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由于是一种突发性强且持续时间短的强风,其在出现的过程中对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影响较大,严重威胁着飞机的正常起降。因此,本文结合的定义、成因及特征,提出了的参考观测方法,以及时发布大风危险天气预报,确保航空飞行安全。

  • 标签: 飑 飑线 观测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民航气象现象的观测方法和特征,并与线进行了区别分析。在观测方法方面,常用的工具包括雷达和卫星云图等。而对于现象的特征,主要包括气旋形状和云的外观等。此外,文章对比了线与民航气象现象的定义和性质,分析了它们在观测和识别上的区别。最后,强调了线与民航气象现象的区别对航空安全的重要性。

  • 标签: 民航 气象 飑现象的观测 飑线 区别
  • 简介:文章从统计临河地区(1981-2010年)30a历史资料着手,对出现的20次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典型例子进一步的举例论证,又结合自己多年的观测审核经验,提出了的观测记录要点,供地面气象观测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参考,从而防止的误记、漏记.

  • 标签: 特征 记录
  • 简介:对天气现象的记录,观测员反映不好掌握,普遍感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标准”难确定,有的分不清和一些天气过程的区别。笔者在下站的过程中曾多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测站风速猛增,风向突变,雷电交加,大雨骤至,气压踊升,气温陡降,持续时间又短促,应该说是明显的。可常常听到观测员们的议论声:“这是锋面过境,雷暴单体过境,还是线过境?能不能记

  • 标签: 飑线 天气过程 雷暴单体 地面气象观测 锋面过境 值班日记
  • 简介:的定义是: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而热雷雨产生时也有以上的要素变化。因此和热雷雨在气象观测实际中很容易混淆。对它们如何区别呢?一是气象要素变化的程度不同,二

  • 标签: 要素变化 气象观测 气象要素 突增 偏南气流 暖湿
  • 简介:什么是(biao)线?不妨先看两则惊心动魄的事例:1993年3月25日傍晚,江西贵溪县忽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狂风夹着碗口大的冰雹铺天盖地袭来,一时间,人们惊慌失措。这场大风暴仅持续了十几分钟即恢复了平静,但带来的灾难却让人胆战心惊:14个乡镇的400

  • 标签:
  • 简介:龙海市位于九龙江下游三角洲,既是气候资源优越之区,又是气象灾害频繁而又严重之地,每年突发性灾害天气时有发生,如暴雨、大风、大雾、线、冰雹、雷暴等,我们观测员如何在灾害性天气突发时更加准确、客观地观测记载各种天气现象,下面就关于线记载谈点体会。

  • 标签: 飑线 点滴 灾害性天气 气候资源 气象灾害 灾害天气
  • 简介:线形成的环流背景、线形成的源地与变化、线的发展条件、线的移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2006年6月10日横扫浙江大部地区的雷雨大风、短时暴雨、局部冰雹等强对流的成因,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线天气过程,相似于浙江历史上强对流天气的统计类型与移动路径,其主要区别在于这次副热带高压不强,暖湿气流层次较低等。分析了线预警征兆,认为从环境场、数值预报资料等方面可以寻找有利于线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应用卫星云图进行实时监测,并在雷达回波中予以核实。

  • 标签: 飑线 发展与移动 预警 征兆
  • 简介:摘要在我国的气象天气中,现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因此应当加强观测水平,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现象本质上是指气温突然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伴随着强风,同时,在现象出现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各种气象的剧烈变化,飞机在飞行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气候现象的干扰,因此现象对于航空安全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民航气象研究的过程中,对于现象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不能及时的进行预测,导致了航空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亟需解决。

  • 标签: 民航气象 飑现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利用江苏南通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天气图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21年4月30日发生在南通地区的线阵风锋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图上有与冷槽配合的低涡,冷涡后部西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850hPa高空槽前有西南急流,槽后西北急流。槽前的强暖湿气流与槽后的冷的强西北气流交汇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地面有低压区域的东移南压。大的CAPE值、较大的K指数以及高低层温差ΔT850-500均表明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不稳定大气层结中,高空风动量下传机制显著,导致地面大范围大风。此外,对流风暴内的强下沉气流,与线后部雷暴高压相伴随的冷池密度流相互叠加,增强了阵风锋的辐合,又极大增强了阵风锋过境时的风速。最终导致了极端大风天气的产生。

  • 标签: 雷暴大风 飑线 阵风锋
  • 简介:摘要:2021年7月12日乌鲁木齐机场出现了一次线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此次线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初步探讨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中500hPa上低涡前部不断有小短波分裂东移,700hPa上北疆区域有明显的冷平流,850hPa风速的辐合及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以上各个层次的环流形势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2)乌鲁木齐机场的K指数和沙氏指数都具备发生强对流的不稳定能量条件,乌鲁木齐及其周边高层为冷平流,下层为暖平流,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热力条件。(3)线影响乌鲁木齐机场时,乌鲁木齐机场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图上却未有较好的对应性

  • 标签: 强对流 飑线 乌鲁木齐机场 雷达
  • 简介:分析了2005年5月5日下午福建中南部线天气过程。结果表明:线发生在高空槽和地面锋面过境前,福建处于中低空西南急流中。大气层结不稳定、上干下湿配置、逆温层以及地面上的高温、低压系统、露点锋是有利线天气发生的条件。线下游地区的负变压加大了变压梯度,使风速增大。较强的螺旋度、中尺度扰动低涡系统为线过程的动力触发机制。

  • 标签: 飑线 露点锋 变压风尺度分离
  • 简介:从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分析了2001年4月28日出现在江西境内、沿浙赣铁路线一带的大风、陆龙卷、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指出这是1次典型的线天气过程,地面弱冷空气的入侵是本次过程的触发因素;高空低槽、低空急流的存在以及各层次温湿场的分布差异为这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条件;露点锋附近对流绕扰动的发展与地形作用关系密切;高空槽尾端云系与暖区对流单体结合形成的弧形云带是本次过程的线云系.

  • 标签: 飑线 天气 分析
  • 简介:应用高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的FNL格点资料、FY-2C卫星监测以及西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实测资料,对2005—05-30发生在陕西省境内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蒙古冷涡旋转,从后部甩下冷空气与西风槽前暖湿气流汇合,形成了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进而发展形成飚线造成的;动力结构上,陕西飚线较美国Ogura研究的中纬度飚线的人流和出流速度偏小,线后部形成的最大上升和下沉运动的速度偏小,高度偏低;雷达观测资料上,强的基本发射率与速度的大值区长时间相伴,并有“逆风区”的存在和发展。

  • 标签: 强对流 MpCSs 飑线 逆风区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新型监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3—14日华北线过程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等特征。结果表明:(1)"0613"线过程发生在"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分布环境条件下;在蒙古冷涡影响背景下,河套地区生成的对流云团在前倾结构700hPa与850hPa冷式切变线之间发展合并,形成有组织的线系统。(2)在强盛阶段,线具有明显的弱回波通道,线西段为偏西风与偏东风形成的气旋式切变,东段为强的反气旋式切变;弓形回波顶点处风向、风速辐合显著,线内部后侧倾斜向下的入流急流将中层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加强了对流风暴的下沉运动,并与后侧倾斜向下的冷空气入流共同作用加强了线前侧的气压梯度,是地面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3)线前部低压暖区生成的对流云泡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附近发展合并形成超级单体风暴,其后侧中高层入流将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促使地面出流及风暴前沿辐合抬升运动增强,使得超级单体风暴生命维持较长,是山西长治大冰雹持续近4h的主要原因。(4)同一线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垂直结构、移速及带来的强天气有明显差异。(5)自动站极大风速切变线的生成较雷暴大风带的出现提前30~40min,这对线大风预警有指示意义。

  • 标签: 冰雹大风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系统
  • 简介:1引言2005年5月5日下午,福建自西向东在短时间内遭受线袭击,先后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局部地区瞬间最大风速达12级,农作物及果树受灾损失严重,并造成多人伤亡。其影响速度之快、风力之强、受灾损失之严重,均为近十年来所少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多普勒气象雷达探测等资料,对本次强对流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揭示本次线过程产生的环流形势、动力条件、及其加强阶段回波的空间结构特点。总结本次线过程预报体会,指出线短时预报的关健时段及提高可预报时间的有效方法,为线天气的定时、定量、定点预报服务提供一些有益依据。

  • 标签: 飑线过程 短时预报 自动气象站 可预报时间 强对流天气 雷雨大风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一次“”过境的记录与数据资料,提出关于“现象结束的定量判定条件。

  • 标签: 浦东机场 气象服务
  • 简介:利用MICAPS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宝鸡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陕西关中2010年9月3日和2013年9月12日两次线天气过程(下分别简称"9·3"过程、"9·12"过程)的环境场和形成机制及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天气背景和机制不同,"9·3"过程为槽前型,其中层干侵入致使对流不稳定发展、低涡切变提供了初始上升运动和较强的水汽辐合,地面上雷暴高压形成的切变线是线的触发机制和组织发展系统;"9·12"过程为槽后型,高层干冷平流的侵入加强了对流不稳定层结,水汽辐合偏弱,地面干线是强对流的触发机制。两次过程中尺度系统特征明显,卫星云图上为对流单体合并为中β尺度云团;雷达图上为雷暴单体弥合为带状回波,进而出现弓形回波,弓形回波中存在中层径向辐合对应的强回波核;强回波的三体散射是出现冰雹天气的主要特征。

  • 标签: 飑线 环境场 中尺度特征 弓形回波 三体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