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包括抗凝、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左静脉并发急性左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1例左静脉并发急性左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传统治疗方案组(抗凝或抗凝联合CDT组)、综合治疗方案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远期左静脉近端瓣膜功能之间的差异,采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综合治疗方案组患者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高于传统治疗方案组(t=9.872,P<0.001)。综合治疗方案组PTS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方案组(χ2=7.146, P=0.008)。综合治疗方案组左静脉瓣膜功能优于传统治疗组(χ2=23.834,P<0.001)。结论抗凝基础上的包括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左静脉并发急性左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机械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肺动脉联合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静脉综合征(IVCS)并急性静脉血栓患者的肺栓塞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166例急性左静脉血栓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站式”肺动脉联合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按有无IVCS分为IVCS组(101例)和无IVCS组(65)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左静脉狭窄率,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盆腔粗大侧支静脉、肺栓塞发生情况,肺动脉栓塞指数,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VCS组肺栓塞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IVCS组与无IVCS组左静脉狭窄率[分别为(68±8)%、(25±14)%,t=-25.300,P<0.001]、下腔静脉漂浮血栓的发生情况[分别为25/101、31/65,χ²=9.310,P=0.002]、下腔静脉漂浮血栓长度[分别为17.2(10.9,27.8)mm,27.4(20.1,55.9)mm,Z=-2.316,P=0.021]、肺栓塞发生情况(分别为43/101、41/65,χ²=6.651,P=0.010)、肺动脉栓塞指数[分别为10.0%(5.0%,17.5%)、22.5%(10.0%,30.0%),Z=-3.49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VCS组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静脉狭窄率[β=-1.964,OR(95%CI)0.140(0.031~0.638),P=0.011]、下腔静脉漂浮血栓[β=1.212,OR(95%CI)3.360(1.566~7.209),P=0.002]是肺栓塞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下腔静脉漂浮血栓对肺动脉栓塞指数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b=0.352,t=2.410,P=0.021)。结论IVCS并急性左侧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无IVCS患者,有无下腔静脉漂浮血栓是影响肺栓塞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肺栓塞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综合征患者腔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8年2月共19例静脉综合征患者行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经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显示左静脉狭窄15例,闭塞3例,右静脉狭窄1例。结果全部病例行腔内介入治疗均成功,病变静脉恢复通畅,9例下肢肿胀患者症状于术后14d内完全缓解,4例患者下肢溃疡创面愈合或缩小。随访3~44个月,19例患者均行双功能彩色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均提示静脉通畅,支架无移位。结论静脉综合征的腔内介入治疗近、中期效果好,通畅率高,远期疗效还有待观察。

  • 标签: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静脉造影术 扩张术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摘要静脉综合征又称Cockett综合征,因静脉内外因素引发的管腔狭窄或阻塞所导致的一系列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临床上常表现为下肢静脉高压,如下肢肿胀、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等,甚至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及经久不愈的溃疡。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如B超(多普勒)、CT、磁共振静脉成像、静脉造影(DSA)等,越来越多的静脉患者被发现。DSA检查可作为诊断静脉综合征的金标准。一旦诊断为静脉综合征,应积极处理。目前,腔内介入治疗可作为治疗静脉综合征的有效手段。本文对静脉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个简要综述。

  • 标签: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1临床现象让我们来看看临床上的现象,先看下肢静脉曲张的病患肢体的分布情况(见表1)。这只是有关下肢静脉曲张文献的一小部分,遗憾的是,大多数相关文章只提单侧肢体和双侧肢体的数量,而不提左右侧肢体的分布,这说明大多数作者认为下肢静脉曲张与哪一侧肢体并无关联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髂总静脉 治疗 双侧肢体
  • 简介:摘要目的肠系膜上动脉压综合征(superiormesenteryarterysyndrome,SMAS)在临床较为罕见,加上该病症状的非特异性,许多临床医生未能引起重视,误诊、误判率较高。为提高临床对肠系膜上动脉压综合征的认识以及准确诊断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治疗 体会
  • 简介:摘要上腔静脉综合征(SCVS)是由于肿大的淋巴结直接侵犯或压迫上腔静脉静脉回流受阻,使上腔静脉或两侧无名静脉显著狭窄或阻塞,导致血液回心脏受阻,引起的以急性呼吸困难面颈部肿胀为特点的一组症候群。80%由恶性肿瘤引起,最常见的是支气管肺癌及淋巴瘤1。采用放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能较快地解除上腔静脉症状,有效地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allstent支架治疗静脉综合征(IVCS)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采用Wallstent支架植入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2例IVCS患者(排除活动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下肢97例,右下肢12例,双下肢3例;跨关节26例。分为非血栓组(26例)、急性或亚急性血栓组(65例)及慢性血栓组(21例),所有患者术后规则抗凝治疗3个月以上,统计分析术后支架通畅率及相关并发情况。结果112例患者中,植入支架149枚。随访(38.4±9.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9例。支架一期通畅率92.0%(103/112),其中急性亚急性血栓组92.3%(60/65),慢性血栓组85.7%(18/21),非血栓组96.2%(25/26);支架二期通畅率95.5%(107/112),其中急性亚急性血栓组96.9%(63/65),慢性血栓组85.7%(18/21),非血栓组100 %(26/26)。无支架脱落、植入血管破裂、严重出血等并发;1例对侧静脉继发血栓。结论IVCS应用Wallstent编织支架治疗,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支架中期通畅率,较低的并发发生率。

  • 标签: Wallstent 支架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疗效
  • 简介:摘要静脉综合征,是静脉受压所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左侧静脉,分为非血栓性的静脉综合征和血栓性静脉综合征。非血栓性静脉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诊断方式主要有静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CT、磁共振静脉成像和血流动力学检查。治疗方式以介入治疗为主,相应治疗方法多样,日趋完善,治疗效果理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一期或者分期联合处理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处理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的35例患者资料,采用静脉行腔内支架植入,静脉曲张行高位结扎或者射频闭合结合点式剥脱术。按照处理的流程分为一期处理和分期处理两组。结果所有患者围术期恢复顺利,没有发生DVT。随访中发现CEAP分级较术前显著降低,且没有静脉曲张复发。一期处理和分期处理两组之间围术期(DVT、血栓性静脉炎、血肿、瘀斑、伤口感染和淋巴管炎)和随访期间(静脉支架闭塞、静脉曲张复发和CEAP分级变化)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一期或者分期联合处理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综合征均安全、有效。

  • 标签: 静脉曲张 髂静脉压迫 联合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IVC)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无血管疾病而行全腹增强CT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于不同水平面测量静脉前后径,并根据公式计算出静脉受压程度。以受压程度50%为界分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分析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和凝血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692例患者纳入该研究,男性351例(50.7%),年龄(38.76±10.90)岁(范围:18~71岁),BMI(22.79±3.72)kg/m2。IVC总体受压百分比中位数为43(19,65)%,不同受压程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者74例(10.7%),≥25%且<50%者368例(53.2%),≥50%且<75%者196例(28.3%),≥75%者54例(7.8%)。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相比,性别、年龄、BMI、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静脉受压程度≥50%者在无症状人群中较为多见。男性、高龄、肥胖可能与静脉受压的发生相关。

  • 标签: 髂静脉压迫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May-Thurner 综合征 Cockett综合征 发病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静脉综合征(IV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34例急性DVT合并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DT联合静脉腔内成形术组(CDT组,68例)和PMT(AngioJet)联合静脉腔内成形术组(PMT组,66例)。观察两组围术期并发的发生率,术后深静脉和支架血流通畅情况,Villalta评分以及CIVIQ-2评分。结果CDT组和PMT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均在溶栓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CDT组Ⅲ级血栓清除率为76.5%(52/68),Ⅱ级血栓清除率为23.5%(16/68),支架植入41例(45枚),滤器回收率为88.2%(60/68)。PMT组Ⅲ级血栓清除率为75.8%(50/66),Ⅱ级血栓清除率为24.2%(16/66),支架植入42例(56枚),滤器回收率为86.4%(57/66)。CDT组住院时间[(10.09±3.27)d]较PMT组[(7.94±3.08)d]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 306, P<0.001);两组术后3 d患肢小腿周径与术前比较的周径差分别为(1.51±1.21)cm和(2.48±1.8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 502,P=0.001)。CDT组出血并发发生率为17.6%(12/68),PMT组3%(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8,P=0.006),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肾功能障碍、致死性肺栓塞、严重颅脑出血。随访时间为(10.57±7.44)个月(范围:1~33个月),CDT组和PMT组术后12个月的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8.9%(16/18)和95.2%(4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两组Villalta评分和CIVIQ-2评分差异仅在术后1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1)。结论急性下肢DVT合并IVCS行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同期静脉腔内治疗,较CDT联合静脉腔内治疗,患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更快,围术期出血并发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机械血栓切除术 导管接触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