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保留前列腺的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膀胱癌在我院行保留前列腺的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的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例患者,年龄37-45岁,中位年龄41岁,术前临床分期,T2N0M0。结果本组10例患者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0-340min,中位时间250min。术中出血量350-800ml,中位出血量480ml。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6个月9例能勃起并完成射精,出现远处转移1例,行全身化疗,至今存活。结论保留前列腺的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术前患者要严格的选择,早期随访疗效满意,保留患者性功能明显,提高了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利用腹腔镜下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前列腺癌,共33例,病例中浸润性膀胱癌占23例,前列腺癌占10例,病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岁,经检查都没有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平均时间为320min,手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00ml,其中有1例输血1000ml,32例没有输血。手术以后有2例麻痹性肠梗阻,经过保守治疗后已康复,有2例夜间轻微遗尿,此外,并没有其它并发症。手术以后随访2~40个月,其中有2例因为转移到其它脏器而死亡,有31例健康,无癌生存2~40个月。结论腔镜下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是安全的,这种手术伤口小,手术过程中出血少,且手术后并发症少,身体能较快恢复,对于膀胱前列腺癌的根治有较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效果。 方法 :选取在医院进行腹腔镜下前列腺切除术的 68 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 n=34 )手术室护理,对照组( n=34 )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手术室护理在进行腹腔镜下前列腺切除术患者临床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升护理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简介:目的腹腔镜下保留神经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操作,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才能做到控瘤、控尿、保神经的三大目标.病理大切片是确保肿瘤完整切除和神经血管束保留的“金标准”,将其引入手术学习的过程可能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本研究探讨手术→病理→手术的反馈模式能否改进腹腔镜下保留神经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学习模式.方法笔者提出基于病理大切片的手术学习模式:利用前列腺大切片病理技术准确评判手术切缘和神经保留程度,基于病理信息对照手术录像分析手术过程中解剖层次,建立视觉-解剖-操作的规律并不断改进.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间进行的20例腹腔镜下保留神经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比较这些患者临床病理信息、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性功能和尿控功能.结果相比于前期手术病例(A组),后10例患者(B组)的控瘤、控尿、保神经成功率均显著提升.B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缩短至94.6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减少至153ml,切缘阳性率也显著降低,术后3个月的性功能量表显示性功能和尿控的满意度的EPIC-CP,平均评分达到8.6分.结论基于病理大切片的手术学习模式可以缩短腹腔镜下保留神经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护理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32例患者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与40例患者行传统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术后护理进行观察,比较两组住院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拔除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疼痛程度情况。结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在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拔除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传统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提高了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实施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整体护理的价值。方法:时间入选为2022年2月-2023年2月,把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诊治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共80例,结合手术之后的护理方式均匀划分干预组与对照组,对比手术护理的情况变化。结果:干预组肛门排气平均时间(3.16±0.86)d、下床活动平均时间(6.13±1.71)d、住院时间均数(12.96±2.36)d,均短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RP)后手术切缘阳性(PSM)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行LRP的202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北京朝阳医院11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91例。年龄(67.7±6.5)岁,体质指数(25.65±3.21)kg/m2。术前最高PSA中位值20.97(11.00,34.40)ng/ml。前列腺体积中位值32.88(23.33,46.20)ml。其中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NHT)者(NHT组)105例,未接受NHT者(非NHT组)97例。NHT组与非NHT组穿刺前最高PSA[23.67(12.68,45.72)ng/ml与18.11(10.30,26.82)ng/ml,P=0.013]、前列腺体积[30.00(21.55,45.96)ml与36.40(28.08,46.80)ml,P=0.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8.53±6.40)岁与(66.89±6.58)岁,P=0.073]、体质指数[(25.91±3.14)kg/m2与(25.37±3.33)kg/m2,P=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HT方案中完全雄激素阻断治疗80例,中位疗程3个月;单纯去势治疗3例,中位疗程3个月;单纯抗雄治疗22例,中位疗程1个月。分别分析NHT组和非NHT组影响PSM的危险因素。结果NHT组和非NHT组的PSM率分别为24.8%(26/105)和50.5%(49/97)。前列腺基底部是NHT组最常见的阳性部位(14.3%,15/105),尖部是非NHT组最常见的阳性部位(35.1%,34/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HT组术后病理T分期(OR=18.434,95%CI 4.976~68.297,P<0.001)、术后淋巴结阳性(OR=7.181,95%CI 2.089~24.689,P=0.002)、脉管癌栓(OR=3.545,95%CI 1.109~11.327,P=0.033)是PSM的独立危险因素;非NHT组术后病理T分期是PSM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14,95%CI 1.302~11.173,P=0.015)。结论无论是否接受NHT治疗,术后病理T分期均是高危前列腺癌患者LRP术后PSM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NHT的患者,术后淋巴结阳性、脉管癌栓亦是PSM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突入膀胱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及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0.4±7.8)岁,其中61例≥70岁,49例<70岁;穿刺前中位PSA 12.23(0.78~110)ng/ml,其中PSA<10、10~20、>20 ng/ml者分别为44、36、30例;穿刺Gleason评分6、7、≥8分者分别为27、35、48例;临床分期T1~2期73例,T3期37例;中位前列腺体积38.16(11.83~163.36)ml,其中前列腺体积<30、30~50、>50 ml者分别为31、47、32例。前列腺突入膀胱长度(IPPL)定义为MRI检查矢状位测量突入膀胱前列腺组织顶点至膀胱基底部的垂直距离;IPPL术前中位值3(0~27)mm,其中72例<5 mm,38例≥5 mm。所有患者均行腹膜外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记录患者切缘情况及阳性切缘位置等。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切缘阳性和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切缘阳性42例(38.1%),其中基底部切缘阳性25例(22.7%)。χ2检验结果显示临床分期(P<0.001)、IPPL(P=0.038)与术后切缘阳性有关,将临床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IPPL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T3期(P<0.001)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临床分期(P<0.001)、IPPL(P=0.001)与术后基底部切缘阳性有关;将临床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IPPL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T3期(P<0.001)和IPPL≥5 mm(P =0.009)是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为T3期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分期为T3期和IPPL≥5 mm是术后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前列腺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PKRP)、12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PP)、1例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1例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分析22例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7.8±10.3)min、术中出血量(220.5±35.8)m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2.5±1.0)d、住院时间(15.3±3.5)d;治疗后IPSS评分(4.8±1.4)、QOL评分(5.6±1.3)、RUV(38.1±2.2)ml、Qmax(16.6±3.3)ml/s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PKRP、TUPP、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及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临床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LRP)和传统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RP)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49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RALRP23例,LRP26例,分析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和术后恢复指标,应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RALRP组患者和LRP组患者手术时间(t=0.95,P>0.05)、术中出血量(t=1.68,P>0.05)、切缘阳性率(χ2=0.02,P>0.05)、术后通气时间(t=0.22,P>0.05)、拔除引流管时间(t=1.59,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率(χ2=0.00,P>0.05)、术后生化复发率(χ2=0.08,P>0.05)、术后6个月控尿率(χ2=0.08,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LRP组膀胱颈-尿道吻合时间低于LRP组[(14.26±2.38) min比(18.46±2.40) min,t=6.14,P<0.01];RALRP组术后拔除导尿管时间低于LRP组[(15.48±2.11) d比(17.69±2.33) d,t=3.47,P<0.01];RALRP组术后3个月控尿率高于LRP组[82.61%比53.85%,χ2=4.59,P<0.05];RALRP组术后阴茎勃起功能恢复率高于LRP组[78.26%比50.00%,χ2=4.1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ALR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保证满意瘤控的同时减少术后尿失禁、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并在吻合重建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简介:自1991年Schuessler行第1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aparoscopicradicalprostatectomy,LRP)以来[1],随着前列腺及盆底解剖结构进一步清晰及手术技巧的改进,该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LRP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即便是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是如此。LRP手术的难点主要在于前列腺背侧血管复合体的处理、膀胱颈和尿道的分离与识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