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注射美容是指应用经皮注射的方法,把特定的注射物注射到目标位置以达到年轻化、美丽化效果的一种医学美容手段。注射美容最常用的两类制剂是A型肉毒毒素和透明质酸类填充剂。A型肉毒毒素用于额前、眼周、口周和颈部区域的除皱,以及面部形态不对称和面肌抽搐的治疗;透明质酸类填充剂用于矫正皱纹和凹陷、美化面部器官及调整面部轮廓。虽然已有的报道显示两类制剂在注射美容方面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但不可忽视对其使用后并发症的防治

  • 标签: 注射美容 A型肉毒毒素 透明质酸 并发症
  • 简介:收治11例偏离性手淫异物症患者,采取去除异物治疗,并进行性健康教育。结果显示11例患者均取出异物,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成功戒掉了偏离性手淫习惯,说明长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对防治偏离性手淫异物症是必要的。

  • 标签: 手淫 异物症 性健康教育
  • 简介:该文介绍了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及其评判,说明其发病机制除以往研究所述的屏障功能下降以外,神经敏感性增高以及遗传的作用不容忽视。新兴的neurometer(CPT测试仪)系非创仪器,在检测自我感知性敏感性皮肤的神经敏感性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皮肤 敏感性 自我感知性 分类 机制 评判
  • 简介:在我国,性法律是一个外来词。然而,我国学界未对之展开专门研究,仅有的间接涉及却使其内涵缺失与外延模糊的缺陷暴露无遗。这使得我国建立在性法律概念之上的研究宛若浮萍。为此,性法律的概念亟待反思。运用历史的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之展开的研究表明,规制性的法律从来都无性法律之谓,规制性的法律无需用性去限定,与性关联的法律不宜称之为性法律。因此,性法律的概念实无存在之必要。为了研究这一类法律问题的便利,可用性关联法律的概念取代性法律的概念。性关联法律是指平衡人们基本的性需求与性供给,维护在此过程中涉及的人身权、财产权、公序良俗和相应管理秩序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及其法律解释的总称。

  • 标签: 性法律 概念 滥用 性关联法律
  • 简介: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前身为广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始建于1979年,是广东省卫生厅直属医疗事业单位,承担全省皮肤病、性病戍滋病、麻风病的防治管理、疫情监测、科研、培训、宣教等任务,并负责对各级皮肤性病防治专业机构的业务指导。2000年增挂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名称,

  • 标签: 防治管理 皮肤性病 广东省 医疗事业单位 省卫生厅 疫情监测
  • 简介:带状疱疹(HZ)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人体内的再次活跃引起的一种综合症,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常见于大于60岁的人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现并没有一致的定义,很多学者认为带状疱疹神经痛分三个阶段:急性疱疹神经痛,亚急性疱疹神经痛和慢性神经痛(又称为PHN).关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现比较公认的为皮疹愈合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是带状疱疹最常见并且棘手的并发症.在老年人群,PHN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介绍PHN的药物治疗与预防.

  • 标签: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防治
  • 简介:姜黄是多年生姜科植物,主要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亚洲国家如印度和中国广泛栽培.从中提取的姜黄素是其主要成分,常用来作为调味品和食物添色剂,同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抗寄生虫、解痉、抗炎和抗氧化效应,抑制肿瘤的发生和生长,特别是姜黄素防治皮肤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姜黄素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抗癌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姜黄素 防治措施 皮肤癌 生姜科植物 肿瘤
  • 简介:皮肤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大类由真菌侵及皮肤、甲板及毛发引起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不仅发病率高,复发率也居高不下。真菌性皮肤病主要由三大类亲人性病原真菌所致,包括皮肤癣菌病、皮肤马拉色菌相关疾病和皮肤念珠菌病。由环境真菌(包括室内真菌和室外真菌)引起的皮肤真菌病则主要累及皮肤深层和(或)皮下组织,形成真菌性肉芽肿。由于皮肤真菌病在皮肤科门诊中占比很大,其诊疗任务相当繁重,作为皮肤专科医生有必要熟悉和掌握这类疾病的诊疗技能,特别是治疗策略。下面予以详解。

  • 标签: 医学真菌学
  • 简介:本研究坚持人类学的整体论视角和对情境的关注,按场所人数和收费标准将女性性工作者(FSW)工作场所分为路边发廊、休闲会所、宾馆桑拿、KTV四类,并对不同类型场所FSW的健康观念和自我保健实践进行分析,结论如下:不同类型场所FSW的主观风险意识与她们对场所的认知和分类密切相关;KTV的FSW的主观健康风险与其他场所相比更高;受年龄和阅历影响路边桑拿和休闲阁的FSW自我保护意识更强;FSW的自我保健实践与经验和惯习密切相关,与科学话语主导的健康宣传未必相容。

  • 标签: 女性性工作者 健康观念 自我保健 主观风险认知
  • 简介:组织胞浆菌病主要发生在一些特殊地域,如美国中西部、非洲及拉丁美洲。在中国也有散发病例。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组织胞浆菌感染率呈地区性分布,主要是长江流域的九省,多雨潮湿的中南、华东和西南感染率较高;患者多为系统性感染者(85.0%),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89.1%)和肝脾肿大。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较困难,主要根据症状、相关疫源地的旅游史或居住史。真菌培养的阳性率低,血液裂解离心系统可提高培养阳性率。其治疗推荐使用两性霉素B相关制剂、伊曲康唑及氟康唑,氟康唑疗效不及伊曲康唑。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荚膜组织胞浆菌 中国 流行病学 防治
  • 简介:目的:为了解广州市贯彻实施《中国预防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的成效,为下一步更好的控制梅毒提供指导。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下载2008~2014年广州市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广州市常住人口梅毒病例,SPSS软件分析广州市各类型梅毒基本特征。结果:2014年,广州市梅毒、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4.0/10万、9.1/10万、32.0/10万、1.0/10万,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下降2.1%、10.2%、32.5%、0.3%;而2014年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为42.2/10万,报告病例数为6305例,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增长0.04%、5.8%。在五种监测的性传播疾病(STD)中,梅毒报告发病率已经降为第二位。病例构成比表明:2014年,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6.8%、0.8%,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下降8.2%、24.8%,而三期梅毒、隐性梅毒构成比分别为1.8%、80.6%,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上升1.8%、3.5%。60岁以上离退休老年梅毒患者逐年上升。结论:过去的6年间,以隐性梅毒为主的广州市梅毒流行上升势头得到遏制,梅毒总体发病率已经退居STDs中第二位,继续落实梅毒综合防治策略、强化以隐性梅毒为主的梅毒疫情报告管理是广州市当前梅毒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 标签: 梅毒 特征 流行 控制策略
  • 简介:目的:旨在调查一般成年人群自我评估的面部皮肤敏感发生率及其不同模式,以及与性别和日光敏感度的关系。方法:用标化11项调查表调查人们在过去一年间的过敏反应经历。这些问题探讨了皮肤敏感的不同模式:模式Ⅰ(与血管反应相关的颜面潮红),模式Ⅱ(对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的皮肤反应),模式Ⅲ(接触某种物质后出现皮肤反应),针对女性的模式Ⅳ(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皮肤发疹)。附加项目同时针对女性和男性,包括日光敏感度。问卷调查在与“SupplémentenVitaminesetMinérauxAntioxydants”(SU.VI.MAX)队列有关的一个大样本中年人群中进行。结果:61%女性(n=5074)和32%男性(n=3448)自我报告有敏感性面部皮肤,并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降低。在同年龄组中,女性发生模式Ⅰ、Ⅱ、Ⅲ的几率(分别为78%,72%和58%)高于男性(分别为56%,48%和28%)。绝经前女性发生模式Ⅳ的几率为49%,而修须后男性为41%。日光敏感被认为是皮肤敏感度的主要因素。因素分析显示皮肤白晰的个体常发生与模式I相关的反应;皮肤发红和烧灼感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关(模式II)。结论:皮肤敏感是常见问题,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与男性和女性性别相关。

  • 标签: 面部皮肤 光敏感度 自我报告 成年人群 队列 MAX
  • 简介:头癣是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的浅部真菌病,主要传播途径是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有四种临床类型,即白癣、黑点癣、脓癣和黄癣。新疆儿童头癣发病率居全国首位,主要临床类型以白癣、黑点癣和黄癣为主,脓癣较少,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白癣和脓癣是常见临床类型。不同的临床类型由特定的病原菌种引起,新疆头癣的病原菌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有明显的差异。紫色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许兰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是新疆头癣的优势菌种,犬小孢子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是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致病菌。头癣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外用硫磺软膏、特比萘芬乳膏等。头癣的有效防治措施是积极治疗患儿和带菌动物,消灭传染源,改善生活习惯和卫生条件,切断传播途径以及规范化治疗。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儿童头癣 发病现状 防治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了解电白县麻风病流行及防治工作情况,为达标后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的管理机制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全县55年的麻风防治工作的调查,利用麻风病发病率、发现率和患病率等指标,评价历年来麻风病的防治成果。结果:至2009年底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2656例,治愈2315例,死亡333例,复发37例,全县尚有现症病人8例。平均发现率从最高的1970年(179.5/10万)降至近5年的0.15/10万;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化,麻风病平均发病年龄上升、型比增高、儿童发病率下降,符合麻风病后期特征。结论:广东省电白县麻风病流行特征呈持续下降趋势,控制成效显著,防治成果继续得到巩固。

  • 标签: 麻风病 防治成果 评价
  • 简介:在性病防治工作中,对高危人员的性病防治一直是其中重要环节。我们调查了广东省及广州市部分劳(妇)教所对被收容劳教的女性人员的性病防治情况,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性病防治 教女 情况调查 广东省 女教 性传播疾病
  • 简介:急性光毒反应性皮肤病是由于强烈日光照射皮肤引起的常见光损伤性疾病,中西医对该病见解不同:西医主张避光、抗氧化、应用激素、氯喹、抗组胺等治疗;中医强调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文中将中西医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病的治疗及相关药物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光毒反应 急性毒性 中药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是广东省卫生厅直属的集皮肤病、性病/艾滋病的预防、治疗、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省级医疗事业单位,并负责对全省各级皮肤性病防治专业机构的业务指导,是全省性病规范化实验室质控中心,《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广东医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 标签: 皮肤病医院 皮肤性病 广东省 防治 启事 招聘
  • 简介:作者进行了一项皮下注射曲前列尼尔治疗硬皮病患者手指溃疡的先导性试验。在完成治疗的5例患者中,溃疡大小明显减小,且连续治疗后无新发溃疡。尽管治疗有效,但注射部位反应的发生率高,可能限制该治疗的开展。

  • 标签: 硬皮病患者 指溃疡 系统性硬化病 先导性 试验 防治
  • 简介:光电物理治疗技术是现代皮肤科学必备治疗手段之一,许多难治性的损容性皮肤病得益于光的热效应及其它相关生物学效应得到很好的治疗,但这些光与组织的相互作用仍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皮肤皮脂膜、皮肤“砖墙结构”等损害,破坏皮肤的正常结构,使皮肤屏障功能损伤。文中就皮肤性病学科常用的强脉冲光、铒激光、点阵激光、调Q激光和超脉冲光对皮肤屏障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解读。

  • 标签: 光电治疗 皮肤屏障 强脉冲光 铒激光 点阵激光 调Q激光
  • 简介:目的:对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综合干预措施展开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艾滋病感染孕产妇,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母婴阻断干预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干预方法,对两组干预后阳性孕产妇及所产婴儿的母婴阻断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所生婴儿37例(74.0%),婴儿失访1例(2.7%),婴儿存活36例(97.3%),婴儿HIV阳性1例(2.7%);对照组分别为43例(86.0%),9例(20.9%),34例(79.1%),4例(9.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IV阳性产妇中孕期发现率72.0%,终止妊娠率26.0%;对照组分别为30.0%,14.0%;研究组HIV阳性产妇中孕期发现率、终止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期服药率58.0%,产时服药率86.0%,婴儿服药率96.0%;对照组分别为18.0%,54.0%,58.0%;研究组孕期服药率、产时服药率及婴儿服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发现HIV阳性病例,开展针对性综合干预措施,是降低HIV母婴传播的重要手段,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艾滋病感染 母婴阻断 综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