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春风[清]袁枚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 标签: 袁枚
  • 简介:各位老师好,我是真正的读着各位老师的书长大的。我是一九八四年生的,但是我们今天来了一位一九九九年生的诗人,她的到来,让我觉得我也老了。我昨天看了她的,写得很好。

  • 标签: 诗人 左手 右手 老师
  • 简介:本期继续关注诗歌。相比上一期的“第三代诗歌”,“当代”似乎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广义的“当代”指向“当代文学”时问范畴里的所有诗歌;可是,“当代”事实上也是一个价值指向鲜明的概念,它包含着对之当代性的持续期待和质询。在“当代艺术”领域,“当代”绝非“当下”,

  • 标签: 第三代诗歌 当代文学 关键词 价值指向 当代艺术 当代性
  • 简介:"插"是说唱文本中插入的韵文,分为既定插和拟定插。既定插即保留在说唱文本之中,并随之一起流传的韵文。拟定插即拟为原说唱文本中的插,后单独流传的韵文。作为"插"的敦煌,主要包含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七言居多,五言为次。其中,有的是说唱艺人根据需要自创的诗歌,有的是引用的诗歌。它们的内容形式、抄录标准、排列方式、传播途径等皆和传统诗作略有不同。诗歌借助说唱伎艺,在民间流传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在演说过程中,说唱艺人可根据需要修改插入的诗歌,增删内容,调整形式。在听说过程中,抄录者按照听说顺序选择、排列和抄录插入的诗歌,造成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写卷。韵文部分脱离说唱文本单独流传后,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逐渐隐而不显。学界可据拟定插,拟测、还原相关说唱文本。

  • 标签: 插词 敦煌诗 说唱文本 既定插词 拟定插词
  • 简介:摘要我国典诗词中颜色的使用丰富多彩,颜色在文学作品中不仅表达颜色本意,还具有除颜色本义外话语所包含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本文以薛涛为主要的语料,从语言词汇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探求薛涛诗中颜色的使用状况及诗中颜色在颜色义以外话语所包含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为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 标签: 薛涛诗歌颜色词
  • 简介:对于元代文学,历来标举元曲(实指戏曲),但诗歌在元代并没有停滞不前。元灭金至明建国的百余年间,尤其是仁宗恢复科举、重用文人以来,诗风日盛。仁宗至文宗朝,四方俊彦,萃于京师,笙镛相宣,风雅迭唱,而其中以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成就最著。"元称大家,必曰虞、杨、范、揭。"(都穆《南濠诗话》)四人中,又数虞集为巨擘。"盖继元遗山而为文坛祭酒者,诚非

  • 标签: 虞集 元诗 元遗山 元代文学 诗歌 诗话
  • 简介:在华夏万千瑰宝之中,无论是执子之手的《诗经》,花枝乱颤的唐诗,相忘于江湖的宋词……抑或是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精忠报国的武圣岳飞,忧国忧民的名臣范仲淹,都不及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他就是一一苏子的苏轼先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是柔情的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在皎月当空的中秋节,他于月下痛饮,思念之情早已溢满心头。"子由!子由!

  • 标签: 《诗经》 苏子 精忠报国 忧国忧民 思念之情 中秋节
  • 简介:谈论体,许多论者,或抓住长短句的特殊句式,认为体生成于前代乐府或唐代近体诗;或抓住其赖以生存的音乐条件和“倚乐而歌”的音乐特性,认为其生成于隋唐燕乐.这种偏向于乐浅层的流弊,造成始终是一个模糊概念.将其称为“长短句”、“诗余”、“乐府”、“曲子”等便是没有全面系统地深入到的文化和文学本源深层的表现.作为

  • 标签: 诗乐离合 诗乐结合 词体 乐府诗 新音乐 音乐性
  • 简介:在诗词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兼之以时人对诗词密切关联的普遍认同,以理论完成了由现象到理论自觉上的瘸进过程,并一时成为词坛风尚。在这一过程中,苏轼以自觉的理论意识将的创作提升和纳入士大夫主流文化之内,用“以”的理念,自成一家,自创一体。

  • 标签: 诗词融合 以诗为词 东坡词
  • 简介: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它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文人都曾为七夕竞相“折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妙,我们不妨驻足回首,温习下七夕的来龙去脉和它浪漫的文化内涵。

  • 标签: 七夕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字文化圈 传统节日 文化内涵
  • 简介:<正>一据说,读不到好诗是我们这个时代读者的命运。那么,写不好诗也一定会是我们这个时代诗人的命运。说忧愤出诗人,说诗人一定是时代的敌人,那么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时代,一个必须用美好来包裹一切的时代,一个失去

  • 标签: 抒情主人公 诗歌形式 刘学军 在路上 海子诗歌 汉语诗歌
  • 简介: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目睹纲纪的崩坏、权贵的骄奢、官府的凶暴、百姓的困苦。他身历“安史之乱”的历史惨剧及随后的吐蕃、回纥之祸,而自己亦衣食难继,饱尝颠沛流离、亲人离散之苦。杜甫的诗歌,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矛盾,抒写了诗人的悒郁与悲愤。《秦州杂》二十首反映了外族的入侵、时局的动乱、百姓的苦难和个人的困窘。“三吏”、“三别”生动地描写了差吏的蛮横、百姓的不幸和社会的纷乱。《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自长安返奉先探家沿途所历、所见、所感,由己及人,由家及国,表达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患与悲愤,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不平。《北征》思考人生,反映社会,忧伤国事,叶梦得把它比作司马迁的《史记》。《秋兴八首》身世之感、故园之思贯穿始终,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深刻的悲慨。

  • 标签: 杜甫 诗人 诗史 杜诗 陈维崧 词史
  • 简介:宋初基本上因承晚唐五代学观,只起到娱宾遣兴,聊佐清欢的作用。到了元祐词人则大量的以,汤衡曾指出这一点,他说:'元祐诸公,嬉弄乐府,寓以诗人句法。'并说这种风气'实自东坡发之'。①陈师道曾指出'苏子瞻如诗'②,但他又说苏'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③似乎秦、黄二人与以牵连甚少。实际上包括苏轼在内的'元祐诸公'无不以,以

  • 标签: 元祐词人 词人诗 诗词
  • 简介:用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贵资源,周密用韵前人未做过系统研究。通过穷尽考察302首周密古体,并以鲁国尧的宋代通语18部系为参照,得出周密古体、词韵系共16部。周密古体用韵大致符合宋代通语,同时也体现了宋末浙江吴语方音的特点。

  • 标签: 周密 诗、词用韵 韵系 宋代通语 吴语方音
  • 简介:<正>谈谈十四行十四行(Sonnet又译作商籁)首创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提到十四行,人们就要推崇意大利的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Petrarca1304—1374)。他的《歌集》包括三百多首,大多是十四行和抒情

  • 标签: 十四行诗体 十四行抒情诗 诗歌 格律诗 意大利 白朗宁夫人
  • 简介:苏轼以,扩大了的容量,增强了的表现力,提高了的地位,为的发展开启了不少法门。而唐诗是苏轼以的重要参照,其中,诗圣杜甫的就是苏轼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苏轼通过集句、隐括创变和借鉴词语等方式引杜,取得了突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在史上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苏词 杜诗 苏轼 艺术成就[
  • 简介:傅干《注坡》是苏轼的第一个注本,注文中援引杜颇多。苏轼尊崇李杜,非李杜并重,而是更推崇杜甫,追求创作新变。苏轼对杜甫的尊崇,对宋诗、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化用杜时,苏轼尊重的艺术特征,重视的音乐性和抒情性,其化用不是引用成句,而是“自有境界”,将杜“融化如自己者”。其“以”并非的诗化、诗词合流、诗词一体、诗词融合。

  • 标签: 注坡词 杜诗
  • 简介:高启创作的三十余首作,从内容、题材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都与其诗歌有着紧密联系。高启所呈现出来的诸多特质也是高启的重要特征,两者之间巧妙呼应,形成显著的互文现象。高启可视为高启内容上的'注脚',是典型的'以'的体现。从诗词互文的角度来解读高启的三十余首作,以高启诗作为高启的解读'背景',探讨其之间的互文联系,可以在此基础上对高启的诗词创作有更深程度的理解。

  • 标签: 高启 词与诗 以诗入词 互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