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英雄母题是远古神话中主要的叙事母题之一。在现代社会中,英雄母题在新闻叙事中继续存在。新闻中的英雄故事表征了读者和观众的英雄情结,而读者和观众的英雄情结最终通过新闻中的英雄故事得到情感的宣泄。在新闻报道中,媒介和记者扮演着英雄的替身和英雄故事的叙述者双重角色。而媒介和记者之所以具有此双重角色,关键在于他们拥有的宝物——国家和公共舆论所赋予的话语权力。

  • 标签: 新闻叙事 英雄母题 英雄情结 自恋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一文艺政策的影响下,作家们塑造了一大批失去了个性、没有脾性、没有七情六欲的理想英雄。随着战争文学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英雄的期待视野早已发生了变化。《亮剑》就是在人们的这种期待视野中用现代的英雄理念塑造出了符合读者口味和社会需求的英雄人物,在建构理想英雄的同时完成了英雄叙事的回归与超越、颠覆与重构。

  • 标签: 《亮剑》 英雄叙事 回归与超越
  • 简介:<正>1988年,联邦德国著名蒙古学W.海西希教授的新作《蒙古英雄史诗叙事资料》一书问世。这是德意志研究会专题研究项目十二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威斯巴登出版.以十六开本上下两卷问世的这本书共936页,所收集的材料基本包括了1987年上

  • 标签: 蒙古英雄史诗 资料 母题 研究项目 蒙古学 重要成果
  • 简介:中国“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话语呈现出权力化、去性别化、去欲望化、浪漫主义化、符号化的特征,该类电影的叙事话语有女英雄模式、革命+爱情模式等。一定意义上的英雄叙事造就了男性话语,一定意义上的男性话语造就了英雄叙事。“女英雄”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 标签: “十七年”电影 英雄叙事 性别话语 符号化
  • 简介:好莱坞超级英雄神话利用“神力/家庭/社会”的三元关系克服了美国英雄神话叙事中个人主义气质与英雄社会责任感之间的逻辑矛盾。而在21世纪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一神话结构在逐渐发生嬗变甚至解构,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往往以超能的无力或道德制高点的丧失构成了对既往超级英雄电影的戏仿式互文。基于此,“神力/家庭/社会”的三元关系也发生了功能性逆转,即从原先的“神力”被“家庭”放逐而转向“社会”,嬗变为“神力”在经历丧失和缺位的危机后疏远“社会”而回归于“家庭”。

  • 标签: 经济危机 好莱坞超级英雄 神话结构 意识形态
  • 简介:《儿女英雄传》打破了传统古典小说的叙事层次(创作层一叙事层一故事层),通过内化评点的方式将原处于上层的创作层下降至故事层,成为被叙对象;与此同时,令处于叙事底层的故事人物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跳脱所在的故事层,对位于叙事上层的叙事者与作者进行评论,形成一种特殊的叙事干预——“叙事僭越”。“叙事僭越”的运用巧妙地暴露了小说的虚构性,成功地将读者卷入了小说创作之中,为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小说作者文康虽未能在人物塑造与情节构筑上实现其“反红楼”的意图,但在叙事艺术上却取得了突破,成功颠覆了《红楼梦》的“以幻写真”,以其特有的“游戏”心态解构了古代小说使命式的沉重感。

  • 标签: 《儿女英雄传》 叙事层次 叙事僭越“反红楼”
  • 简介:小说《当代英雄》是19世纪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它不仅在内容、题材上有所创新突破——塑造了“多余人”毕巧林的人物形象,而且在叙事手法上也有别于其他传统小说。从小说的叙述逻辑层面看,小说的叙事时序呈现多元化跳跃性,叙事视角也出现了多重转化。这使《当代英雄》具有现代性的叙述艺术高度。

  • 标签: 《当代英雄》 叙事手法 现代性
  • 简介:《儿女英雄传》通过人物架构与叙事巧合法的呼应,运用暗示技巧、意象叙事增加文本的含蓄性和神秘色彩,并通过心理描写细腻刻画人物心态等,使其颇具叙事魅力。其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十三妹的敢恨敢爱、洒脱无羁,有几分豪爽、亦不乏温柔;安骥的怯懦、安学海的耿直等,独具特色。行规、民俗、婚习等融入表现对象之中,成为鲜活的叙事元素;北京语言的简洁明快、生动传神与方言的恰当运用相结合,凸显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 标签: 《儿女英雄传》 叙事手法 叙事特征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常从战争语境、文艺政策等因素去探寻延安文学中英雄叙事的兴起,而忽略了模范文化对其的影响。其实,从模范文化出发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延安文学英雄叙事的兴起与演变。模范文化是对共产党组织群众运动时,创造并树立模范行为的文化概括。《讲话》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使文学"滑入"到群众运动之中,从而促使了文学与模范文化的结合。二者的结合不仅引起了劳动英雄叙事的兴盛,也为新英雄传奇叙事模式的发展打开了局面。

  • 标签: 模范文化 英雄叙事 延安文学
  • 简介:英雄叙事拒绝传统高大全式的“巨人英雄”,而是将英雄还原为普通的人,刻画日常生活中的反英雄。“反英雄走向了‘英雄’的反面,它的出现是对传统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解构,或者说是这些理想概念的破碎和丧失。”在余华的小说中,存在这样一种反英雄叙事,它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反英雄,塑造了阮海阔、王子清、马哲、福贵、许三观、李光头、杨飞等一大批反英雄人物。

  • 标签: 英雄叙事 余华小说 价值 传统理想 日常生活 英雄人物
  • 简介:茅盾曾就蒋光慈作品中的人物转变问题说:“作品中人物的转变,在蒋光慈笔下每每好像睡在床上翻一个身,又好像是凭空掉下一个‘革命’来到人物的身上;于是那人物就由不革命而革命。”直到近年仍然有研究者坚持认为:“《冲出云围的月亮》中王曼英的转变,就显得简单而突兀。”茅盾等人的这些观点首先表明人物“转变”确实在蒋光慈的作品中大量存在,并形成一种叙事模式。不过蒋光慈作品中人物的“转变”绝非研究者所指责的那样简单。

  • 标签: 革命话语 叙事模式 蒋光慈 《冲出云围的月亮》 英雄 研究者
  • 简介:根据叙事学的结构/功能规则,样板戏叙事结构中包含着六个英雄模式,依次是:隐性英雄、显性英雄、准英雄、亚英雄、反英雄、泛英雄。这些英雄模式在叙事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它们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顺利进入样板戏的内在话语结构。

  • 标签: 革命样板戏 英雄模式 叙事学
  • 简介:英雄的向往与崇拜是人类亘古不灭的情结,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岀类拔萃的英雄,十九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在其名著《英雄英雄崇拜》一书中,就曾将英雄分门别类,划为神灵英雄、先知英雄、诗人英雄、教士英雄、文人英雄、君王英雄等六种类型,中国民间则以俗语“行行出状元”,从世俗化立场表达了对行业精英的礼赞.

  • 标签: 文学 历史学家 托马斯
  • 简介:作为与"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俗"文学来说,"俗"文学从出现肇始便显示出不"俗"的草根力量。在对"通俗小说"的理解上,张赣生认为:"中国的小说,自‘小说’这一概念确立时起,它就与‘通俗’牢牢拴在一起……中国小说之通俗,最初是指‘通晓风俗’意义上的通俗,这种观念一直传到唐代……由‘通晓风俗’意义上之通俗小说,转化为‘与世俗沟通’意义上之通俗小说,这中间有个过程。"[1]张赣生"与世俗沟通"的解释比较有启发性,

  • 标签: 通俗文学 叙事研究 非人化 通俗小说 英雄 中国小说
  • 简介:自2002年第一部中国商业大片《英雄》上映,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产业化道路已有14年,此间诞生了15部票房冠军电影,虽然电影票房成绩不能成为衡量电影成功的绝对标志,但却具有代表性。本文以2002—2016年中国内地票房冠军电影研究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此,分析在消费语境中从《英雄》到《长城》所折射出的中国民族史诗片叙事嬗变。

  • 标签: 《英雄》 《长城》 中国民族史诗片 中国票房冠军电影 超级故事
  • 简介:作为重要的主流文化资源,"十七年"革命英雄电影或许单调、重复,却也因此而显得稳定--不管是外在于电影的干预,还是类型本身的发展要求,都未能使其叙事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异,最终被其吸纳并演绎为自身的成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富于变通的整合能力.直到今天,它依然对"主旋律"电影发挥着作为范式文本的巨大作用.也就是说,这一叙事模式不仅是规范下的产物,它在生发过程中又同时产生了规范,为当下的电影再创作昭示了种种可能性和相应的尺度.

  • 标签: “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 叙事模式 人物塑造 完形型英雄模式 成长型英雄模式 展示型英雄模式
  • 简介:英雄与历史:以民间叙事为根基——明代章回小说论略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史上,明清两代出现的众多章回小说,无疑最值得夸耀。时至今日,所谓“四大小说”或“六大小说”,仍非章回体莫属。可以说,在二十世纪初西方小说大量涌入中国以前,章回小说拥有最广泛的读者,也取得...

  • 标签: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民间叙事 长篇小说 小说家
  • 简介:严歌苓新作《床畔》延续了她军旅题材小说中的英雄叙事,以象征主义手法复写了《雌性的草地》中英雄理想幻灭的主题。严歌苓试图通过展示英雄在时代变迁中被树立、被崇拜、被误读、被遗忘的过程,呼唤英雄的回归,却又深感时移世易,无力挽回,因而小说又带有一定的存在主义意味。《床畔》是对严歌苓英雄叙事的一次回望与总结,在呼唤英雄主义的同时,回避了对英雄内涵的构建与反思,体现出作家对英雄价值观念与当代语境的疏离。

  • 标签: 严歌苓 《床畔》 英雄叙事 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