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淋巴细胞比值(NLR)对ST抬高急性综合(NSTEACS)患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142例NSTEACS患者、80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50例健康人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u)和淋巴细胞(Ly)比例,计算Neu/Ly比值(NLR),将NSTEACS患者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计算各指标的敏感度(Sen)、特异度(Spec)、阳性预测值(PV+)和阴性预测值(PV—),并以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NSTEACS组WBC、Neu和NLR水平均显著高于(Ly低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血栓组Ly水平显著低于而其余各指标水平以及各指标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0.01),血栓组NLR阳性率(89.5%)最高。NLR对血栓形成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其ROC曲线下面积0.877,95%CI(0.822-0.913)高于其余各指标,其诊断临界值为2.80,此时Sen、Spec、PV+、PV-分别为94.2%、75.0%、85.3%、89.4%。结论NLR可作为预测ST抬高急性综合患者血栓形成的敏感而实用的指标。

  • 标签: 非ST段抬高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中性-淋巴细胞比值 血栓形成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二维应变技术(2DSI)在ST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NSTE-ACS患者60例,依据GRACE危险积分作危险分层(高、中、低危组,n=20)。应用2DSI测量各组患者左室各心肌节收缩期最大纵向应变(LS)、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心尖部扭转角度(RA)等,对最大应变值的均值进行组间比较,并与GRACE危险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NSTE-ACS患者的左室收缩期LS、RS、CS峰值的均值均与GRACE危险积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63、-0.72、-0.57,P<0.05),心尖部RA与GRACE危险积分无明显相关(P>0.05)。2.高危组患者左室收缩期LS、RS、CS均显著低于中、低危组(P<0.01)。结论2DSI能无创定量分析NSTE-ACS患者的左室心肌应变,部分应变峰值提示NSTE-ACS风险程度,2DSI对NSTE-ACS危险分层起重要的评价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在ST抬高急性综合(NSTEACS)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64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比较两组的疗效、ST-T改变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9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显著,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ST抬高急性综合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曲美他嗪 冠状动脉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52例急性综合患者实施急救的效果以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52例急性综合患者急救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52例患者均脱离危险,安全出院,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方式,所有患者均抢救有效,无死亡情况出现。结论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心电图操作及其他抢救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急救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急性综合的抢救质量,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加深研究和推广。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急性综合是目前最常见、发病率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早期诊断、及时综合性的治疗与定期随访是重点。本文就一例急性发病者的诊疗进行综述分析。证实了综合治疗措施中包括一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康复和长期二级预防等各环节对疾病预后均至关重要。

  • 标签: 冠脉综合征 心绞痛 抗凝抗血小板 调脂介入治疗 二级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急性综合(ACS)病人的影响作用。方法随机抽取102例符合诊断的ACS病人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本组102例病人,除1例因大面积心肌梗塞,20h后因突发室颤死亡外,其余101例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提高了病人自我保健的能力.降低了急性综合的再发率和病死率。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健康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急性综合(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一组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表面糜烂、诱发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心肌供氧量突然减少,引起严重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包括不稳定心绞痛、ST抬高的心肌梗死、ST抬高的心肌梗死及心脏性猝死,属内科急诊常见的急危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工作压力大,加之人口老龄化,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且病死率极高。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综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护理要点,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成效。方法对47例急性综合行急诊PCI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的护理。结果47例患者行急诊PCI术治疗,术中出现心室颤动2例;术后出现前臂皮下有瘀斑3例;在抗凝过程中出现牙龈出血1例,出现肉眼血尿1例。通过严密的观察和及时处理,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加强观察护理和沟通,术后与医生紧密配合,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5例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冠状综合的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综合患者35例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诊断为不稳定型有21例,其中变异型心绞痛为8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为7例,ST抬高型心肌梗死6例;24例患者发生血运重建,其中有13例进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30例子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血管扩张、溶栓、解痉等对症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冠状综合在人群发病率相对比较低,应及时对患者确诊,积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预后还是比较满意。

  • 标签: 冠状动脉痉挛 急性冠脉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综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80例确诊为急性综合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后症状、心电图的变化及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综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灯盏花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钠肽对急性综合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综合患者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观察3组。将来我院健康门诊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干式快速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四组的脑钠肽浓度。结果观察1组患者的脑钠肽浓度明显低于观察2组和观察3组,但却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脑钠肽浓度明显高于观察3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综合患者的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检测脑钠肽水平对急性综合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钠肽 急性冠脉综合征 治疗效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GDF-15在急性综合(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50名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SAP)患者,50名ACS患者和30名对照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differentiationfactor-15GDF-15)的浓度,计算其Gensini积分以及随访各组患者30天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冠心病患者的GDF-15水平较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且ACS组GDF-15水平升高较SAP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DF-15与Gensini积分不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GDF-15与30天内MACE关系密切(OR值为1.167)。结论研究提示GDF-15浓度可能在ACS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估短期预后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GDF-15 Gensini积分 预后
  • 简介:目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中,C-反应蛋白(CRP)与后续死亡强相关,其他的生物学标志物可能反映不同的疾病过程.本研究评估炎症和血管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后16周内死亡危险及再发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3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患者,24~96h检测血液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E-选择素、p-选择素和组织纤维蛋白激活抗原(tPA),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采用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显示,基础值CRP(P=0.006)、SAA(P=0.012)、IL-6(P<0.001)和死亡危险相关,而与再发致死性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无关;VCAM和tPA与死亡危险(P<0.001,P=0.021)及致死性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相关(P=0.021,P=0.049).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患者的CRP炎症介质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后死亡危险相关,可能反映心肌损伤;VCAM和tPA对于反映炎症和血栓事件具有更大的特异性,可预示再发性冠状动脉事件.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生物学标志物 C-反应蛋白 死亡危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模式在急性综合急救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02至2014-01期间由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送至医院急诊的拟诊ACS的急性胸痛患者。根据院前是否运行无缝连接模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83例,实验组342例。对照组由120医生根据临床经验独立作出初步诊断并立即给予急救措施,实验组救护车上装有网络信息双向传输系统,由急诊科医生在线指导120医生在院前对患者实施抢救。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CS高危因素及院前诊断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二组在院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硝酸酯、镇静镇痛的治疗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入院后实验组仅有3.8%的患者最终排除ACS,明显低于对照组(18.8%);STEMI患者中实验组行院内溶栓及急诊PCI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及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死率也低于对照组,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无缝连接模式使ACS患者院内救治前移,提高了院前ACS的诊断准确率,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赢得了时间,所以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急救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无缝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综合(ACS)不同临床谱的血清脑钠肽(BNP)和肌钙蛋白T(TnT)的浓度变化及两者间关系。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入住黔东南州人民医院的ACS患者200例,ACS患者按临床谱不同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组别的BNP及TnT水平差异及二者关系。结果BNP及TnT水平均为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心绞痛(UA)组,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00-0.017),全组BNP及Tn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28,p<0.001)。结论ACS患者血清BNP及TnT水平变化,可同步反映心肌坏死及心功能变化程度,对临床诊疗策略制定及预后评估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脑钠肽 急性冠脉综合征 肌钙蛋白T
  • 简介: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综合(ACS)的关系。方法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筛选出TM基因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然后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对照组(168例)和ACS组(201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基于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法的基因测序技术,观察TM候选SNP位点基因在对照组和ACS组的分布。结果筛选出4个SNP,包括:rs13306848G/A,rs1042579C/T,rs3176123A/C和rs1042580A/G。在对照组和ACS组,rs13306848G/A的GG基因分别为128例(76.2%)和169例(84.1%),GA基因分别为38例(22.6%)和31例(15.4%),AA基因分别为2例(1.2%)和1例(0.5%);rs1042579C/T的CC基因分别为97例(57.7%)和131例(65.2%),CT基因分别为66例(39.3%)和,63例(31.3%)TT基因分别为5例(3%)和7例(3.5%);rs3176123A/C的AA基因分别为95例(56.5%)和125例(62.2%),AC基因分别为66例(39.3%)和68例(33.8%),CC基因分别为7例(4.2%)和8例(4%)。两组间rs13306848G/A、rs1042579C/T和rs3176123A/C位点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P=0.143,P=0.222),且对照组与ACS各亚组相比,此三个位点的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rs13306848G/A、rs1042579C/T和rs3176123A/C多态性与ACS及其亚组均不相关。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单核苷酸多态性 血栓调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