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川西及邻区蓬莱镇组厚950~1600m余,属侏罗纪湖盆萎缩期的沉积。据层界面及最大水进面联合标定,划分出两套沉积层。通过沉积基准面旋回分析,论述了蓬莱镇组沉积相类型及时空展布特征,预测了有利带,并对有利油气富集区块进行了划分。

  • 标签: 蓬莱镇组 层序 有利相带 油气富集区块
  • 简介:地层学理论在维地震精细解释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等时界面的建立,可帮助确定层边界、最大湖泛面等层地层学研究中的关键界面,并可在建立的等时格架内实现目标岩性体形态的精细雕刻。进一步验证并划分地震层边界、准层组的边界以及各体系域相对应的沉积带的演化过程。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各项地球物理新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地震资料的潜在信息,为层地层研究所用并最终落实岩性圈闭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 标签: 层序地层格架 精细解释 层位标定 储层预测
  • 简介:以廊坊市为例,收集和利用廊坊市区范围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城市建设等约200~300个场地钻孔资料,通过层地层分层法、数据处理、维钻孔数据库建立及维空间拟合,采用ESRI公司的ArcGIS软件进行第四系维地层构造建模和可视化分析。

  • 标签: 第四系地层 ARCGIS 三维建模
  • 简介:江达弧内盆地位于西藏东部,现今被厚约10000m的叠系所覆盖,叠纪时该区以海相沉积为主,并以巨厚浊积岩与频繁火山活动形成的钙碱性系列弧火山岩为特征.在露头剖面上,识别出10个级层.这些层共经历了37Ma的时间演化,估算每个层平均所占时限为3.7Ma.研究认为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应是构造-火山、沉积物补给与海平面升降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响应,其中构造与弧火山作用起决定作用.

  • 标签: 弧内盆地 三叠纪 层序地层 西藏 形成机制 构造
  • 简介:四川省壤塘县南木达地区中-上叠统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19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3个遗迹组合;Paleodictyon组合;Chondrites组合;Paleodictyon-Impoglyphus组合。这些遗迹组合大致相当Seilachet(1967)的Zoophycos遗迹和Nereites遗迹。依据遗迹化石组合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相 中-晚三叠世 四川壤塘
  • 简介:对车拐斜坡区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目前存在的认识不统一、有利储层分布范围认识不清等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利用目前完钻井的录井、测井、岩样的化验资料及维地震属性技术,认为叠系百口泉组整体经历了一个气候由干旱到潮湿,沉积水体由浅到深的湖侵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区主要发育扇角洲平原、扇角洲前缘、滨浅湖3种亚,支扇体之间为扇间洼地,向凹陷逐渐过渡为扇角洲前缘,凹陷中心为滨浅湖沉积。扇角洲前缘储集岩孔隙度及渗透率较好,为最有利的沉积带。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车拐斜坡区 三叠系 百口泉组 沉积相
  • 简介: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为采出更多油气,需要了解有利带的分布区域,并用于指导开发井部署。通过综合地震、测井及岩心分析、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下亚段沉积微进行的研究表明:该亚段具有湖泊扩张、水体加深的沉积演化特征:即近源粒级粗、堆积速率快,属于断陷湖盆陡坡扇角洲沉积。在岩石和测井的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分为:扇角洲前缘和前扇角洲2种亚,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以及前扇角洲泥5种微相类型。

  • 标签: 扇三角洲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大港油田
  • 简介:从区域背景出发,根据重矿物分析、砂岩厚度和砂岩百分含量确定沉积物源方向为NNE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等资料,对白豹油田叠系延长组长3、长4+5沉积微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3、长4+5为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支流间湾4个微.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上,根据泥岩颜色、沉积旋回、测井相分析与砂岩厚度、砂岩百分含量,确定沉积微平面展布特征,并总结出研究区和相模式,为储层特征研究、油田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 标签: 白豹油田 沉积微相 三角洲相 相层序 相模式
  • 简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野外地质剖面、测井标志的研究方法,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第系沉积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描述了柴达木盆地砂6井第系主要发育的种沉积及发育的主要类型,指出了研究区内有利于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沉积相类型。

  • 标签: 第三系 沉积相 柴达木盆地
  • 简介:定远组含盐岩系属早第纪,系河湖沉积,以盐湖和淡水湖泊为主。含盐沉积受断裂控制,发生在次级凹陷内,且位于大断裂的一侧。含盐一层,厚度巨大,盐层韵律发育,可分Ⅳ、Ⅴ、Ⅵ级。盐类矿物简单,仅见石盐、钙芒硝和硬石膏,缺乏钾镁硫酸盐和钾镁氧化物。石盐岩中钾、镁、溴含量甚低,钾含量一般为0.01-0.02%、镁含量在0.03-0.06%左右,溴含量0.001-0.002%,溴氯系数值低,为陆盐湖沉积,处于早期石盐沉积阶段。

  • 标签: 早第三纪 硬石膏岩 钙芒硝岩 盐湖相 沉积阶段 亚相
  • 简介:根据柴达木盆地西南部80余口钻井的岩心、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中期基准面旋回层进行了划分。在对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第系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分析基础上,识别出向上变深、变浅的非对称型旋回层和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旋回层3大类型。根据层可容空间发育特征,进一步将每种类型层进一步细分为3种、共9种样式;重点阐述了不同类型层与砂体发育间的关系,并指出了各类型层的岩性油气藏发育潜力。

  • 标签: 基准面旋回层序 砂体 可容纳空间 柴达木盆地
  • 简介:新疆地域辽阔,地质构造运动复杂,特征各异。前人曾对新疆构造运动的划分及命名做了大量工作,但多有不一致,有些构造运动的划分或命名依据不足,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代表性。现根据实际资料,对新疆地质构造运动重新归纳和认识,提出新疆境内构造运动可划分为11期32幕(次),其中前寒武纪6期、古生代2期17幕(次),中新生代3期9幕(次)

  • 标签: 构造运动 变动期序 褶皱造山 造陆上升 同位素
  • 简介:豫北粘土矿集中分布于沁阳-焦作一带,在东段因受断层破坏,矿层呈长条状分布;西段受沟谷切割,矿层在山顶成为孤立的残留体。矿体形态、产状主要取决于基底碳酸盐古岩溶地形。根据岩相地理环境的差异和矿床特征,豫北地区由南到北划分为两个矿石-岩石带,根据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微量元素等特征,将区内中石炭的沉积由北至南依次划分为滨-浅海相、滨海相两个区,以此探讨该区粘土矿的成因。

  • 标签: 粘土矿 沉积相区 豫北地区
  • 简介:在综合研究岩石地层资料和测井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对阜阳地区古生代沉积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层作了进一步的的划分.整个古生界的沉积演化可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巨型海进海退旋回,由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两个超层序组成.下古生界超层序以频繁的海侵和高水位沉积体系发育为特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6套级层,整体为碳酸盐岩台地.上古生界超层序在缓慢抬升的区域构造背景下,表现为一个逐渐海退的沉积序列,缺失下石炭系,可划分为4套级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沉积.在上述级层中,早古生代第一、第五层和晚古生代第一层为Ⅰ型层,其余皆为Ⅱ型.

  • 标签: 古生界 层序 体系域 测井曲线 阜阳地区 沉积相
  • 简介:应用层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扬子地台西缘陕西宁强-四川广元地区的志留系剖面进行了重新研究,识别出9个级层级层均发育TST和HST,而缺乏LST和SMST。通过区内沉积层的对比,建立了扬子西缘专留纪层地层格架。最后探讨了该区馨留纪的海平面变化规律。

  • 标签: 层序地层 志留纪 层序对比 扬子地台西缘
  • 简介:对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区内晚叠-早白垩世地层、沉积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南部存在侏罗千佛岸组,中南部有较多的角洲沉积;讨论了沉积的时空展布规律,这对区内上叠-下白垩统沉积-层控矿产的研究和油气资源勘探均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地层 沉积相 沉积体系 晚三叠-早白垩世
  • 简介:利用盆地钻孔及矿井资料,分析了铁法盆地含煤岩系层地层。根据古构造运动面、大面积超覆界面、煤层和河床滞留沉积将含煤岩系划分为1个超层序和3个层。将层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总结了层地层聚煤规律,指出了有利的找煤远景层位。

  • 标签: 含煤岩系 层序地层 体系域 辽宁铁法盆地
  • 简介:为查明新疆吐哈盆地煤层的原始成煤环境,应用煤岩学方法,通过GI-TPI关系图解,划分了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相类型,将煤划分为4种类型,即较深覆水森林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草本沼泽和湖沼低位沼泽。通过煤相分析,进一步在盆地内划分出河成沼泽体系、河湖混成沼泽体系和湖成沼泽体系3类成煤沼泽体系,为吐哈盆地成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 标签: 吐哈盆地 侏罗纪 煤岩 煤相
  • 简介:露头层地层研究表明,安徽下杨子地区寒武纪可识别出两个Ⅰ类层个Ⅱ类层,早寒武世的个Ⅱ类层由于同沉积断裂影响陆架边缘体系域不甚发育;中、晚寒武世的两个Ⅰ类层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构成。由沉积体系域演化作出的海平面变化曲线不同于Vail的寒武纪全球海平面变化Ⅱ级旋回,表明了皖南下扬子海盆的海平面升降受扬子板块、华夏板块的影响远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

  • 标签: 体系域 层序地层 海平面变化 寒武纪 皖南
  • 简介:立足于准噶尔、天山地区的古亚洲多岛洋具有典型的多旋回、软碰撞、弱造山的特点,应用“比较解剖学”的原理,从全球动力学角度出发,从历史分析入手,运用多学科、多层次的剖析,准确把握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区域地质背景。通过野外对地质露头的有效观察,对各构造单元的时态、相态、位态和态进行研究,揭示大陆造山带的形成演化,从而建立造山带演化模式的“四维蓝图”

  • 标签: 大地构造相 比较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