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白居易的哀悼诗渗透着宿命论和“五阴聚合”的空观思想,认为人的思想、行为、贫富、寿数等命运在其出生之前已由天意决定,人们只能服从它而不能违抗它,唯有如此才能积福消灾,还指出了寿与贤的矛盾,并且用“五阴聚合”的空观来缓解死亡带来的悲伤和痛苦。在艺术上,大多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平实无华的手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叙述死者的生平、交谊、才学、功业、去世等,抒发存者的哀伤、思念,往往运用议论以点睛和升华,多采用对比修辞。哀悼子女诗尤为感人,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哀悼诗史上的地位。

  • 标签: 白居易 哀悼诗 思想内涵 艺术成就
  • 简介: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 标签: 诗词赏析 白居易 明月
  • 简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钟爱造园,其水景设计极有特色:自然落水与人工落水并重,构筑园林互补的落水景观;水渠以屈曲为美、水流以悦耳为美,构筑园林屈曲、悦耳的流水世界;池里景、池面景与池上景配合,突出“深”;岸景与池景配合,突出“阔”,构筑园林幽深广阔的静水天地。爱水、懂美与亲自造园,则是白居易水景设计成功的原因。

  • 标签: 白居易 造园 水景设计
  • 简介:唐朝诗人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十八年之久,号'香山居士'。期间与龙门地区的佛教寺院关系密切,特别是对香山寺的修葺倾注了大量心血。本文通过对《修香山寺记》、《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以及大量歌咏龙门佛寺的诗歌等史料的考察和研究,揭示了他从接触佛教到融入佛教的历程,论证了他与龙门佛寺之间深厚的因缘关系。

  • 标签: 白居易 龙门佛寺 因缘
  • 简介: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白居易诗歌英译及其研究的历史,重点介绍了几位主要的白诗英译者以及白诗英译研究现状。研究表明:白诗英译以几个主要的西方译者为主,至今还没有出现白诗英译的全译本;国外有唐诗研究的传统,但缺乏白诗英译专门性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英译对比研究以及许渊冲和阿瑟·韦利的翻译风格研究上,缺少对其他白诗及其译者的研究。

  • 标签: 白诗英译 白诗英译研究
  • 简介:综观中国文学史,敢为天下计的忧国忧民思想源远流长.从魏晋时曹氏父子努力建功立业,关注天下苍生到唐朝杜甫的济世宏愿,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折射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忧民意识,这是中国文化中生生不息的血脉,潜藏于中国文化的丰厚土壤,闪烁着知识分子特殊的情怀和文化关照.

  • 标签: 忧国忧民意识 白居易 忧国忧民思想 爱国主义思想 儒家文化 中国文化
  • 简介:唐代音乐繁盛,而白居易所生活的中唐时期,更是兴起了崇尚新变的音乐潮流。白居易通晓音乐,精通文学,以其独特的文人审美观,根据"洛下新声"创作了《杨柳枝》,摆脱了旧曲的格局,在曲调、本事、体式、内容和风格等方面都展现出全新的艺术面貌。这一个案生动地体现了中唐音乐崇尚新变的社会潮流,为古代音乐文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 标签: 白居易 杨柳枝 中唐 音乐文学 新变
  • 简介:白居易和苏轼分别是唐、宋文学史上耀眼的巨星,这两颗巨星交相辉映、影响千古。白居易作词,加速了词为"艳科"的进程,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苏轼将词作推向了空前的高峰,其中黄州词在苏轼所有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表现出的旷达的心境、隐逸的情怀无疑是受白词的影响,但是又有所创新。在词的艺术手法上,白词题材狭窄、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欢快,苏轼词题材扩大、语言清新、风格多变。

  • 标签: 白居易词 苏轼词 接受 创新
  • 简介:研究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人们大多以元和十年“江州之贬”为界,把他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兼济天下,后期是独善其身.前期的创作主要以讽喻诗、感伤诗为主,后期创作则主要以闲适自娱诗为主.于是,众多的教学参考资料都把《钱塘湖春行》归为闲适自娱一类诗进行了解读与教学.其实,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诗人内心的儒家“兼济”思想始终没有改变.所以,这首诗作者隐秘在文字背后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往往被忽视.

  • 标签: 钱塘湖春行 与民同乐 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