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108例细胞贫血从形态学进行分析。方法用形态学检查方法分析三种类型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结果把细胞贫血按形态学特点分为以红细胞巨变为主和以粒系细胞巨变为主或以红细胞和粒系细胞巨变同时存在的三种类型。但三者给与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后,都有明显疗效。结论分析此108例细胞贫血的骨髓象,从而了解三种类型的区别,以便区分细胞贫血与骨髓异常综合征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以防止误诊。

  • 标签: 巨幼细胞性贫血 形态学 骨髓象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小鼠造血系干祖细胞表面标志c-Kit在急性早细胞白血病(APL)起始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以人源移动抑制因子相关蛋白8基因启动子表达的人源早细胞白血病-维A酸受体d融合基因(hMRP8-hPML-RAR)转基因所致小鼠APL为研究模型,研究APL起始细胞的表面标志。结果:发现在APL小鼠模型体内存在-群以c-Kit+为标志的白血病起始细胞(LIC)。通过体外培养.发现LIC在失去肿瘤微环境支持后由c-Kit+细胞向c-Kit-细胞分化.同时逐渐丧失白血病致病力。c-Kit的磷酸化位点抑制剂伊马替尼和小发夹RNA(shRNA)虽均抑制c-Kit功能和(或)表达,但并不能明显影响白血病致病力。结论:肿瘤微环境在APL起始细胞致瘤力的维持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白血病致病力的维持上c-Kit可能并不是-主导功能因素。

  • 标签: C-KIT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肿瘤微环境
  • 简介:目的探讨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MIC)联合检测对急性早细胞白血病(M3)的临床意义。方法将MIC技术用于32例M3患者的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价。结果形态学检查26例M3a,中2例和6例M3b中3例曾误诊为其它白血病,经核型分析确诊。骨髓染色体分析正常3例(2/32),28例(28/32)有t(15:17),1例(1/32)具有变易移位,可评价的20例中19例(19/21)达到CR,具有复杂核型和变易移位各1例未能取得缓解。结论MIC联合检测对M3的诊断、分型、评价预后等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形态学 细胞遗传学 检测 染色体异常
  • 简介:维A酸时代前急性早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急性早细胞白血病(APL)临床上表现为骨髓或外周血中异常的早细胞聚集,血纤蛋白原减少,易发生严重的出、凝血并发症,以致患者早期死亡。瑞典学者Hillestad在1957年报道了3例患者.病程表现极其凶险并具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患者外周血中可见到大量早细胞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诱导分化 靶向治疗
  • 简介:急性早细胞白血病(APL)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10%-15%,形态学上属于FAB(法国、美国和英国)分型中的AML-M3亚型,98%的APL具有t(15;17)(q22;q21)染色体异位和早细胞白血病-维A酸受体α(PML-RARA)融合基因[1]。因APL具有较高的出血倾向和早期死亡率,一度被认为是最凶险的急性白血病。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A酸 三氧化二砷 优化治疗
  • 简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包括先天性和获得AA。临床上,绝大多数儿童AA属于后天获得、原因不明的原发性AA,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部分AA可最终演变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简介:目的:研究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对人急性早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HL-60细胞中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mRNA、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mRNA、干扰素调节因子9(IRF9)-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L-60细胞株设为HL-60组、HL-60+DNR组,同时取3例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为NC组。HL-60组为未加药处理组,HL-60+DNR组为小剂量DNR持续作用HL-60细胞10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IRF1-mRNA、IRF8-mRNA、IRF9-mRNA转录水平,每组实验重复3次。结果与NC组相比,IRF1-mRNA、IRF8-mR-NA转录水平在HL-60组显著下调(P〈0.05),而HL-60+DNR组显著上调(P〈0.05);与NC组相比,IRF9-mRNA转录水平在HL-60+DNR显著上调(P〈0.05),在HL-60组则表现为下调,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NR可上调HL-60细胞中的IRF1、IRF8、IRF9表达水平。APL经DNR治疗后,可能通过上调IRF1、IRF8、IRF9的表达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促进其成熟,促进病情的缓解。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HL-60 细胞 柔红霉素 IRF1 IRF8
  • 简介:慢性肾功能衰竭并贫血临床常见,提高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是治疗该病很重要的措施之一。我院临床应用小剂量重组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6例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并贫血的患者,疗效显著,患者自觉症状均得到改善,观察指标均有明显变化,没有发现明显副作用。

  • 标签: 红细胞生成素 EPO 治疗 老年 肾性贫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
  • 简介:慢性贫血几乎是肾衰的必然结果。随着肾功能的损害,血红蛋白缓慢地进行减少,当肾小球滤过率(GFR)降至30ml/min以下(约相当于血肌酐>300μmol/L)时,血红蛋白减少特别明显。这种贫血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可以导致许多衰弱症状,如疲乏、嗜睡、肌无力、畏寒、劳累时气促、运动能力下降。它也是肾病患者心血管病患病率高的主要因素之

  • 标签: 慢性肾衰贫血 发病机制 红细胞生成素 新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亚砷酸治疗复发的或顽固的急性早粒自血病(APL)的疗效。方法20例APL患者,其中难治16例,复发4例。0.1%As2O3注射液10ml加入50g,L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持续4~6h;最长不超过50d。结果可评价疗效的患者共18例,其中难治14例,复发4例。17例患者取得CR,CR率94.4%。结论亚砷酸对难治和复发APL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标签: 亚砷酸 复发的或顽固的 急性早幼粒自血病 疗效
  • 简介: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ocytosis,HLH)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syndrome,HS),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细胞因子引起的严重甚至致命的炎症状态。其本身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并发于各种基础疾病.表现为同一高炎症反应的表型.

  • 标签: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炎症反应 诊断
  • 简介:造血在儿童和成人时期发生在骨髓。但在胎儿时期,造血主要发生在肝;胎儿发育的晚期(从6—7个月起),造血干细胞移行至骨髓。[胎盘脐带血是供移植用的造血干细胞的丰富来源,数以百计的这种移植已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由于所提供的血量有限(60一lOOml),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儿童。]

  • 标签: 贫血症 血红蛋白 疾病诊断 寄生虫 小红细胞性贫血 慢性疾病
  • 简介:1临床资料例1女,28岁。因“乏力、怕冷、食欲欠佳11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3d”来诊。患者1年前顺产1胎儿,分娩后无乳汁分泌,产后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怕冷、

  • 标签: 淋巴细胞性 垂体炎
  • 简介:近10余年.在鉴别骨髓衰竭性疾病时,发现了一类由针对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自身抗体介导的2系或3系血细胞减少.暂称之为狭义的“免疫相关细胞减少症(IRH)”。该症以往多被误诊为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或归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但按AA或MDS治疗疗效欠佳,迁延不愈.正确认识并诊治此类血细胞减少,不仅有益于患者.而且有益于丰富造血调控学说、纯化并修正对AA和MDS本质的认识,有重要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如何鉴别并正确诊断此类疾病呢?

  • 标签: 血细胞减少 自身抗体 自身抗原 树突状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干扰素α(IFN-α)及CD4^+CD25^+调节T细胞(Treg细胞)在Graves病(GD)中的免疫致病机制。方法:收集G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及甲状腺组织,利用实时PCR、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细胞分选及纯化等技术对组织或体外实验中的细胞数目、mRNA水平或蛋白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GD患者中外周血血清IFN-α水平升高,分泌IFN-α的pDC亚群细胞数目增加;IFN-α还可以诱导甲状腺细胞表达IFN-α诱导基因(IFIGs)、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基因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基因的mRNA;GD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降低;DC使Treg细胞更易凋亡。结论:GD的发病与pDC比例增多、IFN-α水平升高以及Treg细胞比例下降等多种免疫调节因素相关。

  • 标签: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干扰素Α 调节性T细胞 GRAVES病
  • 简介:患者男,64岁。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入院。入院后给予常规血生化检查提示:血淀粉酶2061U/L,但患者无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查尿淀粉酶为252U/L,在正常范围(200~1000U/L)。行胰腺CT检查提示:未见异常。按AP治疗(禁食、水及滴注奥美拉唑抑制胃酸、静脉泵入奥曲肽等)。1周后,复查血淀粉酶为2516U/L。

  • 标签: 巨淀粉酶血症 慢性支气管炎 血淀粉酶 血生化检查 消化道症状 尿淀粉酶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其急性期与恢复期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以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73例IM患儿分别在急性期与恢复期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IM患儿急性期CD3、CD8明显升高,CD4、CD19、CD16+56及CD4/CD8明显降低,症状缓解后CD3、CD8百分比呈下降趋势,CD4、CD19及CD4/CD8有所上升,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与恢复期CD16+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上述指标分别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IM可能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虽然恢复期患儿CD3、CD8百分比呈下降趋势,CD4、CD19、CD16+56及CD4/CD8百分比有所上升,但短时间内不能达到健康儿童水平,需长期关注IM患儿的免疫功能状况并控制感染。

  • 标签: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