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科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6例,术后并发门静脉形成7例,行保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经过保守治疗,7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形成发生率高,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可以获得很好临床疗效。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PVT)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PVT形成对肝硬化并发症及临床表现的影响,探讨PVT的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住院治疗的肝硬化PVT患者199例设为PVT组,随机抽取同期肝硬化无PVT患者19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对肝硬化PVT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据资料不同用t检验、Z检验、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比较,肝硬化病因、门静脉宽度、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胆碱酯酶(CHE)、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酒精性肝硬化[OR = 3.125(95%可信区间1.414~6.906),P = 0.005]、门静脉增宽[OR = 5.814(95%可信区间2.746~12.307),P < 0.001]是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硬化PVT形成使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OR = 1.594(95%可信区间1.015~2.502),P = 0.043]和CHE降低[OR = 4.267(95%可信区间2.313~7.869),P < 0.001];PVT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胸水、食管静脉曲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住院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增宽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影响因素,肝硬化PVT患者更易出现白细胞减少和CHE降低。PVT的形成使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容易出现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胸水等临床表现,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我科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0例,术后并发门静脉形成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6例并发门静脉形成的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均康复出院。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形成发生率高,涉及因素很多,但及时确诊并进行抗凝治疗可以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门静脉(PVT)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对我院2007至2012年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LC)并发PVT形成住院患者共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至65岁,平均(48.2±9.0)岁。肝硬化病因,大多数是病毒性肝炎后(12例,75%),有脾切除史13例,住院主要原因腹痛3例,予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消化道出血1例;腹水16例,原发性腹膜炎14例。血栓形在后2年内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结论肝硬化门静脉患者的主要表是腹痛、消化道出血、腹水。血栓形在后1年内死亡率32.35%。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肝硬化门静脉形成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肝硬化患者,严重影响其预后和生活质量。门静脉形成可导致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进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腹水等。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肝硬化门静脉形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发生机制和相关因素仍然不完全明确。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肝硬化门静脉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文介绍了肝硬化门静脉形成的严重性。其次,讲述了一些肝硬化门静脉形成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最后,讲述了肝硬化门静脉形成的相关因素。

  • 标签: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 肝硬化 并发症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门静脉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原因。血栓通常位于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同时可能影响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PVT风险升高。抗凝是妊娠合并急性PVT的基础治疗,不仅可以抑制门静脉系统血栓进展,还可促进管腔再通,改善患者预后。指南推荐妊娠合并急性PVT需进行至少6个月的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在妊娠期抗凝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因此是妊娠期间抗凝的首选用药。而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则不推荐用于妊娠合并PVT的抗凝治疗。

  • 标签: 门静脉血栓形成 妊娠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门静脉形成(PVT)是肝硬化(LC)自然病程中一种众所周知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随着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而增加。由于肝硬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风险,临床上对于肝硬化合并PVT的治疗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中,我们回顾了当前关于肝硬化非肿瘤性PVT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临床治疗方面的知识,以期为临床制订规范合理的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血栓形成    TIP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门静脉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肝移植受者门静脉重建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10例弥漫性PVT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50.7±10.1)岁,范围在25~63岁;术后随访时间(66.3±25.8)个月,范围在8~96个月。彩色超声检查评估门静脉吻合口直径、门静脉内径和流速及有无腹水等,CT检查评估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依此评估门静脉流通畅情况、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效果和受者生存状况。结果无粗大门静脉侧支循环7例中,行门腔静脉半转位吻合术6例,门静脉左肾静脉吻合术1例。术后6个月内受者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状逐渐缓解,其中4例仍有少量腹水,但上消化道出血术后未复发。截至2021年12月,受者门静脉流通畅4例,死亡3例。其中,术后3个月出现下腔静脉形成和肾损伤,术后8个月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术后11个月死于原发病(肝癌)复发1例;术后44个月死于脑卒中1例。合并粗大门静脉侧支循环3例,根据侧支循环不同,行门静脉胃右静脉吻合术1例,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术1例,行门静脉胆道周围曲张静脉吻合术1例。术后2个月内,3例生理性门静脉重建受者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状均逐渐缓解。其中,行门静脉胃冠状静脉吻合受者术后1个月吻合口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后吻合口恢复通畅。术后36个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予以内镜下套扎和硬化治疗后症状缓解。另2例受者门静脉流通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存活的7例受者门静脉流速均在20 cm/s以上,肝功能正常。结论弥漫性PVT肝移植受者选择合适的门静脉重建方式,可以保证足够的移植肝门静脉流。术后受者门静脉高压可消退,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形成 重建 治疗结果
  • 简介: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组由门静脉系统压力持续增高引起的症候群。多种复杂肝脏疾病所诱发门静脉流受阻或门静脉流量增加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门静脉 高血压 血栓形成 肝移植
  • 简介:静脉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静脉性缺血性卒中综合征。据2005年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报道,成年人群CVT的年发病率为(3~4)/100万,儿童为7/100万。其中75%为女性,可能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导致CVT发生有关。目前,我国的CVT发病率以及男女比例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报道。

  • 标签: 脑静脉血栓形成 流行病学资料 年发病率 缺血性卒中 CVT 成年人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形成的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肝移植患者30例资料,统计术后门静脉发生率,总结预防、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30例患者肝移植手术后,门静脉形成率为6.7%(2/30),经由针对性处理后均治愈。结论肝移植术后易形成门静脉,可通过多普勒超声监测,并选用有效手段治疗,提高肝移植效果,保护患者生命。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
  • 简介:目前我国匮乏大样本、正规的VT及PE的流行病学资料,VT是PE发生的标识,曾有研究否认了阿司匹林对VT的预防作用

  • 标签: 形成研究 研究动向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7月40例脾切除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对2015年8月—2018年7月40例脾切除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门静脉发生率分别为12.5%与35.0%,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可以降低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形成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门静脉高压 脾切除 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门静脉形成(PortalVeinThrombosis,PVT)是指血栓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管腔造成完全或部分阻塞。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常见于行断流术后,目前根据临床症状以及门静脉检查将门静脉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针对不同类型血栓行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也不同,主要采用TIPS途径行溶栓治疗,对于急性门静脉门静脉溶栓、恢复门静脉供为目的,同时降低肠系膜上静脉形成的风险,尽量避免肠道坏死可能性;对于慢性血栓,其主要目的用于再通血管,可给予支架置入,降低门静脉高压所致的各类并发症,如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曲张破裂出血等,术后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再次形成。因此本文就门静脉的介入诊疗从发病原因到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门静脉血栓 经TIPS途径治疗 经皮肝穿途径治疗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门静脉形成(PVT)是脾切断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具有隐匿性和潜在危险性,削弱了手术的疗效。且行脾切断流术患者常伴有严重肝硬化,其异常的止血功能使术后血栓防治成为临床医师需要面对的难题。本文就脾切断流术后PVT发生的危险因素、机制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门静脉 血栓形成 肝硬化 脾切断流术 门静脉高压
  • 简介:门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发生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血栓门静脉静脉形成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症状,是一种发病率较低,误诊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缺血性疾病^[1]。其发生率为0.6%~2.1%^[2],多在原发病基础上并发此病,尤其是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病人,22.2%~37.5%可出现门静脉^[3],而药物过敏所致门静脉极少,文献极少报道。我科2008年1月14日收治1例药物过敏所致门静脉形成

  • 标签: 门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急性期 护理 PA rt
  • 简介:摘要门静脉形成(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其自然病程和治疗管理尚未得到国际指南和会议共识的明确建议。既往研究表明PVT可自发再通,而抗凝治疗明显有利于PVT的再通。由于肝硬化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受损和门静脉高压带来的出血风险,目前对于肝硬化患者PVT的抗凝治疗存在争议。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对肝硬化伴PVT患者是安全的,且有利于血栓再通。现基于肝硬化患者PVT的自然病程和抗凝与止血平衡,对肝硬化伴PVT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再通 抗凝治疗 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