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分析患者经过颈内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后各项身体指标,比较颈内静脉穿刺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抽样调查法,随机抽选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的心内科科患者220名,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参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分析观察组与参照组患者手术中与手术后的各项生理参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为96%,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参照组一次成功率为88%,并发症发生率为5.64%。结论颈内静脉穿刺比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更好,且手术风险更低,可以将该种疗法在临床诊疗中推广。

  • 标签: 护理 颈内静脉穿刺 锁骨下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彩超引导下静脉穿刺的使用价值。方法自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来我院救治的静脉穿刺患者共16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人。实验组在彩超引导下进行静脉穿刺,观察组盲穿。比较分析两组在静脉穿刺一次后的成功率,需要的时间和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实验一次成功的例数为80人,成功率为百分之百,平均使用时间为(3.9±0.9)分钟,患者没有并发症发生;这些数据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彩超引导下进行静脉穿刺实验比盲穿更有效以及更安全,且患者在术后的不良反应的出现频率也较少,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彩超引导 静脉穿刺 临床应用 实践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并探讨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导管置入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对7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内静脉,分析并发症出现的原因。结果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9例,2例出现感染;7例为导管血栓,其中超声发现导管外血栓4例。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管法提高了穿刺准确性,值得推广和应用;并且超声对术后评价也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超声 颈内静脉 穿刺置管术
  • 简介:目的探讨洁悠神预防颈内静脉穿刺部位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换药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的换药方法,即在对照组相同消毒步骤的基础上,应用洁悠神均匀喷洒于静脉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记录2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比25%,P<0.01).结论洁悠神用于颈内静脉留置穿刺部位,可降低颈内静脉感染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

  • 标签: 洁悠神 颈内静脉置管 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并探讨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导管置入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对8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内静脉,分析并发症出现的原因。结果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10例,4例出现感染;8例为导管血栓,其中超声发现导管外血栓4例。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管法提高了穿刺准确性,值得推广和应用;并且超声对术后评价也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超声 颈内静脉 穿刺置管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为进一步减少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穿刺所致感染。并找出预防感染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93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的导管出皮肤处、导管接口、拔前的血培养和拔后的导臂末端共504个样本进行了细菌学检查。结果发现四个检测部位的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都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的留置时间愈长,导致感染的机会愈大。从细菌学监测得出的细菌菌群和药敏分析,合理使用抗生素势在必行。

  • 标签: 上消化道肿瘤患者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刺时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的紧急处理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穿刺时发生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的5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完全嵌顿患者均在导丝送入颈内静脉约20 cm时发现导丝嵌顿,导丝推送及回退均失败,导丝无法移动;3例逆行性嵌顿患者导丝可继续送入,但反复退至约18 cm处嵌顿。所有发生导丝嵌顿患者,立即转至放射导管室行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导丝嵌顿部位,显示导丝均嵌顿在右心房近瓣膜附近区域。DSA下分别采用导丝取芯抽丝法、多功能血管造影(multipurpose angiography,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法和手法导丝调整术进行紧急处理。结果1例完全嵌顿患者采用离断导丝取芯抽丝术成功治疗,DSA下颈内静脉重新穿刺置入临时导管。1例完全嵌顿和1例逆行性嵌顿患者采用MPA导管沿导丝套取导丝末端,使导丝扭曲变形的"J"形末端完全进入导管后将导丝随造影导管一起退出右心房;2例逆行性嵌顿患者在DSA下经过反复推进导丝,旋转调整导丝"J"形末端方向后再反复做导丝退出操作后,顺利退出右心房;此4例患者在嵌顿导丝取出后,利用保留的导丝调整方向后重新。结论颈内静脉穿刺出现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时,在DSA下通过离断导丝取芯抽丝术、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术和手法调整术进行紧急处理,均能使导丝解除嵌顿退出右心房,并顺利完成,取得较好疗效。对导丝完全嵌顿患者,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术的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安全有效。

  • 标签: 肾透析 导管,留置 颈静脉 导丝嵌顿 紧急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熟悉认识颈内静脉穿刺的局部解剖结构,提高颈内静脉穿刺术成功率.方法:对99例住院病人(男56例、女43例),行颈内静脉穿刺术.结果:颈内静脉穿刺术,其中一次成功78例,占78.9%,(男39例,占50%;女39例,占50%),失败11例,占11.1%.(男7例,占63.6%;女4例,占36.4%).结论:颈内静脉穿刺术难度较大,成功率稍低.

  • 标签: 颈内静脉 解剖学 穿刺置管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穿刺是临床常用技术,用于液体或药物管理,以及CVP测定等。随着小儿身高、体重的变化,IJV导管置入的合适深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章描述了IJV导管尖端理想位置,介绍了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胸部X线检查(chest radiograph, CXR)和腔内心电图等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此外,还对右侧IJV深度、特殊人群的IJV深度、左侧IJV解剖特点及深度进行了综述。目前已有不少计算IJV深度的公式,由于儿童在发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发育差异,它对于个体的适用性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考证。

  • 标签: 儿童 颈内静脉 留置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内静脉术后行胸片的意义。方法回顾近2年来135例颈内静脉病人,均于后行胸部正位片,排除穿刺操作并发症。结果132例患者成功,使用过程均无异常情况,3例留置导管异位。结论胸片在颈内静脉术后的定位观察能提高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胸片 颈内静脉置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术的并发症。方法回顾研究本院2012年3月-2018年1月4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术中出现的不同并发症情况,探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办法。结果穿刺术中出现皮下出血3例,局部血肿23例,动脉损伤5例,静脉血栓7例,休克2例,感染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颈内静脉可以有效减少穿刺术中的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内静脉 置管穿刺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700例中心静脉穿刺体会。方法介绍700例中心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穿刺点的选择。结果700例患者其中一针穿刺成功638例(占91.1%),再穿刺成功59例(占8.5%),穿刺失败3例(占0.4%)总穿刺成功率99.6%。由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共88例(占12.5%)。结论中心静脉穿刺应用广泛,在穿刺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术者熟悉静脉解剖,技术熟练,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才能顺利完成穿刺

  • 标签: 中心静脉穿刺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殊体位颈内静脉的方法和护理经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侧卧位,半卧位状态下做好体位摆放,正确定位颈内静脉,掌握穿刺技巧。结果25例特殊体位患者采用颈内静脉技术,取得满意效果。结论特殊体位颈内静脉可作为血液透析等的理想血管通路。

  • 标签: 颈内静脉置管 特殊体位
  • 简介:血透患者颈内静脉因其穿刺部位暴露,血流量充足,活动不受限制等优点而被临床作为血管通道而广泛应用,但因有皮肤创口,易致皮肤感染、血行感染等,因此,如何做好术后护理工作成为临床上探讨的课题.本文就近3年对50例颈内静脉术后透析时间、血透前后处理、导管口消毒处理、导管留置时间、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血液透析护理 颈内静脉置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PICC与颈内静脉肿瘤患者的同种导管维护方法,比较两种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减少再次静脉穿刺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将50例确诊为肿瘤需行静脉化疗的患者分成两组,外周静脉显露者优先列为实验组,另外25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同种导管维护方法,对两种留置时间、舒适度和并发症的比较。结果实验组留置时间为102-362天,平均150天,对照组留置时间为27-92天,平均51天。观测发现,实验组病人留置时间、舒适度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意义重大,效果显著。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选用PICC明显优于颈内静脉,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PICC 颈内静脉置管 化疗应用 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