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AIDS的全球性流行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大,马尔尼菲青霉将有可能从区域性地方病向更广大的范围扩散。因此有必要对该病进行系统的认识以便诊断与鉴别诊断。本文从病原学、免疫学与发病机制、病理学、临床表现以及鉴别诊断诸方面对马尔尼菲青霉的特征进行阐述。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 深部真菌病 机会性感染
  • 简介: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或受损的病人越来越多,马尔尼菲青霉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预后常不佳,而早期有效地用药对遏制疾病的迅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寻找有效低毒的抗真菌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治疗 综述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马尔尼菲青霉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科2003~2009年期间诊治的8名明确诊断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皮损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皮损组织、骨髓或咽拭子等进行真菌培养的菌落及真菌形态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多发生于HIV感染患者或AIDS患者。②皮损可与全身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皮损表现为淡红色丘疱疹、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肤溃疡及血痂。③多伴有多系统损害。④37℃培养呈酵母相,25℃呈菌丝相,皮损组织病理可以看到典型的"桑葚样"改变。结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好发于HIV感染患者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表现为特征性皮疹,皮损组织、骨髓或分泌物于25℃、37℃真菌培养结合皮肤病理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 马尔尼菲青霉病 皮肤 HIV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36例。结果36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平均年龄35.8岁。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临床表现呈现非特异性,其中发热86.11%,贫血94.44%,GGT升高69.44%,AST升高63.89%,淋巴结肿大88.89%,脾大63.89%,低蛋白血症83.33%,咳嗽36.11%,皮损30.56%(其中典型改变仅5例,占13.89%),CD4+〈50cells/mm388.89%,骨髓培养(27/27)及皮损活检培养(2/2)阳性率100%,血液培养阳性率69.44%(25/36)。36例经抗真菌治疗,其中29例给予HAART治疗,28例治愈,7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马尔尼菲青霉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长程敏感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 标签: 艾滋病 马尔尼菲青霉 机会性感染 临床分析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的误诊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报告马尔尼菲青霉误诊病例.结果:误诊为不典型结核性关节炎、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肤多处脓肿的脓液真菌培养为马尔尼菲青霉.结论:马尔尼菲青霉常累及骨髓、肝、脾、淋巴结和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从人体内培养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是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的金标准.

  • 标签: 真菌病/诊断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消瘦、皮疹、贫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咳嗽、腹痛等;实验室检查可见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等,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胸部X线表现不典型,病变多样;腹部超声常见肝脾及淋巴结肿大;12例患者真菌培养结果为马尔尼菲青霉菌。11例患者予以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序贯治疗取得明显效果,1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临床表现无典型特征,诊断主要依靠真菌培养确诊,及时抗真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非常重要。

  • 标签: 艾滋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早期确诊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6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04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者共256例,发生率为18.2%,患者以发热、消瘦、贫血、咳嗽、咳痰、皮疹、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19×10^6/L,患者往往还合并其他多种机会性感染,以口腔念珠菌病、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等多见。两性霉素B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氟康唑治疗组,伴有皮疹者和无皮疹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马尔尼菲青霉是广西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主要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50×10^6/L的患者。血培养是早期确诊马尔尼菲青霉的最有效方法,治疗上首选两性霉素B。

  • 标签: 艾滋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osisMarneffei,PSM)的中医证型及不同性别患者中典型症状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6月_2014年6月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南宁站)患者80例。采集患者初次发病时的症状、体征及四诊情况,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证型和典型症状进行分析。结果80例PSM患者中湿毒内蕴型52例(65%),肾气虚型18例(22.5%),肾阴阳两虚型10例(12.5%)。典型症状按频率多少分布依次为全身发热、瘀点瘀斑、皮肤丘疹、面色晦暗、大便稀溏、乏力气短、口干咽燥。患者舌质以淡白舌、瘀斑舌、暗舌多见;舌苔以白腻、黄腻、腐苔为主。脉象多表现为复合脉,以含有滑脉、弦脉的最多,其次为濡脉、数脉、沉脉等。结论广西PSM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湿毒内蕴为主,其次是肾气虚型,肾阴阳两虚最少;中医症状中,男女患者表现最多的是全身发热,其次为皮肤丘疹和皮肤瘀点瘀斑。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中医证型 症状
  • 简介:目的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在诊断马尔尼菲青霉感染(P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2015年间确诊PSM患者37例、其他真菌感染患者17例、健康志愿者30例血清,进行GM试验检测;同时评价其中4例PSM患者治疗前后GM值变化,计算诊断指标并分析评价。结果GM试验对PSM患者总体敏感度为78.38%,特异度为82.98%;其中对HIV阳性PSM患者敏感度为76.47%,特异度为97.87%;对HIV阴性PSM患者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4.78%。4例随访的PSM患者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GM水平逐渐下降。结论GM试验对PSM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对马尔尼菲青霉流行地区的HIV感染者,早期诊断PSM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病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osismarneffei,PSM)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调查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收治入院的307例AIDS合并PSM患者,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AIDS合并PSM患者中,生存组226例,死亡组81例,死亡率为26.38%。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静脉吸毒感染较性接触感染、氟康唑治疗方案较两性霉素B(AmB)方案、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cariniipneumonia,PCP)、血尿素氮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血小板减少、接受过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合并中毒性肝炎和白蛋白减少是AIDS合并PSM死亡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细菌或其他真菌性肺炎和白细胞减少是AIDS合并PSM死亡的保护性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吸毒感染、氟康唑治疗方案、合并PCP、血尿素氮升高、总胆红素升高和血小板减少是AIDS合并PSM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应针对AIDS合并PSM患者死亡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控制措施,以降低AIDS合并PSM患者死亡率。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例对照研究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是双相菌条件性致病菌,95%以上竹鼠体内携带有马尔尼菲青霉菌[1],人一旦染上即可引起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osismorneffei,PSM).马尔尼菲青霉菌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如广西、广东、香港、台湾等,PM是HIV/AIDS患者的一种机会性致病菌,PSM仅次于结核的第二大机会性感染性疾病[2],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患者27例,经过及时诊断、治疗和精心的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艾滋病 马尔尼菲青霉菌 护理
  • 简介:马尔尼菲青霉菌(PM)是一种高致病性条件性真菌,多发于东南亚及中国南部等气候温热潮湿地区,免疫力低下者为易感人群。自1973年第一例淋巴瘤患者发生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PSM)后,世界各地报道不断增加,其中85%发生于AIDS患者,已成为AIDS的临床诊断指征之一[1]。抗反转录病毒疗法(ART)运用于临床后,

  • 标签: 艾滋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 中医体质学说 临床II级预防
  • 简介:蚕的曲霉病是丝状菌病的一种,酒和醋的酿造所用原料是利用曲霉的寄生而制造的。对曲有意义的研究,文政10年(1827)笺注倭发现了曲霉种类有五十四种,在这时就开始研究曲,曲霉在饮饮上起作用的记载为酒母。蚕体上的曲霉病有很长的历史。这期间

  • 标签: 曲霉病 曲霉菌属 文政 蚕体 稚蚕共育 蚕丝业
  • 简介:霉病(aspergillosis)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多见于血液科和ICU,是免疫功能严重失衡患者重要的致残因素和死亡因素。曲霉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一个难点。本文全面阐述了曲霉病诊疗的基本现况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曲霉病 侵袭性曲霉病 实验室诊断 治疗方案
  • 简介:原发性皮肤曲霉病(PrimaryCutaneousAspergillosis,PCA)是皮肤曲霉病的一种类型,是皮肤科少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致病真菌为黄曲霉。PCA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如果能了解PCA发病的危险人群,认识危险因素,将该病纳入可疑皮损的鉴别诊断范围,给予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阻断其进一步向播散性曲霉病发展,降低该病较高的死亡率。本文将对PCA的流行病学、特定人群PCA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别介绍。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曲霉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水霉病是水产养殖冬季常见的疾病,会导致鱼体表面出现白斑、溃疡等症状。水霉病又称为白毛病、肤霉病等,传染性极强,主要是真菌寄生在鱼体体表上,低温期就是水霉病高发时期。非常容易造成鱼类大量死亡,造成经济损失。现介绍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帮助您避免水霉病的发生。

  • 标签: 水霉病  预防  注意事项
  • 简介:在丝状真菌所致侵袭性感染中,曲霉占首位,居第2和第3位者分别为毛霉和镰孢霉。在66个移植中心报告至美国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中,RICHES及其同事确诊了52例镰孢霉病和72例毛霉病,均发生在移植后1年内。这些感染者仅占所有移植受者的1%。与对照组(1185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出现非曲霉属感染的患者)相比,毛霉病组患者年龄较大,

  • 标签: 毛霉病 曲霉属感染 侵袭性感染 居第 移植受者 侵袭性曲霉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以巨峰葡萄为试材,采用几种杀菌剂,进行了葡萄霜霉病的药效对比试验。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10天左右喷洒一次,果实采收前20多天停止用药,共喷药8次。试验结果表明,乙磷铝、代森锰锌兑万分之一的洗衣粉,疫霉灵600倍液+代森锰锌1000倍液+万分之一洗衣粉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防效分别达到91%和94%,均优于波尔多液、福美锌和克菌丹。

  • 标签: 葡萄 霜霉病 药剂防治 危害 药效对比试验 果实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