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 )作为一种新型眼底血管检查技术,无需造影剂,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视网膜各层血管形态。具有无创、快捷、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等特点。本文综述了OCTA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中心性浆液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的诊断及治疗现状。(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51-357)

  • 标签: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静脉阻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 简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growthfactor2,FGF2)是一类功能多样的多肽,可由视网膜的多种细胞分泌产生。随着对视网膜血管疾病的研究深入,FGF2在其中的作用也得到广泛重视。FGF2可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等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过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促炎作用以及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而参与视网膜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此外,FGF2的表达上调很可能是部分患者使用抗VEGF治疗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因素。本文就FGF2的分子特征、分子作用机制及FGF2与视网膜血管疾病的相关进行总结,旨在为FGF2作为视网膜血管疾病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FGF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到2013年2月间在我院住院的18例18眼晚期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使用全视网膜冷凝加睫状体冷冻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2-15月,15眼眼压控制正常,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消退,成功率达83%。2眼术后眼压在31-34mmHg,给予贝特舒眼药水后眼压控制正常。1眼术后眼压大于35mmHg,一月后给予第2次冷冻治疗,术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全视网膜冷凝联合睫状体冷冻治疗晚期新生血管青光眼不仅是一种简单、经济、而且是一种控制晚期新生血管青光眼的眼压,解除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全视网膜冷凝 睫状体冷冻 眼压 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视力、眼压、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颈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资料(DSA)。结论新生血管青光眼是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少见、严重的并发症。其眼底表现及青光眼体征具有特征。眼底病变以单眼为主,视网膜静脉扩张但是不扭曲,出血主要在赤道部。大部分患眼眼压高,视盘有凹陷萎缩,虹膜及前房角有新生血管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眼/血液供应 低灌注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9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1周予全视网膜光凝术.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者视力、眼压、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检查,眼底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及无灌注区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患者视力提高8眼,1眼无明显提高.术后眼压:5例患者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4例眼压控制欠佳,需要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其中2例使用一种局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另外2例眼压不能控制.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眼底3个月和12个月后行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消退,无水肿,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是一种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的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视网膜光凝术 小梁切除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学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疾病的发生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疾病是一类以视网膜血管病变为核心病理改变的不可逆致盲眼病,是多种环境因素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表观遗传机制介导环境因素,参与视网膜血管病变相关基因的调控,影响疾病最终的发生发展。因此,眼科医生应重视表观遗传在视网膜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追踪表观遗传学方法在视网膜血管疾病治疗中取得的进展,关注表观遗传学的应用前景。寻找这些疾病的表观调控因子,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些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同时还能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表观基因组学 后成说,遗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遗传学 湿性黄斑变性/遗传学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43例(43眼)药物控制眼压不佳的早期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Lucentis),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及时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眼压变化。结果患者术前眼压(53.4±3.3)mmHg;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分别为(32.1±4.6)、(24.8±2.3)、(16.2±3.4)mmHg。不同时间点的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早期新生血管青光眼损伤小,安全有效。

  • 标签: 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抗VEGF药物 雷珠单抗(Lucentis)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次全视网膜冷凝与抗代谢药物对新生血管青光眼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07年1月~2012年2月我院所收治的NVG病例60例60眼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氛围SRC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SRC组采用单纯SRC、SRC加小梁切除术、SRC加用睫状体冷凝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睫状体冷凝术、单纯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加睫状体冷凝术治疗。两组均在采用抗代谢药物进行治疗。结果SRC组治疗成功率为76.7%,对照组为40.0%,两组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球结膜水肿甚至眼睑水肿。SR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53.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类型主要有角膜上皮剥脱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和低眼压眼球轻度萎缩等。结论SRC术联合抗代谢药物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和成功率,可以作为对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有效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次全视网膜冷凝 抗代谢药物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青光眼(NVG)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PDR者行玻璃体切除手术208例(208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情况分为NVG组和非NVG组,其中NVG组21例(21只眼),非NVG组187例(187只眼)。术后随访(10.3±1.6)个月,分析术后发生NVG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末期,出现NVG者21只眼(10.1%)。与玻切术后NVG呈正相关的因素有:术前患者血红蛋白(OR=1.473,95%CI:1.191~1.822,P=0.00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1.064,95%CI:1.005~1.857,P=0.038),术后玻璃体积血(OR=37.832,95%CI:1.558~98.549,P=0.026)、视网膜脱离(OR=3.322,95%CI:0.338~32.651,P=0.001)。结论术前高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术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因素,相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及小梁切除术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仁和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新生血管青光眼25例(27眼)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术后视力和眼压。结果眼压:术后1周为(13.33±6.93)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个月为(12.96±7.26)mmHg和术后3个月为(13.00±7.98)mmHg,均低于术前(51.03±9.76)mmHg,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logMAR视力:术后1周为2.18±1.92、术后1个月为2.47±2.03及术后3个月为2.79±1.97,均高于术前1.76±1.69,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视力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10、0.000)。术后3个月视力>0.1者12眼(44.44%)多于术前的2眼(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43,P=0.002)。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及小梁切除术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既能显著改善眼压,又能提高视力。

  • 标签: 康柏西普,注射,玻璃体内 小梁切除术 光凝,视网膜,广泛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13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2组术中均应用0.4g.L-1丝裂霉素。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及虹膜新生血管的变化。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结构变化。结果A组4周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前房角为关闭状态,虹膜新生血管部分消失(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周,眼压为8-13mmHg,术后1月,眼压为9-30mmHg。B组术后1周,眼压为11-17mmHg,术后1月,眼压为12-35mmHg,术后6月随访,2组患者在眼压控制、视力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A组84.67%,高于B组65.33%,A组未见虹膜新生血管复发,B组6眼虹膜新生血管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青光眼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全视网膜光凝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近视眼孔源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周边视网膜血管FFA的图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8例(78只眼)单眼近视眼单侧孔源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的临床资料。根据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3组:A组,24例(24只眼)其眼轴长度为24.0~26.0 mm;B组,23例(23只眼)其眼轴长度26.1~28.0 mm;C组,31例(31只眼)其眼轴长度≥28.1 mm。所有患者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周边视网膜血管情况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A、B、C 3组均见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3组发生率依次20.83%、26.09%、1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0,P=0.831)。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发生率为21.79%,渗漏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45岁者发生率高于>45岁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14)。不同性别组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9,P=0.410)。结论近视者孔源视网膜脱离的对侧眼部分出现周边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且年龄越小出现的可能越大,而与眼轴长度、性别无关。

  • 标签: 近视 视网膜脱离,孔源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眼底 渗漏,血管,视网膜,周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Ⅰ期~Ⅱ期新生血管青光眼的治疗效果及新生血管消退影响。方法:选择接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Ⅰ期~Ⅱ期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65例行临床治疗研究,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5月~2021年8月,经随机分组后,对比组(32例)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试验组(33例)行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及房角、虹膜新生血管分级占比差异。结果:试验组治疗4周后眼压、logMAR BCVA均低于对比组,且治疗后房角新生血管0级占比及虹膜新生血管0级、1级占比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Ⅰ期~Ⅱ期新生血管青光眼基础上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可积极抑制患者眼部新生血管生成,提升眼压、视力临床矫正效果。

  • 标签: 康柏西普 PD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简介:摘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视网膜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但传统FFA对外周视网膜的观察范围有限。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是一种新兴的检查方法,扩大了视网膜观察范围,可以清晰地显示外周视网膜的病变。为了精确量化视网膜无灌注区,缺血指数(ISI)这一概念被提出。ISI即通过手动描绘UWFA图像中视网膜无灌注区域计算得出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与视网膜总面积的比率,是评估视网膜缺血情况的可靠指标。ISI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视网膜血管疾病的分类、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ISI在视网膜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荧光血管造影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静脉阻塞 缺血指数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康柏西普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在我院进行了一项从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期间的临床研究,共纳入5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患者按照治疗方案被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另一组在PRP基础上加用康柏西普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房角和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率在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明显高于对照组(χ² = 16.3, P = 0.001)。同时,观察组的眼压水平也低于对照组(t = 5.2, P = 0.002),最佳矫正视力有显著改善(t = 4.1, P = 0.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低于对照组的24.49%(χ² = 10.2, P = 0.004)。结论:康柏西普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青光眼中展示出显著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该方法不仅能有效改善眼部病变,降低眼压,还有助于视力的恢复。

  • 标签: 康柏西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Ⅰ、Ⅱ期新生血管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2013年10月至2019年3月于廊坊市香河县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R合并Ⅰ、Ⅱ期NVG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7例27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3.5±7.13)岁。Ⅰ、Ⅱ期NVG分别为11、39只眼。所有患者均行BCVA、眼压、眼底血管造影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康柏西普+激光治疗(联合治疗)组、激光治疗组,均为25例25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0.058 )、性别构成比(χ2=0.081)、logMAR BCVA (t=0.294 )、眼压(t=-0.070)、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不同级别眼数(χ2=1.683、0.8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观察两组间PRP治疗完成后1周,1、3、6、9个月BCVA、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及房角新生血管变化。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联合治疗组和激光治疗组之间,两组内不同时间点以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采用单因素重复方差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激光治疗组患眼治疗后不同时间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数量、眼压、logMAR 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4.211、65.153、69.249、26.848,P<0.001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眼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以及眼压、logMAR BCVA改善均优于激光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543、25.051、12.265、9.994 ,P=0.001、0.001、0.001、0.003 )。治疗后不同时间,与激光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眼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数量更少,眼压明显下降,BCVA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VC联合PRP治疗DR合并Ⅰ、Ⅱ期NVG疗效优于单纯PRP治疗。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治疗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激光凝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