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空腹血糖受损指空腹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7.0mmol/L),糖耐量异常是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的血糖值在7.8~11.0mmol/L。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与正常状态间的一个过渡期,也就是说超出正常又不足以确诊为糖尿病的阶段,两者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异常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空腹血糖浓度 糖尿病 发病机制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葡萄糖耐量减低(IGT)与空腹血糖升高(IFG)是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位于正常糖耐量(NGT)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阶段,属糖尿病前期范畴,并且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了解此阶段的相关临床特征对于防治糖尿病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临床分析 人群临床 受损人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葡萄糖耐量受损(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代谢状态,是正常糖代谢发展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属于糖尿病前期。据报道1981年我国约有400万的IGT患者,到1996年上升至4000万人,2003年全球大约有3亿多人是IGT,较糖尿病患者多一倍。由于IGT的病情发展具有可逆性,因此,力求早诊断、早治疗,寻求综合手段,其目的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预防或延缓IGT发展为2型糖尿病。近年来,对糖耐量受损的防治有许多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 标签: 葡萄糖耐量受损 防治 IGT患者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风险与血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并为MCI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1 074例认知功能正常且无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的老年门诊患者进行了调查。随访5年,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有121例受试者被诊断出患有MCI。此外,监测受试者每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入组的1 074例受试者根据认知功能的不同分为MCI组和非MCI组,与非MCI组相比,MCI组中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的平均值更高(均P<0.05)。在高血糖组中,FBG的临界值为6.2 mmol/L(敏感性=84.1%,特异性=90.9%,曲线下面积=0.875,P<0.001);在低血糖组中,FBG的临界值为4.5 mmol/L(灵敏性=77.4%,特异性=87.3%,曲线下面积=0.823,P<0.001)。HbA1c的临界值为5.5%(敏感性=76.0%,特异性=87.0%,曲线下面积=0.815,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CI的风险增加与空腹血糖平均值<4.5 mmol/L和≥6.2 mmol/L(RR:1.69,95%CI:1.11~2.59;RR:1.81,95%CI:1.15~2.86)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5.5%(RR:2.13,95%CI:1.51~2.99)相关。结论空腹糖耐量受损及空腹血糖偏低是老年人MCI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空腹糖耐量受损 血糖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黑龙江省成年人中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患病情况,掌握糖尿病前期人群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黑龙江省10个监测点调查了5998名成年常住居民,抽取到5941份有效空腹静脉血和服糖后2小时静脉血,进行血糖检测。对样本复杂加权后,计算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患病率。结果黑龙江省成年人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为7.17%,经X2检验,在不同性别、城乡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间无统计学差异;糖耐量减低患病率为10.03%,经X2检验,在不同年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性别、城乡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黑龙江省成年人口中糖尿病前期人群患病率较高,未来糖尿病疾病负担不容忽视,应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开展综合干预措施。

  • 标签: 黑龙江 空腹血糖受损 糖耐量减低 流行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2型糖尿病前期即葡萄糖耐量受损者的焦虑、抑郁及述情障碍等精神状况,进而为葡萄糖耐量受损人群的心理评估提供可靠临床数据,同时对2型糖尿病早期筛查诊断提供有效测评工具。方法筛选葡萄糖耐量受损者(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GT)62例,采用标准SDS、SAS、TAS-20及TCSQ量表进行测评并与国内健康人群(常模)作对照。结果62例葡萄糖耐量受损者SDS、SAS、NC、TAS-20、TCSQ量表平均得分依次为(45.10±7.54)分、(44.45±4.36)分、(57.13±7.37)分、(31.74±4.52)分,分别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62例葡萄糖耐量受损者焦虑、抑郁及述情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0.97%、72.58%和79.01%。结论葡萄糖耐量受损人群普遍存在焦虑、抑郁、述情障碍及消极应对方式,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相互影响,需要早期评估和干预;采用SAS、SDS、TAS-20及TCSQ量表实施心理测评能获得可靠结果。

  • 标签: 2型糖尿病 葡萄糖耐量受损 焦虑 抑郁 述情障碍 应对方式
  • 简介:GIGT组中只有42 %的孕妇进行了饮食控制,GDM 组中有83 %的孕妇进行了饮食控制,本研究对70 例GIGT 孕妇40例GDM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比较

  • 标签: 受损妊娠 妊娠结局 糖耐量受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孕妇糖耐量受损对妊娠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45例妊娠妇女口服50g葡萄糖,按糖耐量筛查标准筛查出了1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和35例糖耐量受损者,并与290例正常者的妊娠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耐量受损组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糖耐量受损组孕妇年龄较大,孕前体重较重。结论糖耐量受损孕妇妊娠期并发症、手术产率、围生儿病率均高于正常孕妇。

  • 标签: 糖耐量试验 妊娠预后 围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糖调节受损临床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收治的血糖调节受损患者99例,按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型(治疗型)50例和对照型49例。观察两组的效果对比。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糖尿病的发生率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根据糖尿病临床发病特点,采取干预治疗加上饮食运动调整,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可以显著改善血糖调节受损患者的预后,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

  • 标签: 血糖调节受损 临床干预 效果
  • 简介:采取随即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菏泽城区居民;对2002年发现IGT人群436例实施3年的护理干预,分组分别给予饮食、运动及饮食加运动干预。结果运动、饮食加运动干预组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5.8%、5.9%,与对照组(1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饮食组糖尿病发生率为11.3%,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型率。

  • 标签: 糖耐量受损 护理干预 生活方式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二甲双胍在糖耐量受损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纳入研究对象80例,均为我院2014年1月份到2015年1月份收治的糖耐量受损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增加二甲双胍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实验组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应用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受损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值得推荐。

  • 标签: 二甲双胍 糖耐量 受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刺干预糖耐量受损兼见痰湿体质人群的临床改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8年9月-2022年4月接收84例糖耐量受损兼见痰湿体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利用Excel函数法分组,对照组给予生活干预,实验组实施生活干预+针刺干预。结果:实验组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水平及痰湿体质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干预糖耐量受损兼见痰湿体质人群的临床改善效果显著。因此,针对糖耐量受损兼见痰湿体质人群可将针刺干预广泛推广其中,不断促进患者身体改善。

  • 标签: 针刺干预 糖耐量受损 痰湿体质 血糖水平 胰岛素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糖耐量异常人群采用相关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其血糖波动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辖区糖耐量异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空腹血糖受损、单纯糖耐量低减、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2型糖尿病以及选取体检正常的人群对为对比组,每组患者20例,通过对以上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以后,分析各组患者餐后的指标。结果单纯糖耐量低减、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血糖峰值、血糖波动幅度相比于正常人群和单纯空腹血糖受损患者来说明显升高,单纯糖耐量低减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延长,且2型糖尿病患者的达峰时间明显延迟。结论针对糖耐量异常人群采用相关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其血糖波动特征进行研究后,能够为医生提供有效的治疗依据。

  • 标签: 糖耐量 异常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糖调节受损 空腹血糖受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建立单纯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空腹血糖的目的。方法对验血结果诊断为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教育,饮食结构、运动及科学的生活方式指导。结果分别对健康教育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空腹血糖,取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空腹血糖受损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糖尿病前期”是指通过流行病学研究识别出来的血糖水平偏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该人群无论发生糖尿病还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均较血糖正常人显著增加。糖尿病前期人群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葡萄糖耐量受损(IGT)人群。近几十年来,虽然已开展了大量糖尿病相关预防研究,且多数糖尿病预防研究均证实不同干预措施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但这一结论仅在IGT人群中得到了广泛验证,尚未在单纯IFG人群中获得充足的证据。而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降低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目前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在单纯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中就更不足为知了。因此,目前尚没有充足的临床证据证实对单纯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进行干预,能够带来代谢指标的改善,以及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方面的长期获益。

  • 标签: 空腹血糖受损 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