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简介: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人之宗",这个身份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究其原因,这和陶渊明隐逸特殊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出"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与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的影响,为中国隐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陶渊明 隐逸诗人 特殊形态 重大贡献
  • 简介:唐代山水诗人孟浩然,除了入张九龄的幕府外,人生有大半时间都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创作了大量的表达隐逸思想情怀的诗歌。从这些隐逸来看,孟浩然对仕隐的人生选择,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始终"心怀魏阙",又在某种程度上将隐逸作为平息人生热望的镇静剂。

  • 标签: 孟浩然 隐逸诗 仕隐思想
  • 简介:陶渊明的的政治理想并非《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而是“仕而达,济天下”。“士志于道”是历代士人的主导精神,隐逸人多不能超然地融入田园山水恰是“士志于道”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现代生命观的重建。

  • 标签: 政治理想 士志于道 隐逸情结 人格重建
  • 简介:晚唐隐逸在唐末大厦将倾的时局下发展,对唐末的社会环境、士人生存状况和思想倾向等有着多角度的展现。有鉴于"以诗证史"的观点,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晚唐隐逸创作,可以探视到晚唐社会儒家淡漠时政、道家养炼心性、禅宗忘物忘我的思想流变。

  • 标签: 晚唐 隐逸诗 儒释道 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薛绍徽(1866-1911)是晚清福建女诗人,曾得到姚华、严复、陈衍、陈宝琛、林纾等学界名流的赞誉。她的诗词文造诣颇深,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赞曰:“好学淹博,日拥百城,益以善病,足迹罕出户外。撰述甚富,诗词骈体文裒然。”(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五)薛绍徽是典型的闺秀诗人,并不以激进思想附和时代主题。然而,在近代中国新旧嬗变的过程中,薛绍徽的文化心态和文学创作却折射出保守阵营的价值选择。

  • 标签: 薛绍徽 女诗人 诗词 晚清 隐逸 想象
  • 简介:陶渊明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隐逸人。陶渊明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陶渊明隐逸是其从政到从文的转志。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隐逸特征及诗文内容,来探讨其隐逸心态的实质。

  • 标签: 陶渊明 归隐 隐逸心态
  • 简介:<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春秋以前的许多重要诗篇,但它还不能完全反映出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面貌:《诗经》时代的诗作远不止三百五篇。基于此点,这里根据一己对这一时期逸诗的粗浅了解,略陈管见,总为三题,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诗经 左传 孔子 先秦文献 史记 诗歌创作
  • 简介:春秋《诗》文本的相关问题由于史无明证,故歧说纷如。文章通过分析《左传》逸诗以及对“逸诗”概念及范围的界定,揭示今本《诗经》的文本结构早在春秋季札观乐之前便已大体定型,其两者的结构和篇目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相似性,故“逸诗”的存在并不宜作为否定今本《诗经》结构完整性的依据。

  • 标签: 《左传》 逸诗 《诗经》
  • 简介: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淡然如他,面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黑暗和相互倾轧、争名逐利的浮沉,他不堪吏职,归隐山林。他清雅如莲,出淤泥而不染,世俗永与他相违。他平淡如菊,采菊东篱下,恬静与隐逸使他释然。

  • 标签: 隐逸 危机 社会黑暗 陶潜 世族 归隐
  • 简介: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著名文学家。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饮酒诗以《饮酒》二十首为代表;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田园诗数量最多,以《归园田居》五首最为有名。陶诗感情真挚深切,

  • 标签: 陶渊明 《归园田居》 《饮酒》 《杂诗》 感情真挚 饮酒诗
  • 简介:一轮明月挂在天边,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远远地就看见一个带月荷锄归的先生,像一位饱读诗书的老者。我的直觉告诉我,自己可能会从这个长者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便快步走上前去和他攀谈。'先生,请问您是哪位?'我

  • 标签: 邂逅陶渊明
  • 简介:人们爱说陶渊明是隐土,这自然是不错的。自从钟嵘送给他“隐逸人”的冠冕,奉他为“隐逸人之宗”以后,历代响慕推崇不绝。流风渐染之下,造成了一种条件反射,陶渊明三个字几乎成了隐逸的同义语。连带他当年赖以避世全身、躬耕自给的田园,也具有了别样的意义,洋溢着纯粹、安适、从容、闲雅的意味。这真正是距离产生的美。当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困苦在有意无意中模糊了,印象鲜明的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般自在舒展的人生姿态。

  • 标签: 陶渊明 隐逸诗人 条件反射 同义语 钟嵘 避世
  • 简介:本文认为,流行的"悠然自得"、超越功名的陶渊明形象与《陶渊明集》中真实的陶渊明形象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之所以产生这一差异有诸多原因,本文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对陶渊明的研究应还其"真实面目",而揭示一个真实的陶渊明也并不妨碍陶渊明的"伟大"。

  • 标签: 重读 陶渊明 真实面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最近我在自家新风楼的藏书中,先后发现了陈三立老人撰写的诗六首、文二篇,他们是璞元手录的、程学恂书丹的、为程学恂所作的.经与①(以下简称)比对,发现未能收及,细读数过,窃以为有臻璧之值,特将这些诗文录之于次,以飨同仁之好.

  • 标签: 诗文集 陈三立 逸诗 细读 发现 墓志铭
  • 简介:朱熹论陶语有云:“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未能者也,又好名。”详其语意,盖谓陶渊明本是一个气性刚烈的人,他志欲有所作为,但因遭遇非时而未能有所作为,又爱惜自己的名声,不肯浮沉世俗而玷污清白,所以终于辞官归隐。这是关于陶渊明归隐原因的一个非常精辟的论断,虽然这个论断是在比较陶渊明和韦应物的诗风时偶然带出的,但却概括了陶渊明的性情、抱负、际会和操守,其识见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前人对陶渊明归隐一事的评说。特别是拈出“好名”一点,触及了陶渊明的荣名思想,更具有发前人所未发的意义。然而朱熹此语毕竟过于简略,只提出了陶渊明“好名”这样一种见解,而没

  • 标签: 韦应物 荣名 士不遇赋 隐者 咏贫士 咏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