5个月(范围:6~19个月),截至随访结束,6例患者中5例存活,并处于无病生存状态,存活患者中位总体生存(OS)期为11个月(范围:8~19个月);1例死亡,其死亡原因为严重肺部感染。结论MSC联合艾曲波帕治疗allo-HSCT后PGF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均良好。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 艾曲波帕 移植物功能不良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脐带是母亲与婴儿营养传送的介质,脐带还包含羊膜,而羊膜经过研究发现包含两条脉,还有一条静脉,通过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脐带含有一种特殊的胚胎结缔组织,将其命名为华尔通氏胶,近年来,为了寻找更多的成人干细胞来源,研究人员将注意力转向了"废弃物"的脐带,通过偶然研究发现,脐带中含有的干细胞是很有医用价值的,自2013年以来,Mitchell等人提出对脐带华尔通氏胶来源进行大量研究,以及在其基质细胞发现许多干细胞,并进一步研究干细胞特性,运用于临床诊治,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浅谈人脐带干细胞的医学领域的应用以及干细胞应用前景。

  • 标签: 人脐带间 充质干细胞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人骨髓干细胞主要是在人体内发挥分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因为脑血脑屏障的存在,阻碍了药物对颅内肿瘤的治疗,而人骨髓干细胞作用于肿瘤细胞中产生相互作用,结合这一作用机理采用人骨髓干细胞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使其在肿瘤治疗中发挥有效作用,能够为肿瘤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路径。本文综述了人骨髓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希望通过本文总结能够为人骨髓干细胞治疗肿瘤疾病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 标签: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肿瘤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干细胞(BMMSCs)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脂肪变肝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脂肪变大鼠肝细胞(IAR20)按照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Ctrl)、H/R组、H/R+铁死亡抑制剂组(Fer-1)、铁死亡诱导剂组(Erastin)、H/R+BMMSCs(B)组、H/R+HO-1/BMMSCs(HB)组、H/R+HB+小干扰RNA阴性对照组(si-NC)、H/R+HB+敲降GPX4组(si-GPX4)。通过检测不同组别细胞的脂活性氧(Lipid 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表达评价铁死亡的严重程度。两组和多组的数据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er-1及H/R+B处理组Lipid ROS与MDA的表达量均低于H/R组[(1.65±0.02)、(1.85±0.04)比 (3.50±0.03),t=87.600、60.030,P<0.05;(154.50±0.84)%、(228.90±21.49)%比 (676.50±22.36)%,t=36.380、25.000,P<0.05];Fer-1及H/R+B处理组GSH水平均高于H/R组[(0.75±0.03)、(0.72±0.04)比 (0.45±0.01),t=19.400、17.060,P<0.05];H/R+HB组的Lipid ROS及MDA水平低于H/R+B组[(1.31±0.03)比 (1.85±0.04),t=19.400,P<0.05;(150.10±32.82)%比 (228.90±21.49)%,t=3.478,P<0.05],其GSH水平高于H/R+B组[(0.81±0.03)比 (0.72±0.04),t=4.981,P<0.05]。si-GPX4组的Lipid ROS与MDA表达量均高于si-NC组[(2.87±0.13)比 (1.36±0.06),t=18.100,P<0.05;(323.30±12.58)%比 (184.30±7.09)%,t=16.670,P<0.05];si-GPX4组的GPX4与GSH表达量均低于si-NC组[(0.45±0.03)比 (0.92±0.04),t=7.692,P<0.05;(0.54±0.07)比 (0.75±0.15),t=5.076,P<0.05]。结论HO-1/BMMSCs通过促进GPX4的表达抑制铁死亡以修复受损的脂肪变肝细胞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变肝细胞 缺氧/复氧 铁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槲皮素对人牙龈干细胞(GMSCs)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表面标志物表达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不使用槲皮素处理GMSCs为对照组,CCK-8法检测2.5、5、10、20 μmol/L槲皮素对GMSCs细胞增殖的影响。10 μmol/L、20 μmol/L槲皮素处理GMSCs细胞96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GMSCs细胞Cleaved PARP、p-BCL-2、Bax和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10 μmol/L槲皮素处理4周后,茜素红染色检测槲皮素对G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干预GMSCs后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2.5、5、10、20 μmol/L槲皮素处理96 h后GMSCs的存活率分别为78.93%、66.81%、56.35%、39.22%(P<0.05)。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96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GMSCs的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对照组、10 μmol/L槲皮素组、20 μmol/L槲皮素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30%、17.88%、20.77%(P<0.05);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 μmol/L槲皮素组和20 μmol/L槲皮素组GMSCs的促凋亡蛋白Cleaved PARP、Bax和Cleaved Caspase 3表达增加,抑制凋亡蛋白p-BCL-2表达减少(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 μmol/L槲皮素干预GMSCs后CD90阳性率从88.4%降低至15.3%;20 μmol/L槲皮素干预GMSCs后CD45阳性率从3.18%上升至9.77%,CD34阳性率从1.08%上升至5.70%(均P<0.05)。茜素红染色显示,10 μmol/L槲皮素组处理4周后GMSCs未见矿化结节形成。结论槲皮素能显著抑制GMSCs细胞功能,提示在进行GMSCs培养或者治疗时应避免槲皮素等黄酮类物质的干扰作用。

  • 标签: 槲皮素 牙龈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领域颇具潜力,尤以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研究最为广泛。研究表明,BMSCs主要以旁分泌方式发挥其功能,其释放的外泌体表现出类似BMSCs的生物活性。BMSCs外泌体作为无细胞疗法,在缺血性卒中的研究领域已取得诸多进展。文章就BMSCs外泌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骨髓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的成体干细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MSCs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且安全,有望成为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MSCs的临床应用。本文就MSCs治疗2型糖尿病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做一综述。

  • 标签: 间质干细胞移植 糖尿病,2型 胰岛素抗药性 β细胞功能
  • 简介:摘要近年来,细胞疗法在难愈合创面修复领域的应用显示出广阔前景,其中间干细胞是最受关注和研究最为广泛的细胞类型。尽管临床转化研究已取得快速发展,但细胞疗法效果并不稳定,多数临床试验尚未取得预想结果。深入研究表明,异质性是制约细胞疗法深入开展和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该文基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探讨难愈合创面细胞治疗策略的现状和挑战。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和组织疗法 转化医学研究 难愈合创面 创面修复 异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对肾损伤大鼠体内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4~5周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的BMSC,取第3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采用成组设计,随机将15只6周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肾损伤模型组和BMSC组,每组5只。采用经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 mg/kg构建肾损伤模型;对照组以相同途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BMSC组于制模后2 h经尾静脉注射BMSC 0.5 mL(含BMSC 2×106个);肾损伤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3 d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采用苦味酸法检测肌酐(SCr)水平,采用二乙酰一肟法检测血尿素氮(BUN)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胱抑素C(Cys C)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处死大鼠取肾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大鼠肾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肾组织NLRP3、caspase-1的蛋白表达。结果体外培养显示,骨髓细胞悬液培养24 h后出现大量圆形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培养4~5 d后有大量长梭形细胞聚集性贴壁生长,仍可见明显的杂质细胞,经胰酶消化并传代至第3代以长梭形贴壁细胞为主,基本纯化为BMSC。体内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肾损伤模型组大鼠SCr、BUN、Cys C、IL-1β、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SCr(μmol/L):85.22±2.29比21.80±0.59,BUN(mmol/L):11.50±0.64比5.86±0.83,Cys C(mg/L):0.13±0.01比0.11±0.02,IL-1β(ng/L):31.49±1.42比4.74±0.49,IL-18(ng/L):29.01±1.95比1.52±0.03,均P<0.05〕,NLRP3及caspas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升高〔NLRP3 mRNA(2-ΔΔCt):3.635±0.296比1.000±0.002,caspase-1 mRNA(2-ΔΔCt):4.020±0.228比1.001±0.003;NLRP3蛋白(NLRP3/β-actin):1.560±0.868比0.902±0.036,caspase-1蛋白(caspase-1/β-actin):1.392±0.097比0.895±0.046,均P<0.05〕。与肾损伤模型组比较,BMSC组大鼠SCr、BUN、IL-1β、IL-18水平均明显下降〔SCr(μmol/L):51.64±3.84比85.22±2.29,BUN(mmol/L):9.90±0.46比11.50±0.64,IL-1β(ng/L):24.20±1.45比31.49±1.42,IL-18(ng/L):12.97±1.25比29.01±1.95,均P<0.05〕,NLRP3及caspas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下降〔NLRP3 mRNA(2-ΔΔCt):1.488±0.136比3.635±0.296,caspase-1 mRNA(2-ΔΔCt):1.643±0.143比4.020±0.228;NLRP3蛋白(NLRP3/β-actin):1.227±0.053比1.560±0.868,caspase-1蛋白(caspase-1/β-actin):1.159±0.107比1.392±0.097,均P<0.05〕。结论在体内,BMSC可以减轻LPS所致肾损伤大鼠的细胞焦亡。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多糖 肾损伤 焦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WNT2B对人骨髓干细胞(h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载体在hMSCs中过表达WNT2B基因(实验组),以空慢病毒载体作为对照(对照组),并将hMSCs进行脂肪细胞诱导分化7 d,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脂肪细胞标志基因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脂蛋白脂酶(LPL)和降脂素(Adipsin)的表达,在光镜下计数油红O染色阳性细胞的数目,并对油红O染色强度进行定量检测。计量数据组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Mann-Whitney检验。结果在hMSCs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WNT2B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分化早期即发生改变,实验组hMSCs的PPARγ2(3.85±0.01比0.70±0.10,t=54.289,P<0.01)、LPL(17.78±1.78比1.29±1.30,t=12.958,P<0.01)、Adipsin基因表达强度(0.88±0.11比0.38±0.05,t=7.167,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hMSCs单位面积形成脂肪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30.50±2.07)个比(10.33±1.63)个,t=50.230,P<0.01],油红染色定量分析显示实验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77±0.02比0.49±0.02,t=10.39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表达WNT2B可以抑制体外hMSCs向脂肪细胞的分化。

  • 标签: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 分化
  • 简介:摘要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急危重症,发展非常迅速,病死率极高。肺泡巨噬细胞M1/M2免疫失衡参与ALI/ARDS的发生发展。干细胞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由促炎性M1型向抗炎性M2型极化,抑制下游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达到治疗ALI/ARDS的目的。因此,深入探讨干细胞在治疗ALI中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 间质干细胞 巨噬细胞,肺泡 极化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肝病(ESLD)指各种急慢性肝损伤所致的肝病晚期阶段,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及肝衰竭最为常见。目前肝移植是ESLD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用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干细胞(MSCs)因具备多向分化、旁分泌及免疫调节等生物特性,抗炎、抗凋亡和抗纤维化等治疗特性使其成为ESLD的候选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受归巢率低、定植性差以及转化率低等影响。研究者旨在通过基因修饰、化学或缺氧预处理及三维培养等多种方式改良MSCs。现就MSCs优化方式及其在ESLD治疗中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并进一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 标签: 间充质基质细胞 终末期肝病 预后
  • 简介: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较为局限,有效控制和治疗其导致的器官功能衰竭及远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干细胞可以通过促进组织再生、抗氧化、调节自噬、分泌抗炎因子等途径发挥作用。本文总结目前干细胞干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相关研究,展望外泌体的应用以及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 标签: 胰腺炎 巨噬细胞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角膜病是全球最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所导致的角膜混浊严重损害视功能,如发生角膜溃疡可导致穿孔,甚至可丧失眼球。尽管角膜移植是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方法,但我国不仅角膜供体严重缺乏,与临床需求差距巨大,同时移植手术后的各类并发症难以避免。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干细胞在适宜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包括角膜组织在内的多种功能细胞,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在诸多方面为角膜病治疗和角膜盲复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旨在对干细胞在各学科的诱导方法及角膜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 标签: 角膜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再生
  • 简介:摘要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干细胞治疗SLE患者安全且有效。为了规范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专家组对干细胞治疗SLE的适应证、用法、输注次数及细胞数、输注前用药以及输注后合并用药,以及在合并妊娠、感染和肿瘤等情况时的应用制定了推荐意见。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共识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退化,导致骨骼脆性和骨折风险的增加。在成人中,骨髓干细胞在骨骼中主要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当其分化失衡,分化的脂肪细胞增多,成骨细胞减少,最终会演变成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对全世界超过2亿人有影响,每年造成超过890万的骨折,其中以髋骨骨折为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花费在骨质疏松症的个人和社会成本逐年增加,这对公共卫生保健体系提出了挑战。因此,早期预防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由于干细胞有成骨潜能,且被发现可用于骨骼的修复和维护,自体、异体或转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有效增加骨量和骨密度,增加骨机械强度,纠正骨代谢失衡,其有望成为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新策略和方法。本文将围绕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干细胞的应用现状展开如下综述。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诊断 治疗方式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 简介:摘要痤疮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愈合后常遗留痤疮瘢痕,导致患者容貌受损和心理障碍。痤疮瘢痕的治疗极为棘手,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痤疮瘢痕的新兴疗法。近年来,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可有效拮抗痤疮瘢痕的形成。基于此,该文就有关采用各种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痤疮瘢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痤疮瘢痕的干细胞疗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皮肤 衍生物 脂肪移植 痤疮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D鼠骨髓干细胞(BMSCs)来源外泌体(Exos)修复骺板缺损的相关机制。方法通过超离心提取鼠BMSCs来源的Exos,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负载的Exos(PLGA-Exos)支架,扫描电镜对支架进行表征。提取鼠软骨细胞,探究PLGA-Exos/RAW264.7细胞/软骨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巨噬细胞及软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将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A、B、C 3组,构建胫骨近端骺板缺损模型,将PLGA负载的BMSCs-Exos缓释棒(A组)及无Exos负载的PLGA棒(B组)分别填塞于骺板缺损区,C组为对照组(无填塞)。术后6周获取鼠胫骨标本,通过影像学X线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巨噬细胞表型蛋白[M1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2型:Arg-1]染色,评估骺板缺损的修复效果。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LGAs支架为三维多孔结构,孔隙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连通性。Exos被成功加载至PLGA中。PCR结果发现,在炎症微环境中,与对照组比较,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高表达M2表型蛋白Arg-1(7.12±1.01比1.00±0.03,t=10.47,P<0.01),且促进软骨细胞COL-2及Sox9基因mRNA表达(8.25±0.74比1.00±0.12,t=16.84,P<0.01;4.64±0.16比1.00±0.01,t=38.64,P<0.01)。术后6周胫骨标本影像学及组织学分析显示,A组骺板缺损区可见结构致密、与正常骺板结构及功能相似新生透明软骨组织,B组骺板缺损区新生组织由大量的纤维组织及少量的透明软骨组成,C组骺板缺损区骨桥形成。骺板损伤区巨噬细胞相关的表型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M2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Arg-1染色呈阳性显色反应,M1型巨噬细胞表型蛋白iNOS染色为阴性;B组少量细胞基质被Arg-1抗体染为弱阳性,iNOS染色为阴性;C组Arg-1抗体染色为阴性,而iNO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在炎症微环境中,BMSCs-Exos调控巨噬细胞向M2型编程,促进骺板缺损修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巨噬细胞 骺板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铁死亡是否参与大鼠骨髓干细胞(BMMSCs)减轻肝硬化的过程。方法2021年6月至12月,选取10只SD大鼠(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腹腔注射橄榄油12周作为对照组,另30只SD大鼠腹腔注射含40%四氯化碳(CCl4)的橄榄油混合液8周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模型组、BMMSCs组及小檗碱组(n=10),分别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BMMSCs及小檗碱灌胃处理4周,干预结束后检测肝脏功能,苏木精-伊红(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肝脏组织Ⅳ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4a1)、透明酸酶1(Hyal1)mRNA,RT-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铁蛋白重链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mRNA及蛋白表达,检测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Fe2+含量变化,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采用符合标准的BMMSCs,并成功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BMMSCs组Ishak评分及分期均低于模型组[评分:(4.00±1.00)比 (11.33±2.08)分、分期:(2.33±0.58)比 (5.67±0.58),t=-5.500、-7.071,P<0.05],肝功能较模型组显著改善[ALT:(44.07±0.60) U/L比 (897.47±14.25) U/L、AST:(65.83±1.39) U/L比 (2 158.73±36.85) U/L、ALB:(39.13±1.29) g/L比 (29.47±1.62) g/L,t=-103.610、-98.309、8.096,P<0.05]。铁死亡相关结果显示,BMMSCs组较模型组ACSL4、FTH1蛋白表达均升高[ACSL4:(1.17±0.14)比 (0.49±0.12)、FTH1:(0.94±0.07)比 (0.38±0.07),t=6.458、9.667,P<0.05],但GPX4蛋白表达升高[(0.75±0.06)比 (0.41±0.09),t=5.253,P<0.05],mRNA水平与蛋白表达呈现一致;BMMSCs组较模型组MDA及Fe2+的生成均增加[MDA:(0.41±0.03) μmol/mg比 (0.21±0.03) μmol/mg、Fe2+:(5.84±0.26) nmol/mg比 (2.64±0.14) nmol/mg,t=8.464、18.700,P<0.05],GSH的生成减少[(102.08±1.30) μg/ml比 (220.11±1.68) μg/ml,t=-96.16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铁死亡指标表达上小檗碱组与BMMSCs组相似。结论铁死亡参与了BMMSCs改善大鼠肝硬化过程,其机制可能与BMMSCs破坏过氧化与抗过氧化平衡相关。

  • 标签: 铁死亡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硬化 小檗碱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成肌细胞外泌体诱导骨髓干细胞成肌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经体外培养成肌分化,提取成肌细胞外泌体与骨髓干细胞共孵育,诱导其向骨骼肌分化,检测成肌分化以及各生长因子分泌变化。结果通过酶消化分离、差速贴壁提取的肌卫星细胞,Pax7表达阳性,增殖、分化后Myogenin、Desmin及Myosin表达阳性,Desmin流式细胞鉴定阳性率为94. 5%。超速离心法提取到圆形或椭圆形的成肌细胞外泌体,外形呈杯状,磷钨酸负染;WB检测CD9、CD63、CD81及TSG101表达阳性。GFP标记的外泌体可被骨髓干细胞摄取。外泌体与骨髓干细胞共同孵育,3 d后Myogenin表达阳性,6 d后Desmin与Myosin表达阳性。ELASA检测细胞上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Ⅰ)、肝细胞生长因子(hep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成肌细胞外泌体在体外能诱导骨髓干细胞向成肌分化,刺激各种生长因子分泌可能是外泌体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之一。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成肌细胞 骨骼肌 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