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发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最常见的是肺血栓栓塞症(PTE)。其中部分患者因血栓不溶、机化、肺血管重塑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肺血管阻力(PVR)增加,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增高,最终可引起右心室肥厚和右心衰竭,称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国外经右心漂浮导管确诊的症状性PTE后 CTEPH发病率为 0.45%~6.20%[1],我国数据显示确诊PTE 2年后 CTEPH累积发病率为 1.3%[2]。血栓慢性化病程中,部分患者同样以渐进性活动后呼吸困难和活动耐力下降为常见症状并伴有肺灌注缺损为特征,但静息状态下不存在肺动脉高压,称之为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chronic thromboembolic disease,CTED)。此类患者临床报道不多,尚未引起重视,但症状和病灶持续存在,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本文报道1例典型的CTED患者资料,结合诊治思路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栓形成患者7例,按照FAB诊断标准分型,予相关方案化疗,出现临床血栓栓塞性疾病症状时行影像学检查。结果1.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2.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57.1%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3.57.1%患者发生脾栓塞;4.71.4%的患者血小板低于正常水平且合并感染。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脾脏栓塞多见,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与血小板数量关系不大与合并感染有关。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血栓栓塞 感染 脾梗死
  • 简介:摘要抗凝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抗凝药物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决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不断出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起效快,消除快,抗凝效果具有可预测性,无需常规监测等优点,本文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血栓栓塞性疾病 达比加群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方法:对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14例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1例流产,1例发生严重肺栓塞后经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后行剖宫产,1例并发胎盘早剥,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1例患者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剖官产术,1例要求结束妊娠,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人工流产术;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15d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患肢周径与健侧差距缩小到(1.9±0.4)cm。新生儿均正常健康,新生儿出生10minApgar评分均〉8分。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治疗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首选低分子肝素(或肝素),非必要情况下不宜用溶栓治疗。应用下肢静脉滤器要把握适应证,必要时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防止发生严重性肺栓塞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之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30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分类形式,分别分出150例行骨科围术期基本护理,分出另外150例行综合骨科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比术前术后患者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血红蛋白指标异常的例数;统计患者术后肢体胀痛、肢体活动障碍、肢体麻木的例数。结果:两组术前的有关指标对比无差异,术后观察组出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血红蛋白指数异常的占比偏低,且术后患者肢体相应静脉血栓栓塞有关表证偏少,(P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预防 骨科术后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 简介:摘要利伐沙班因口服方便、起效迅速、与药物相互作用少、不受食物影响、无需监测以及固定剂量使用等优点已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成人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然而在儿童患者中使用仍存在争议。利伐沙班EINSTEIN-Jr临床试验及国内外临床案例数据证实了其用于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的安全有效性。因此,利伐沙班可考虑替代标准抗凝方案治疗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现就利伐沙班在儿童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利伐沙班 直接口服抗凝剂 血栓栓塞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期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thromboembolism,VTE)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将1995~2015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VTE的患者48例作为VTE组,并将其根据发病孕周分为3个亚组(〈12周组14例,12周~28周组17例,〉28周组17例);采用1:2配比病例对照分析的方法,选择同期产检、住院分娩且无产科合并症与并发症的正常孕妇96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两组产检及住院分娩的病历资料。结果(1)VTE组孕次多于对照组、体重增长幅度大于对照组,红细胞(erythrocyte,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压积(hematocrit,HC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TE亚组分析发现:随着孕周的增加,RBC、HB、HCT、PT、APTT等指标均有下降趋势,D-Dimer、FIB均有升高趋势,但不同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次,体重增长幅度,Hb、HCT、RBC低,稽留流产病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VTE形成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稽留流产病史是VT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稽留流产病史是妊娠期合并VT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妊娠期的Hb、HCT、RBC减低对于VTE的发生可能具有早期预测价值。

  • 标签: 妊娠 深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进行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过程中开展抗凝治疗全程药学管理的作用。方法 在2022年2月至2023年5月本院进行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患者中选择120例为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排序分组的方式划分对照组(60例,治疗过程中开展常规药学管理)和观察组(60例,开展抗凝治疗全程药学管理)。针对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以及合格率等对比。结果 统计两组用药依从性,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用药合格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进行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过程中开展抗凝治疗全程药学管理,可以提升患者依从性,增加患者用药合格率,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抗凝 全程药学管理 血栓栓塞性疾病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络通胶囊的制备及对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的药理作用。方法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对活络通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同时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进行药理毒理探讨。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活络通胶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活络通胶囊0.50g/kg、1.00g/kg给药14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延长小鼠凝血及出血时间的趋势(P<0.05或P<0.01);活络通胶囊对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比较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液中TT、PT、APTT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功能明显缩短;活络通胶囊0.20g/kg、0.40g/kg、0.80g/kg均能明显降低血瘀高凝大鼠模型Ⅱ因子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抑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活络通胶囊对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的药理作用明确,质量易于控制,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血栓栓塞性疾病 活络通胶囊 实验研究 质量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及诊断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住院诊断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29例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男女比例为2.2∶1(20/9);年龄范围为1个月~13岁,中位年龄16(6~41)个月。其中22例为静脉栓塞,以下肢静脉栓塞常见(13/29,44.8%),其次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6/29,20.7%);6例为动脉栓塞,左心耳血栓1例。纳入患儿原发疾病以重症肺炎最为常见(19/29,65.5%),其次为心肺复苏术后(3/29,10.3%)、川崎病(3/29,10.3%)。对导管相关、长期卧床、D-二聚体升高、机械通气、静脉应用激素等血管栓塞性疾病危险因素进行统计,29例患儿中同时具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9.2%(25/29),具有5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2.8%(24/29)。结论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以深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较为常见,原发疾病以重症肺炎多见,对存在中心静脉置管、D-二聚体显著升高、长期卧床、重症肺炎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儿,发生血管栓塞性疾病风险较高,临床中应监测凝血功能并观察局部症状,以期早期识别。

  • 标签: 儿童 血管栓塞性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及诊断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住院诊断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29例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男女比例为2.2∶1(20/9);年龄范围为1个月~13岁,中位年龄16(6~41)个月。其中22例为静脉栓塞,以下肢静脉栓塞常见(13/29,44.8%),其次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6/29,20.7%);6例为动脉栓塞,左心耳血栓1例。纳入患儿原发疾病以重症肺炎最为常见(19/29,65.5%),其次为心肺复苏术后(3/29,10.3%)、川崎病(3/29,10.3%)。对导管相关、长期卧床、D-二聚体升高、机械通气、静脉应用激素等血管栓塞性疾病危险因素进行统计,29例患儿中同时具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9.2%(25/29),具有5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2.8%(24/29)。结论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以深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较为常见,原发疾病以重症肺炎多见,对存在中心静脉置管、D-二聚体显著升高、长期卧床、重症肺炎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儿,发生血管栓塞性疾病风险较高,临床中应监测凝血功能并观察局部症状,以期早期识别。

  • 标签: 儿童 血管栓塞性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0例伴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对2组血流变检测指标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流变学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全血切变率和血液黏度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栓性疾病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全部为正相关,与血沉为负相关,与血浆黏度无相关性。结论:血流变检测为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提供重要参考,一定程度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血流变检测 血栓性疾病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妇产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行肿瘤术并发生术后血栓性疾病的患者35例作为临床研究的观察组,选取同期术后有血栓性疾病倾向的患者35例作为临床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华法林钠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标均明显下降,而观察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产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应以避凝抗凝为主,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华法林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有效药物加以使用。

  • 标签: 妇产科 肿瘤 术后血栓性疾病
  • 简介: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一些止血基因因子的变化与血栓形成明显相关,如蛋白C(PC)、蛋白S(PS)缺陷、莱顿五因子(FactorV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等[1];另一些因子变化的病因虽尚不清楚,但其血浆中蛋白浓度的变化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包括FⅧ、FⅪ、FV等,其中FⅧ水平增高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目前最令人关注,因为其发生率和相对危险远高于PC、PS和抗凝血酶(AT)的缺乏.

  • 标签: 血浆凝血因子Ⅷ 血栓性疾病 心肌梗死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妇产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妇产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指标明显较高,血小板数量明显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远远高于对照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肿瘤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患者实施抗凝化治疗,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了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指标,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血栓性疾病 妇产科肿瘤 抗凝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对产后出血实施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密切观察病情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产后出血 介入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