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50年英国的Barrett首先报道,食管远段有内村柱状上皮的溃疡,认为溃破的内村柱状上皮组织属于先天性短内衬鳞状上皮食管病人的胃管状节段。此管状结构是食管下段内村柱状上皮,这种现象称为BE。现在普遍认为: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群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若在这种病变的基础上发生边界分明的打洞样溃疡,称之为Barrett溃疡。有时两者通称为BE。l病因与发病机理B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直有争议。目前较公认的学说有两种。l.l先天性发生学说:认为BE是由胚胎期食管上皮发有障碍引起。食管从前肠演变而来,在形成初期,表面覆有单层往状上皮,大约八胚胎第16周起往状上皮逐渐为复层群状上皮所

  • 标签: 先天性 发病机理 溃疡 BARRETT食管 食管病 单层柱状上皮
  • 简介:摘要Barrett食管(Barret’sesophagus,BE)是指齿状线以上至少2cm处的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本文旨在探讨Barrett食管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并发症、辅助检查及诊断。

  • 标签: Barrett食管
  • 简介: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远端正常的鳞状上皮被肠化的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腺癌的发生与BE有直接关系,是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研究发现,食管末端的腺癌几乎均起源于BE,而40%的贲门癌与BE有关.BE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的严重并发症.现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BARRETT食管 研究 进展
  • 简介:Barrett食管(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已得到公认,其正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本文就BE的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的影响因素、异型增生诊断的临床意义等问题作一概述,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BE病理诊断的认识.

  • 标签: BARRETT食管 病理学 诊断 化生 异型增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胃镜下图像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06年7月胃镜及病理资料完整的84例B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以胃镜下BE表现分为平坦组、凹陷组及隆起组,比较其与病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以胃镜下病灶分为1个、2个、多个三组,比较其与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以上各组间病理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镜下BE图像形态及病灶数目与病理结果无明显相关,为及时发现BE癌变,除认真、仔细、全方位病理活检外,还应定期随访胃镜及病理活检。

  • 标签: BARRETT食管 胃镜 病理
  • 简介:病变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有助于寻找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临床治疗有关的关键分子。目的:应用寡核苷酸芯片对Barrett食管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高通量分析.以期筛选与Barrett食管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标记物。方法:取6例Barrett食管患者病变食管黏膜和相应正常食管黏膜组织。Trizol一步法抽提总RNA.纯化后合成cRNA探针;探针荧光标记和纯化后,将两种组织探针分别与Agilent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含30968个基因组探针)进行杂交;获取芯片扫描图谱,以特征提取软件行定量分析、处理。结果:Barrett食管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2倍差异表达(Ratio值≥2或≤0.5)基因中,上调基因142个,下调基因284个,涉及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黏蛋白相关基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骨形态蛋白基因、凋亡抑制基因、bcl-2家族相关基因等。结论: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技术可筛选出大量Barrett食管相关基因,对这些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验证将有助于找到Barrett食管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或通路。

  • 标签: BARRETT食管 微阵列分析 差异表达 基因表达谱
  • 简介:本文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Barrett食管(BE)的流行病学、发生机理、疗效影响等方面阐述了Hp与GERD、BE的关系,介绍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争议,建议进一步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食管反流病 BARRETT食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腺癌(EAC)中EGFR的基因突变因素及影响。方法选取105例EAC及BE的患者标本,3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患者标本,采用EGFR抗体和其突变特异性抗体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IHC)用突变特异性抗体检测这些患者是否存在EGFR基因的突变,并对突变特异性抗阳性标本进行DNA测序,探讨食管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的转变过程中基因、分子水平的变化。结果在105例EAC及BE标本中,11例IHC染色阳性。在这些阳性标本中,6例被检测到EGFR基因外显子19缺失,5例被检测到EGFR基因外显子21的L858R发生替代突变。阳性检出率为10.5%。30例ESCC患者标本未发现EGFR基因的突变。结论部分EAC及BE患者存在EGFR基因的突变;EGFR基因的突变可能在EAC早期转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EGFR基因的突变特异性抗体作为一个预测性的生物标记物,评估食管上皮异型化与腺癌发生的风险,并指导食管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病例选择。

  • 标签: 食管腺癌 Barrett食管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基因突变
  • 简介:Barrett食管(BE)是指内镜下发现并被病理组织学证实在胃食管连接处(GEJ)以上出现的鳞状上皮被伴肠化生(即含杯状细胞)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现象。B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欧美报告反流性食管炎中BE检出率为10%~15%,国内报道BE的检出率为2.21%。BE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和逆转BE的肠化,

  • 标签: 疗BARRETT食管 氩离子凝固术 胃食管连接处 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 病理组织学
  • 简介:摘要为探讨冸托拉唑对Barrett食管的疗效,对24例已确诊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应用冸托拉唑进行治疗,并与用法莫替丁治疗的18例作对照。结果发现冸托拉唑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胃食管反流(GER)的症状迅速缓解,症状缓解率达到75%;食管内压力(IESP)增加,各项PH值均恢复正常;有74%的患者在病变部位出现局灶的鳞状上皮细胞岛,但Barrett上皮的长度无明显缩短;其疗效明显优于法莫替丁。本研究结果显示冸托拉唑对改善Barrett食管患者的GER症状、治疗并发症及维持正常的PH值有显著作用。是目前治疗Barrett食管较为理想的药物。

  • 标签: 冸托拉唑 Barrett食管 胃食管反流
  • 简介:目的:通过16例经内窥镜及病理证实为Barrett食管的钡餐检查表现,初步探讨Barrett食管及其并发症放射学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Barrett食管的内窥镜和气钡检查的记录及表现,着重探讨气钡检查的X线表现。结果:食管内窥镜和组织学检查全部病例均有炎症改变,其他可见胃食管反流、食管溃疡和食管腺癌。放射学钡餐检查结果:Barrett食管炎4例,Barrett食管溃疡7例,Barrett食管癌5例。结论:Barrett食管及其并发症至今无明确放射学征象,改进对“Z”线的检查技术和方法,有可能提高其发现率。钡餐发现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同时并发食管炎、食管溃疡及食管癌者均应考虑到本症的可能。

  • 标签: BARRETT食管 食管气钡造影术 内窥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镜NBI对Barrett食管黏膜象观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经胃镜诊断为内镜Barrett食管的患者,依次在普通胃镜和胃镜NBI下观察食管黏膜病变轮廓、腺管开口结构并计算图像清晰度评分,在NBI下改变最显著部位靶向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在观察病变轮廓方面,NBI与普通胃镜间差异有显著性,NBI比普通胃镜清晰;对于腺管开口结构的观察中,NBI优于普通胃镜。36例中内镜表现类型以岛状型多见,病理类型以胃底型多见,而腺管开口形态不规则的3例均为特殊肠化生型。结论NBI对Barrett食管病变轮廓、腺管开口结构显示清晰,有助于提高病变的靶向活检准确率,且操作转换简单易行。

  • 标签: Barrett 食管 内镜检查 窄带成像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Meta分析。方法采用文献收集法,对CNKI以及EMbase等期刊数据库中与Barrett食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资料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以对Barrett食管患者(观察组)、胃食管反流患者(对照组2)以及内镜检查正常患者(对照组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共检索收集相关资料文献23篇,其中对比研究文献21篇,队列研究文献2篇。其中,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3.8%,对照组2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4.4%,对照组1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15.6%,对比显示,对照组1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2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6.1%,对照组1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7.8%,两组对比差异突出,0<0.05。结论Barrett食管患者与胃食管反流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无显著差别,与内镜检查正常者对比相对较低,其中CagA阳性Barrett食管患者尤为突出。

  • 标签: Barrett食管患者 幽门螺杆菌 感染率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Barrett食管(BE)随诊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抽选本院收治的100例BE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其氩等离子凝固术(APC)与6个月的随访,并在随访中先后给予其内镜与NBI检查,并将结果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3个月复诊,45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阳性,而常规内镜检查与NBI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64.44%与88.89%,特异性分别为70.91%与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复诊,38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而常规内镜检查与NBI检查敏感性分别为68.42%与92.11%,特异性分别为72.58%与85.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NBI检查病理分型中,Ⅰ级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级与病理活检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BE患者,同常规内镜检查相比,NBI检查确诊率更高。而且在随访中若经NBI诊断为Ⅱ级或Ⅲ级,则表示未愈,需继续接受治疗;若诊断为Ⅰ级,则需结合病理组织检查以明确治疗效果。

  • 标签: BE NBI 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