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取内热针密集松解腰部软组织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抽选8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3例,接受内热针密集松解腰部软组织治疗,对照组43例,接受电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体征、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度等腰椎JOA评分。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取内热针密集松解腰部软组织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内热针密集松解腰部软组织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效果
  • 简介:摘要软组织软骨瘤(STC)是一种由分化成熟的透明软骨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大多发生于手足部位的浅表软组织内,位于肝脏者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肝脏STC,镜下观察该例患者肿瘤组织为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软骨细胞细胞核小而扁平,未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周围可见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假包膜,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S-100蛋白广泛阳性,CD34阴性,Ki-67阳性指数<1%。STC临床表现不明显,依据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可确诊,局部手术切除为其首选治疗方式。

  • 标签:
  • 简介:软组织血管纤维瘤(angiofibroma of soft tissue,AFST)是2020年WHO软组织分类中新收录的良性肿瘤,并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该肿瘤2012年由Mariño-Enríquez A和Fletcher[1]首先报道并命名。国内外对于AFST的报道和分析不多。目前国内总结较为全面的是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许晓琳、刘尽国等做的24例AFST回顾分析[2]。虽然WHO已经正式收录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但病理医师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尚缺少充分认识,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AFST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瘤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STI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此类疾病病情轻重程度变化很大,可以是轻度浅表局限性感染,也可以是威胁生命的深部坏死性软组织感染。SSTI 目前临床命名较为混乱,预后不一,治疗方法各异,涉及学科众多,轻者仅需简单的皮肤消毒即可自愈,重者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治疗上需反复多次清创引流,甚至截肢治疗。

  • 标签: 皮肤 软组织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20年12月,共收治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9例,手掌部11例,手背部8例,年龄4~12岁,均伴有肌腱、骨骼外露。其中,猪草机绞伤11例,压砸伤8例。缺损面积3.5 cm×2.5 cm~7.5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3.0 cm~8.0 cm×6.5 cm。一期手术予以清创后,肉芽组织清洁干燥时,二期游离皮瓣修复,术后10例获得门诊随访,9例微信随访。结果19例顺利成活18例,1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5个月,除1例修复手掌部出现色素沉着外,其余皮瓣外形美观,无明显臃肿,质地、弹性可,无挛缩、粘连等并发症。皮瓣供区可见线形瘢痕。结论游离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皮瓣易于解剖,切取时间短,皮肤延展性好,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腹股沟皮瓣 小儿 手部创面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从力学性能、生物学性能、促进软组织再生效果等方面探讨水平离心制备的软组织再生用液态血浆基质的最佳离心时间,以期为液态血浆基质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9至11月采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6名健康医师志愿者[男性3名,女性3名,年龄(26±2)岁]静脉血,以500 ×g离心力分别离心3、5、8和12 min,获取液态血浆基质。测量并记录各液态血浆基质的体积、质量、凝固时间以及凝块的力学性能(各时间点样本量均为3)。用扫描电镜观察各液态血浆基质凝块的微观结构;流变学测试检测各液态血浆基质凝块的流变性能;使用全血细胞计数检测全血以及各液态血浆基质中细胞数量和浓度;通过HE染色观察各液态血浆基质凝块中细胞分布;利用细胞迁移法检测对照组(含20%胎牛血清的高糖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液)以及3、5、8、12 min组(每组3个复孔)液态血浆基质凝块渗出液对牙龈成纤维细胞迁移的影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对照组以及各组液态血浆基质凝块渗出液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离心3、5、8和12 min的液态血浆基质体积分别为(2.47±0.12)、(2.67±0.12)、(3.53±0.12)、(3.73±0.12)ml,质量分别为(0.35±0.01)、(0.46±0.02)、(0.88±0.06)、(1.03±0.01)g,相应液态血浆基质凝块的最大拉伸力分别为(0.55±0.03)、(0.56±0.03)、(1.31±0.05)、(1.38±0.02)N。扫描电镜显示,随离心时间增加,液态血浆基质凝块内部纤维越来越致密。与全血及其他时间点相比,离心8 min的液态血浆基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浓度最大,且细胞分布较均匀。相比其他组,8 min组牙龈成纤维细胞迁移率(1.60±0.01)最大。荧光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液态血浆基质凝块渗出液培养的牙龈成纤维细胞更舒展。结论以500 ×g离心力离心8 min制备的液态血浆基质具有较高的活细胞浓度以及促牙龈成纤维细胞迁移的能力。

  • 标签: 美学,牙科 引导组织再生术 血液 再生医学 血浆基质 水平离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评分及康复护理效果。方法:以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间我院收入的80例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40例与参照组40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疼痛评分与护理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且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采取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恢复,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慢性软组织损伤 疼痛评估 康复护理 护理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皮下组织连续缝合术在儿童眼周软组织线性切裂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武汉儿童医院2016年7月至2020年1月眼周线性软组织裂伤399例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儿分为两组:皮下软组织间断缝合组(200例)与连续缝合组(199例)。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术后组织肿胀持续时间、医用组织胶有效使用率及术后外观评分。结果连续缝合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及术后组织持续肿胀时间分别为(27.25±6.67)min、(0.84±0.29)ml及(3.40±1.02)d,均明显低于间断缝合组的(31.71±6.71)min、(1.04±0.38)ml及(5.40±1.58)d(t=6.85、7.19及17.10;均P<0.001)。连续缝合组医用组织胶使用189例(94.97%),明显高于间断缝合组的55例(27.50%)(χ2=594.05, P<0.001)。术后1周(1期)及1个月(2期),伤口愈合外观HWES评分6分者,连续缝合组占95.98%(191/199)及98.49%(196/199),均优于间断缝合组的87.00%(174/200)及88.50%(177/200)(χ2=10.39及16.35;均P<0.001)。结论治疗儿童眼周软组织线性切裂伤,皮下组织连续缝合较间断缝合省时、恢复快,而且愈合好。

  • 标签: 眼损伤 穿透性 儿童 缝合,连续,皮下 缝合,间断,皮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于晚期或不可切除的软组织肉瘤(STS),传统的治疗手段并不能很好地改善其预后。随着对STS的免疫微环境的不断深入研究,免疫治疗在STS上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疾病可以得到长期控制,甚至完全缓解。本文将简要概括晚期STS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过继性免疫治疗(ACT)和其他免疫治疗(如溶瘤病毒、肿瘤治疗型疫苗等)以及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进行相关展望。

  • 标签: 肉瘤 软组织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过继性免疫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为50例浅表软组织肿物患者,均在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入我院。对上述患采取高频超声观察浅表软组织肿物的体积、形态、结构、内部回声以及血供和邻近组织关系,且对照手术以及病理诊断结果,对肿物的声像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50例患者浅表软组织肿物经高频超声诊断后明确为恶性类型占比为8.00%,良性类型占比为92.00%。其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同。在恶性类型肿块中,恶性纤维瘤、恶性淋巴瘤、浸润性癌及腮腺囊腺癌各检出一例,占比均为2.00%。良性类型肿块中,良性肿瘤占比为86.96%,慢性炎症占比6.52%;囊肿合并感染占比6.52%。结论:高频超声在诊断浅表软组织肿物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较好的明确浅表软组织肿物的大小、形态、结构、内部回声以及血供和邻近组织关系等,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高频超声 浅表软组织肿物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已成为助力软组织和骨肿瘤诊疗的重要辅助手段。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研发出软组织和骨肿瘤基因改变特征性蛋白产物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替代相应分子遗传学检测,并对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同时也对肿瘤靶向治疗和生物学行为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共识总结软组织和骨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以指导和规范其在此类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皮瓣桥式移植修复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7年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且受区无可供吻合血管的患者资料。针对不同情况采用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或胸脐皮瓣修复缺损,通过同侧或对侧肢体动静脉血管为游离组织瓣提供临时血供,即游离皮瓣桥式供血。修复头面部和躯干缺损时桥接同侧前臂桡动脉、头静脉,修复小腿及足部缺损时桥接对侧胫后或胫前动静脉,皮瓣供区拉拢缝合或移植中厚皮片覆盖。待移植的组织瓣与受区充分建立侧支循环后(一般为术后5周),行血管断蒂。术后对皮瓣和皮片的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18~59岁,头面部4例,臀部1例,小腿6例,足背1例,缺损面积为18.0 cm×7.0 cm~23.5 cm×13.0 cm,切取皮瓣面积20.0 cm×8.0 cm~25.0 cm×15.0 cm,其中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10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1例。术后1例出现血管危象,及时行血管探查发现为静脉血栓形成,清除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移植物成活;1例背部供区所植皮片部分坏死,湿敷换药后愈合;其余病例移植物成活良好,供区亦恢复较好。有2例面部移植皮瓣较为臃肿,术后半年行皮瓣去脂修薄后外观得以改善。随访1~1.5年,所有病例转移皮瓣外形较为满意,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有一定差异,前臂及小腿血管供区无畸形及功能障碍,大腿皮片供区有色素沉着,部分伴浅表瘢痕。结论对于软组织缺损较大、损伤严重、无可供吻合血管的创面,应用游离皮瓣桥式移植修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桥式移植 游离皮瓣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治疗软组织疼痛的过程中,运用肌肉起止点治疗方法以及电针治疗方法产生的效果。 方法 60例软组织疼痛患者被当作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21年2月~2022年1月,随机将患者进行等分,每组30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肌肉起止点治疗方法以及电针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没有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 在治疗软组织疼痛的过程中,运用肌肉起止点治疗方法以及电针治疗方法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优化患者的治疗感受。

  • 标签: 软组织疼痛 肌肉起止点治疗方法 电针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5例罕见部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罕见部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资料,对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结果:5例ASPS肿瘤细胞TFE3阳性,PAS染色胞浆内可见阳性颗粒,电镜下1例可见特征性晶体。 所有病例均行肿瘤局部全切除术,2例术后化疗。 除1例失访外,其余4例均存活,1例术后4年局部复发。结论:ASP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疾病,最常见于青少年。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可作出准确诊断。鉴别诊断应排除富含鼻窦的肿瘤,例如腺泡横纹肌肉瘤,其中 TFE3 是特异性标志物。

  • 标签: 罕见部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术后缩小放疗野放疗的效果,重点观察局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3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9例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调强放疗。采用定位CT和术后MRI图像融合的方法进行靶区勾画,定义瘤床(GTVtb)在纵轴方向外扩3 cm,横轴方向外扩1.5 cm形成临床靶区(CTV,解剖屏障可适当修回,且需包全肿瘤周围水肿区)。GTVtb和CTV分别外扩0.5 cm形成计划靶区1(PTV1)和PTV2,放疗处方剂量:PTV195%为63~66 Gy,PTV295%为50~56 Gy,单次1.8~2.0 Gy。若术后镜下切缘阳性,瘤床区域推量至70 Gy。结果随访7.9~4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1个月。3年无局部失败生存率、总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1.7%、77.6%、7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镜下切缘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局部复发,P<0.05。2级及以上伤口并发症、关节僵硬、骨折、水肿、皮肤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4.1%、2%、8.2%、26.5%。结论术后放疗缩小放射野治疗肢体软组织肉瘤得到了较好的局部控制率,且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肢体软组织肉瘤 术后放疗 缩小放疗野 局部控制 不良反应
  • 作者: 沙漠 丁真奇 洪海森 聂凯 林吓聪 邵建川 宋伟 康两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漳州 363000,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普外科,漳州 363000,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泌尿外科,漳州 363000,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整形科,漳州 363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平面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重建的临床策略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2012年6月至2021年6月连续收治的27例因骶骨原发或继发肿瘤行骶骨肿瘤切除术和软组织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16例,年龄(46.2±23.6)岁(范围:16~72岁)。根据肿瘤部位和组织缺损大小选择骶棘肌、臀大肌、腹直肌等进行软组织重建,并进行术后随访。收集患者的手术方法、术中情况、并发症、疾病转归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27例骶骨肿瘤患者中,肿瘤平面位于S1 8例,S2 5例,S3及以下14例;肿瘤体积≤400 cm3 12例,>400 cm3 15例;手术时间[M(IQR)]100(90)min(范围:70~610 min);术中出血量800(1 600)ml(范围:400~6 500 ml)。软组织重建采用经腹腹直肌转移修复术2例,腹膜外腹直肌转移修复术1例,臀大肌转移修复术5例,臀大肌推移修复术13例,骶棘肌转移修复术6例。术后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1例,皮缘坏死4例,术后3年因内固定物断裂发生迟发型感染1例,感染均治愈。术后随访时间为(35±21)个月(范围:6~98个月),其中复发6例,2例尤因肉瘤患者术后1年发生肺转移后死亡,4例转移癌患者死于原发病,其余患者无病生存。结论根据骶骨肿瘤位置、组织缺损大小等选择不同的软组织重建方式填塞肿瘤切除后死腔,可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骨肿瘤 骶骨 软组织重建 深部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方法:选取2021年1-9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手部软组织缺损60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术后护理上采用常规方式,观察组采用在采用常规身体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切口护理等多种方式进行护理,运用手指总活动度评价法(TAM)与徒手肌力检测(MMT)对患者患肢活动功能和肌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MMT评价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两组患者差异开始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 手部软组织缺损 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