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在我生命最初的阅读阶段,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银行,不断地阅读,就是从银行不断地取款,为我所用。到了现在,阅读确实已经像品茶像吃饭,像日常喝点小酒,书已经变成我的拐杖了,成为我行走的另外一条腿,它帮助我行走得更远。可能最终等到我老了,躺在病床上了,

  • 标签: 阅读 阎连科 故事 银行
  • 简介: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得不说的一位重要作家。阎连科的作品中虽然有相当部分的散文和文论,但是关于其创作的研究多是侧重于小说方面,因而关于他的研究文章也多是围绕小说创作。因此,该综述主要是针对有关阎连科小说的研究文章展开的,从整体和个案研究着手分析阎连科小说的重要研究文章。

  • 标签: 整体研究 乡土 苦难 受活 坚硬如水 风雅颂
  • 简介:阎连科因其独特的创作,一直被冠以"荒诞现实主义大师"和"最具争议的作家"的文学标签,其长篇随笔文论《发现小说》的发表与出版,则为我们理解与解读阎连科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与路径,他提出的"神实主义"文学创作理念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文学样式。

  • 标签: 阎连科 《发现小说》 神实主义 内真实
  • 简介:时间:2011年9月20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阎连科写作室人物:阎连科(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一、童年记忆与写作源点黄江苏:你小说里面经常会出现的抗争饥饿、死亡的主题,跟童年的饥饿的记忆,还有早期在部队里面突然遭遇战争威胁的时候那种恐惧心理,应该是有一些关系的吧?

  • 标签: 阎连科 中国人民大学 善恶 童年记忆 著名作家 恐惧心理
  • 简介:这篇长达两万字的报告文学首次全面地向您展示了作家阎连科的人生道路和创作生涯。主人公坎坷曲折的经历和作者跌宕起伏的文笔相辅相成,使文章有一种让人不忍释卷的魅力。农民之子阎连科从嵩山之西的乡土中步上文坛,那乡土是他继续跋涉的力量所在,也是他寂寞长途中无法舍弃的重负……

  • 标签: 阎连科 小说月报 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 洛阳 中国作家
  • 简介:疾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经验,也是文学表现的原型母题。阎连科作为一名有着“健康崇拜”情结的作家,善于用密集的疾病意象点缀文学审美空间,其耙耧世界里的性病、喉堵症、热病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修辞和文化隐喻。

  • 标签: 阎连科 疾病意象 性病 喉堵症 热病
  • 简介:1958年的一天,河南洛阳嵩县田湖瑶沟一个偏僻小镇,一个小男孩出生了。小男孩开始慢慢长大了,开始在田野里放牛,跟着父母一起种地。他像尾巴一样跟随在父亲身后,父亲劳作的时候,一边看父亲举镐弄锹的样子,一边去踩踏留在父亲身后的影子。

  • 标签: 阎连科 漂流 父亲 男孩
  • 简介:阎连科小说中的'坚韧'有坚强与乐观,还意味着淡泊与超然,一种近乎我行我素的执著,是一种'坚韧'的叙事特色。这既是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体验方式,也是一种叙事手段与叙事策略,还有对希望和未来的执著和信赖。

  • 标签: 坚韧 叙事 阎连科
  • 简介: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重要作家,阎连科对写作的意义一直感到困惑和茫然。本文结合其个人经历和创作实践,从四个方面,逐层深入地探讨了其创作心理,试图发掘其写作的意义:一、"逃离土地";二、为"穷苦人"写作;三、"写作是因为对生活的厌恶与恐惧";四、"魂灵淌血的声响"。这既是阎连科的写作意义追求,又体现了他的创作心理。

  • 标签: 阎连科 写作 意义 创作心理
  • 简介:阎连科以介入现实的姿态,构建了一个既依附于现实又独立于现实的乡村世界——'耙耧山脉'。这个乡村世界在自然层面呈现出温情甚至神性的一面,在社会层面却充满着残酷与粗鄙。与乡村世界相对照,阎连科笔下的城市几乎是罪恶的渊薮。尽管他早期的作品对城市怀有向往和艳羡,但对城市的嫉妒甚至仇视依然是城市书写的主要内容。这种叙述造成的结果是,主体在乡村与城市的夹缝里无所归依,在乡村的城市化进程中,主体必然会面对自我认同的危机以及自我的崩溃。

  • 标签: 阎连科 耙耧山脉 乡村 城市
  • 简介:阎连科是在民间乡土文化的浸染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可以说农村文化和民间乡土文化滋养了其文学想象力,也构成了他创作的源泉。阎连科的潜意识中有着无数的民间传统,从灵魂深处认同民间的文化形态、价值取向。从“瑶沟”系列到“耙耧”系列,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那片养育过他的故土,而其长篇小说《受活》可以说又是一部关注故土。表现其丰富的民间文化想象力的力作。

  • 标签: 民间传统 《受活》 阎连科 文学想象力 原型阐释 乡土文化
  • 简介:阎连科在当代作家中是个性甚为鲜明、独特的一个。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他不会或者说不愿用“常态”来“说话”,而一定要给自身找到某种激情的支撑才好。就阎连科所呈现的文学世界来看,天灾人祸、瞎眼瘸腿、盗棺掘墓、奸淫掠杀等“非常态”事件是屡见不鲜的,它们给小说染上了沉重、压抑和恐怖的氛围,从《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到《受活》,乃至最新推出的《丁庄梦》,皆是如此。事件大都发生在耙耧山脉中那方孤独、贫瘠的土地,听起来犹如久远、酷烈的苦难传说。另外,从阎连科的语言来考察,一种饱含诗性张力的偏执叙述:情绪在高烧、亢奋中前进,几乎把故事烧成了灰。这种形式与内容互为佐证的极端化表达作为阎连科的风格识别,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声誉。

  • 标签: 阎连科 极端化 写作 《日光流年》 《坚硬如水》 形式与内容
  • 简介:阎连科小说利用副文本制造暧昧的政治隐喻和引人遐想的象征图式,从而完成民族形象的“东方化”塑形,极大地刺激和引诱着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阐释向度。“禁书作家”的身份标签和舆论效应为其作品的营销铺平了道路,其身份认同策略加强了其小说与西方读者之间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东方化”塑形不是健康的文学现象,应该摒弃“自我东方化”创作心态的同时,警惕海外译介对中国民族图景的歪曲与改造。

  • 标签: 阎连科 东方主义 海外译介 民族想象
  • 简介:阎连科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运用一种“倒流的时间”结构,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从人物生命的终点来回望整个生命历程,这种从死写到生的有意味的写作形式暗含了作者的生死观,也是一次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思想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不谋而合。本文将立足文本,试图挖掘小说传达给读者的现代启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日光流年》向死而生 活的意义
  • 简介:《受活》虚构了一个中国式的苦难而狂欢化的民间世界,但它遭受到政治与商业两方面的压制,民间因而生变。民间向何处去?这是小说所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 标签: 《受活》 民间 狂欢 压抑
  • 简介:在现代化语境中,乡村是中国文学表达现代性的起点,也是其不断思索、抒情的审美对象,同时指称着某种明确而具体的“思想”。而阎连科却以“思想”缺席的方式构建了原始乡村象征体,这种拒绝将乡村“他者化”的艺术追求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乡村写作的一种叙事新向度。

  • 标签: “思想” 阎连科 乡村 意义 写作 文学表达
  • 简介:阎连科的小说呈现出与英美哥特小说的若干共性,如普遍的黑暗意象。神秘、逼仄、封闭的小说空间,以及哥特人物形象谱系等。作家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包括极权时期的历史经验、苦难生存的记忆、在痛苦体验中滋长出来的激情。以及民间宗教文化的综合滋养、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过渡的现实背景等,这些都与西方哥特小说类似。相似的宏观背景也促成了哥特元素以不同的形式在当代小说中普遍存在。但西方优秀的哥特小说倾向于灵魂和人性的“内视”,而中国同类小说则倾向于社会文化层面。不同趋向的得失比较可以给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和提示。

  • 标签: 哥特小说:阎连科小说 文化传统
  • 简介:<正>读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之前,我刚在香港读书界的一片喧哗声中读完张爱玲的《小团圆》,虽说是小说,但我还是愿意把它当作作家的自传来读,而且惟其把它当作自传,才能够理解晚年张爱玲在写作上越来越趋于琐碎的缺点,但同时也就限定了《小团圆》的读者群,

  • 标签: 阎连科 小团圆 读书界 农民出身 父亲形象 叙事特色
  • 简介:<正>闫连科的中篇小说《和平雪》发表于九二年第四期的《花城》杂志。和平、雪,这是两个具有美好、圣洁意味的词儿。闫连科选择这两个词儿组构成自己小说富有诗意的标题的时候,不难想象他心中有着怎样一种文学构想和情感投向,他是要展现一种和平环境下当代中国军人纯正的形象,揭示他们丰富而圣洁的心灵。事实上《和平雪》的全部故事都是在一场初冬的

  • 标签: 情感投向 和平环境 阎连科 中篇小说 军人心理 中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