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符号分析开辟了网络冲突性公共话语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首先从哲学根基、分析路径、理论支点三个层面廓清了这一研究主题的逻辑前设和基本理论架构,认为符号冲突研究路径的形成受到建构主义范式转向、哲学的语言学分析转向、微观权力观转向的深刻影响,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资源。接着本文结合具体实例,阐释了网络冲突性符号如何通过接合实践进行权力的表征运作:以符号能指一所指的任意关系为逻辑前提,经由聚合(联想)关系建构新的意义体系,运用符号的多层意指实践进行意识形态再生产。文章进一步指出,“抵抗”与“对话”是符号冲突两种重要的话语功能:网民通过建构“替代性话语空间”,形成有别于主导性意识形态的符号体系,体现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但同时,也借此传达对话与协商的意图,背后是促进社会改良的积极愿景,体现以语言交往的主体间性为特征的互联网的对话精神——后者往往为当前许多研究所忽视。

  • 标签: 网络符号冲突 接合理论 意指实践 抵抗 对话
  • 简介:关联理论解释了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如何通过语境假设而起作用,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将其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比较科学地解释了理解话语的过程。

  • 标签: 关联理论 话语 理解
  • 简介:本文着重论述了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应如何在广泛的联系与比较中深入理解邓小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中吸取营养,在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的同时,寻找和建立有效的实践语言的相关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 信念 实践
  • 简介:6月6—7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光明日报社和武汉大学共同主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及湖北省内高校等全国社科理论界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山,围绕“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 标签: 中国话语 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共中央编译局
  • 简介:我国的司法改革在精英话语的主导下,忽视了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最基本诉求。人民法院一审民事案件数量呈现递减趋势及与之相对应的信访数量大幅攀升从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由于没有考虑到中国国民的现实承受力和司法的基本条件,导致审判方式改革后的司法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为民所用。司法改革的理论实践必须加强实证研究,充分考虑国情,在中央的整体规划下合法进行,并且应该在判断改革目标、评价改革成果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人民的意志。

  • 标签: 精英话语 民众诉求 司法改革
  • 简介:<正>话语理解是当前语言学,特别是话语分析学科中引入注目的研究课题。发端于六十年代中期的话语分析是一门关于语言使用的理论。其理论来源有三,即社会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和篇章语言学。话语分析不同于以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学,句法学和语义学,不仅仅是关于结构和意义的纯形式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它以日常言语为对象,结合语言使用的具体目的和环境来分析和解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依此建立语用学的一般原则。近几年来,随着相关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融,话语分析已逐渐形成一个牵涉

  • 标签: 语义学 话语理解 话语分析 推理系统 必要条件 语言使用
  • 简介:话语省略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言语交际的必然产物。其主功能是删除冗余以突出新信息,并且避免交际中的禁忌。在交际中人们倾向于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佳的交际关联,从而合理阐释了英汉语中的话语省略现象,推动了话语省略研究的多元发展。

  • 标签: 话语省略 关联理论 英汉语
  • 简介: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视域下,从政治话语批评隐喻的视角,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演讲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中美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类型、分布比例、及产生言语表达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政治话语必定蕴含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境。在政治话语中,语言交际、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对话语中隐喻的出现会产生决定性作用,同时概念隐喻的应用又隐含着政治意识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治目的的实现。

  • 标签: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隐喻 中美政治话语
  • 简介:正是哲学“语言学转向”催生了多学科的“话语转向”,而这些理论的探究进一步为教’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分析哲学的话语观、后现代主义符号权力的社会学以及话语分析学派的理论实践为教学话语研究提供了理论源头,促使教学研究关注课堂、探究教学场域的话语实践

  • 标签: 教学研究 话语 理论
  • 简介:在利科看来,语言只有在具体的使用中才现实存在,人的存在经验也只能在话语中才能得到言说。因此,话语对于语言系统而言,具有存在论层面的优先性。句子作为话语的基本单元,并非只具工具论意义上的传达意义的功能。作为一个深受海德格尔存在论影响的解释学家,利科更在意挖掘话语之创生、革新意义的维度,更在意于揭示话语之重新描述现实、开启人之生存可能性的本质。利科从认识论、存在论角度,对隐喻话语与虚构文学文本之意义创新机制的解释,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 标签: 话语 隐喻 虚构文学文本 意义创新 存在论
  • 简介:通过对知识、话语和权力三者相互关系的持续考察,米歇尔·福柯提出了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知识、真理的获取成为权力的象征,权力亦通过话语的陈述得以呈现,由是,渐趋式微的文化力量完全能够通过掌控知识权力话语来实现自身的文化控制地位。借助文化知识的主导性介入,强势文化在社会活动甚或社会文化史进程中逐步掌握话语权力,进而完成对式微/弱势文化的思想操控。作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不同社会文化之间进行的重要社会活动,人物品藻势必会受到种种权力因素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人物品题所蕴含的话语操控策略的选择中。人物品藻已不再是单纯的士人思想道德品评活动,而成为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进行的话语操控行为。它确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知识、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 标签: 权力话语 知识 人物品藻 话语控制策略 话语系统
  • 简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WisconsinUniversicy)教授JalnesPaulGee于1999年出版的《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AnIntroductiontoDiscourseAnalysis:TheoryandMethod)初学者打开了话语分析的大门。作者旨在为读者介绍一种思维模式(thinkingdevice),因而本书不仅论述话语分析的理论,更注重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本文中,作者首先对全书七个章节做了要点回顾和归纳。之后谈及本书特色,并从内容和文体两个方面分析本书的优点和不足。综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本书作为话语分析的入门书籍值得推荐。

  • 标签: 话语分析 理论与方法 研究工具
  • 简介:文章讨论了话语标记语和关联理论以及关联理论话语标记语的解释力,提出话语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与关联的互动,并指出关联理论可以为现存的话语理解的理论提供有益的补充,从而证明关联理论话语标记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 标签: 关联理论 话语标记语 解释力
  • 简介:一、新课程改革理论论争的话语透视课程改革的理论论争是指围绕课程改革的理论是否正确和适恰所进行的学术争鸣。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论争先后涌现出的论题主要有五个。

  • 标签: 新课程改革 理论论争 话语分析 学术争鸣
  • 简介:话语”与“话语分析”的概念界定是区分当今世界话语研究学派的最主要依据。德语语言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话语分析流派主要接受和发展了福柯话语思想,也借鉴融合了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观点。它透过有别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考察语言现象,强调语言在社会现实和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本文旨在回顾德语话语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对其学科定位和方法论整合的努力予以评析,从而为我国语言学界的话语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 标签: 话语 话语分析 福柯 哈贝马斯 德语语言学
  • 简介:李军教授的《话语修辞理论实践》是一部颇具新意的修辞学论著,构拟了新的话语修辞理论体系,探索了修辞手段的新系统和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展示了话语修辞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修辞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标签: 李军 《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 话语修辞理论 调控策略
  • 简介: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型,在行文风格上看即从感性化写作到学术型写作的转型,革命文学论者进行了偏执的“理论”建构。从文本与创作主体性的角度进行衡量,“五四”作者由于文化自信心而有意突出自我主体性,而30年代的作者则由于文化信心的缺乏转而在对理论的依赖中隐匿自我。革命话语的学术化转型虽然在思想理念的传播上更为严密、逻辑性更强,但其对感性思维的抑制、受众面的狭窄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反修辞倾向都造成了传播困境。

  • 标签: 理论偏执 传播困境 革命话语 悖论
  • 简介:动漫形象是动漫产业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主要载体。综合运用话语理论、社会网络、符号学等理论,构建了与动漫形象有关的多层次话语网络模型,分析了多样性符号在话语网络中碰撞进而创造动漫形象符号的动态过程;并依据话语网络特点,探讨了企业应如何获得话语权力。本研究揭示了动漫形象的文化消费符号本质,为我国动漫企业创建动漫品牌形象、完成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动漫形象 话语理论 话语网络 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