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尽管我们对失眠的性质、病因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进展,但目前仍然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病理生理学模型。现如今,最为广泛接受的假说认为PI是一种过度觉醒状态的表现。磁共振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方法来测量大脑中各神经递质与代谢产物的含量,新兴的多体素磁共振质子波谱甚至可以区别测量左右脑特定区域的神经递质与代谢产物浓度,这为PI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以磁共振波谱为手段,研究原发性失眠各个区域不同神经递质与代谢产物的各项研究结果及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P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原发性失眠 磁共振波谱 神经递质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展现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病(HIE)中应用情况的研究现状,并描绘研究趋势。方法使用关键词及主题词在PubMed、EMBASE及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2018年1月10日前发表的英文文献,通过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Excel2016、Bicomb2.0及VOSviewer1.6.6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并对热点词汇进行聚类分析及知识图谱绘制。结果共纳入文献66篇,提取高频关键词27个。结果显示,1H-MRS在HIE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和科研两个方面的4个方向中。临床应用中,1H-MRS作为HIE的临床检查手段及预后判断工具被广泛关注;在科研中,则主要应用于动物实验及与亚低温治疗相关的研究中。结论1H-MRS作为磁共振成像的辅助手段,可在探究新生儿HIE的发病机制、优化现有治疗手段及判断患儿预后方面发挥作用。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共词分析 知识图谱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难治性癫痫患者难治性NAA、Cr和Cho代谢物质的变化及探讨这些变化在癫痫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难治性癫痫患者25例,健康体检者22例为正常对照组,行1H-MRS检查。结果难治性癫痫组NAA/Cr+Cho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组织中NAA、Cho、Cr等代谢产物信号发生改变,NAA强度下降,Cho、Cr升高,这有助于癫痫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偏侧PD患者(Hoehn-YahrI级)和20例年龄匹配正常对照者双侧纹状体进行1H-MRS检测,对比分析PD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纹状体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和含胆碱化合物(Cho)/Cr比值的变化。结果PD患者患侧肢体对侧纹状体NAA/Cr比值显著低于同侧和正常对照者(P〈0.05),Cho/Cr比值显著高于同侧和正常对照者(P〈0.05);但PD患者患侧肢体同侧纹状体NAA/Cr和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H-MRS是可以为偏侧PD患者纹状体的神经细胞病理学改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一种无创技术,有助于早期PD的诊断。

  • 标签: 帕金森病 磁共振波谱 纹状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比较不同运动障碍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和特发性震颤(ET)患者在不同区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NAA/胆碱复合物(Cho)和Cho/Cr值的差异,为PD的分型诊断及与ET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诊断的PD(92例)和ET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分为4组:(1)TD组:震颤为主型PD患者45例;(2)PIGD组:姿势异常步态障碍为主型PD患者47例;(3)ET组44例;(4)对照组40例。收集入选者临床资料,对各组双侧基底核和小脑皮质区进行1H-MRS检测,比较各组基底核及小脑皮质区代谢物NAA/Cr、NAA/Cho及Cho/Cr值的差异。结果TD组、PIGD组患者基底核区NAA/Cr为(1.65±0.19)、(1.48±0.11),NAA/Cho为(1.55±0.20)、(1.46±0.17),低于对照组和ET组的(1.92±0.28)、(2.08±0.34)和(2.10±0.16)、(2.2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o/Cr值(1.07±0.25)和(1.02±0.13)高于对照组(0.92±0.27)及ET组患者(0.91±0.21),均P<0.05;基底核区NAA/Cr值PIGD组低于TD组患者(P<0.05);ET组患者基底核区NAA/Cr、NAA/Cho及Cho/Cr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T组小脑皮质区NAA/Cr(0.72±0.16)和NAA/Cho(0.78±0.14)值低于对照组(0.92±0.20)和(1.12±0.17)、TD组(0.90±0.14)和(1.10±0.13)及PIGD组(0.89±0.25)和(1.08±0.17),Cho/Cr值高于对照组、TD及PIGD组,(0.94±0.13)比(0.81±0.20)、(0.82±0.13)、(0.82±0.25),均P<0.05;TD组、PIGD组及对照组小脑皮质区NAA/Cr、NAA/Cho及Cho/C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H-MRS可检测脑部的代谢改变,PD患者基底核区和ET患者小脑皮质区神经元的损伤或丢失,有望为PD早期诊断、分型及与ET鉴别诊断的客观影像学依据。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磁共振波谱学
  • 简介: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评定标准。方法对32例发病时间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查方法,并在30d后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物质代谢改变。结果初检时病灶中心的NAA水平较对侧镜像区降低;Lac峰及Lip峰出现并重叠。可存活区MRS特征为:NAA水平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不明显,与病灶中心比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c水平升高,但较病灶中心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存活区未见明显Lip峰。结论应用MRS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区域代谢物浓度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终存活区。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脑梗死 可存活区
  • 简介: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单侧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与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单侧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ICA18例,MCA14例)行1H-MRS检查,测量患侧和对侧大脑半球半卵圆中心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的波峰下面积,比较患侧和对侧各代谢物峰下面积比值NAA/Cho、NAA/Cr和Cho/Cr的差异,并观察有无乳酸(Lac)峰出现.结果1H-MRS显示患侧半卵圆中心的NAA/Cho、NAA/Cr低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ho/Cr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例患者于患侧检测到Lac峰.结论^1H-MRS能够早期发现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缺血组织的代谢异常,从代谢产物角度评价脑缺血程度,对于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波谱学 磁共振成像 颈内动脉 梗塞 大脑中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患者不同区(丘脑、海马、壳核)代谢特点。材料与方法采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检测38例PI患者(PI组)和39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组丘脑、海马区、壳核区的氮-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containing compounds,Cho)和肌酸(creatine,Cr)浓度,并计算NAA/Cr和Cho/Cr。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技术监测客观睡眠参数;采用神经心理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和睡眠严重程度指数评定所有受试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和失眠严重程度;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定受试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结果(1)代谢物浓度比较:与HC组对比,PI组左侧丘脑Cr、Cho浓度升高(P=0.040,P=0.007),右侧丘脑Cho浓度升高(P=0.039),双侧海马和壳核区的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all>0.05)。(2)相关性:PI患者左侧丘脑NAA值与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呈负相关(r=-0.384,P=0.017),左侧丘脑NAA/Cr值与REM%呈负相关(r=-0.387,P=0.016);右侧丘脑Cho/Cr值与SL%呈正相关(r=0.380,P=0.019),丘脑NAA、Cr、Cho、NAA/Cr、Cho/Cr值与各量表评分未见明显相关。PI患者左侧海马Cho值与ArI呈正相关(r=0.348,P=0.044);右侧海马Cho值(r=-0.334,P=0.047)、Cr值(r=-0.445,P=0.007)与BDI评分呈负相关。PI患者左侧壳核NAA值与N3%呈正相关(r=0.340,P=0.037);左侧壳核Cr值与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呈正相关(r=0.447,P=0.005);左侧壳核NAA/Cr值与N1% (r=-0.344,P=0.047)、TAI评分(r=-0.521,P=0.001)、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评分(r=-0.400,P=0.013)呈负相关;左侧壳核Cho/Cr与TAI评分(r=-0.527,P=0.001)、SAI评分(r=-0.434,P=0.007)呈负相关。组间差异的参数与各量表评分及PSG参数未见明显的相关性。结论PI患者丘脑Cho及Cr代谢紊乱;客观睡眠影响丘脑区域代谢,而患者情绪障碍与海马和壳核区域的代谢有关。

  • 标签: 原发性失眠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 代谢 丘脑 海马 壳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肿瘤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诊断结果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对比发现NMR和病理结果比较可知,NMR检测的结果和患者的病理诊断吻合度为97.9%,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核磁共振波谱诊断在实际的内肿瘤的诊断中具有准确度高的优势,对于内肿瘤诊断的诊疗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脑内肿瘤 核磁共振波谱 临床价值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对内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磁共振波谱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经过病理诊断为内肿瘤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于所有的患者进行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比较所有患者在经过磁共振波谱检查后的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差异,分析磁共振波谱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68例内肿瘤患者经过磁共振波谱诊断完成后我们能够发现,患者的磁共振波谱的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的吻合度为97%。结论在临床对于脑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方法的准确度较高,磁共振波谱的诊断方法效果较好。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脑内肿瘤 诊断 应用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在内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5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行磁共振波谱检查的临床资料,对其经临床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MRS提示肿瘤72例,病理证实70例;脓肿1例,病理证实1例;MRS提示囊性占位2例。胶质瘤的MRS表现为NAA明显降低或降低,Cho升高,肿瘤周围组织呈类似改变;脑膜瘤的MRS表现为NAA消失或降低,Cho升高或明显升高,Cr信号降低,可见到Ala峰,肿瘤周围组织相对正常;转移瘤的MRS表现为Cho明显升高,NAA明显降低,而瘤旁组织MRS波形基本正常;淋巴瘤的MRS表现为肿瘤区域NAA降低,Cho升高或明显升高,并可见到Lip峰。结论MRS作为无创性的检测手段,对内肿瘤的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波谱(MRS) 脑肿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近年来,磁共振波普诊断技术的使用率逐渐上升,磁共振波普技术作为一种逐渐发展的无创影视学检验方法,相比传统的临床活检,更准确且无创,是一种正确评估肝硬化水平的可用方法。本文将对磁共振波谱技术诊断肝硬化的方法和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波普技术 肝硬化 弥漫性肝部疾病 医学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胆红素病的磁共振成像(MRI)和质子波谱特征以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2例新生儿胆红素病患儿,对照组为正常足月新生儿共20例,分别进行常规MRI扫描和双侧苍白球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由2位放射科副主任医生阅片,评价两组新生儿的常规MRI图像特征。采用PRESS脉冲序列获得双侧苍白球的1H-MRS数据,对两组新生儿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NAA/Cr、NAA/Cho、Cho/Cr等值进行统计学分析,42例新生儿的MRS各项数值NAA、Cr、Cho、NAA/Cr、Cho/Cr、NAA/Cho比值与血清总胆红素(TSB)峰值分别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F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胆红素病组日龄(7.4±2.6)d,胎龄(37.89±2.1)周;对照组日龄(9.2±4.8)d,胎龄(38.6±1.9)周。22例胆红素病患儿中,18例(81.8%)在双侧苍白球中出现T1加权成像(T1WI)图像异常高信号,12例(54.5%)相应部位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I FLAIR)信号轻度增高。胆红素病组双侧苍白球MRS与对照组相比,NAA、NAA/Cho、NAA/Cr比值显著降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RI结合1H-MRS是新生儿胆红素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

  • 标签: 胆红素脑病 MRI 磁共振波谱 新生儿
  • 简介: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在过去20年里已被应用于人和动物组织器官的活体检测,是目前唯一可以用来在活体无损伤地检测细胞水平代谢变化的非侵入性技术.此外MRS还可用于测量离体组织切片、组织提取物及培养细胞内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变化.它的应用使我们对人体的研究深入到细胞代谢水平,对了解多种疾病的生化、病理生理变化以及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判断疾病预后和治疗效果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其代谢率如果按重量比计算,远远超过体内其他的器官,又因为头部易于固定,内感兴趣部位易于定位,因此,MRS在代谢研究中得到迅速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MRS 脑低氧 治疗 脑代谢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波谱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内肿瘤患者,按诊断方式不同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对照组采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ET)进行诊断,观察组以核磁共振波谱(NMR)实施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内肿瘤诊断中应用NMR早期诊断准确性高,利于早期制定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有很大帮助。

  • 标签: 核磁共振波谱 脑内肿瘤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 简介:磁共振波谱(MRspectroscopy,MRS)是目前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改变及化合物定量分析惟一无损伤性方法,有人称之为“无创活检”,对脑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了解肿瘤的代谢特性,预测肿瘤的临床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能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现综述如下。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成像 伽玛刀 胶质瘤 脑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子核磁波谱(H1-MRS)检查对儿童热性惊厥(FS)的实质异常的检测效率,及其用于预测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中山市人民医院普通儿科自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8例F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颅脑MRI及H1-MRS检查,比较MRI和H1-MRS检查对FS患儿颅内异常检出效率差异。根据H1-MRS结果计算代谢物质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磷酸肌酸(Cho)]、NAA/Cr、NAA/Cho值,然后根据患儿出现临床不良预后情况分为有不良临床预后组和无不良临床预后组,比较2组患儿间NAA/(Cr+Cho)、NAA/Cr、NAA/Cho值差异,并分析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38例FS患儿中,MRI检出颅脑异常情况有23例,H1-MRS检出颅脑异常情况有32例,异常情况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30,P=0.021)。13例FS患儿出现不良临床预后,有不良临床预后组患儿中表现为复杂型的比率高于无不良临床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不良临床预后组患儿的NAA/(Cr+Cho)、NAA/Cr、NAA/Cho值均小于无不良临床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NAA/(Cr+Cho)、NAA/Cr、NAA/Cho值对预测不良临床预后ROC曲线,其相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774、0.797。结论H1-MRS检查对FS患儿实质异常的检出率高于MRI检查,且H1-MRS结果计算所得的NAA/(Cr+Cho)、NAA/Cr、NAA/Cho值在FS患儿中显著降低,其中,NAA/(Cr+Cho)值对患儿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热性惊厥 核磁共振 氢质子核磁波谱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持续引流患者内代谢物质的变化,评估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创伤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2012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除采用常规方法外,入院第3d行经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第3、8、14d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血流变化和比较其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第14d行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额叶、基底节、枕叶NAA、Cho、Cr及NAA/Cr,Cho/Cr值的变化,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临床疗效和主要症状消失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额叶、基底节区域、枕叶NAA/Cr较对照组明显上升,Cho/Cr数值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结论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可以缓解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H-MRS对评估临床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质子磁共振波谱 脑代谢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腰大池持续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