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yclin D1在Rosai-Dorfman病(RDD)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17例RDD患者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遗传学检测,比较cyclin D1在RDD以及包括29例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9例IgG4相关性疾病和2例Erdheim-Chester病在内的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cyclin D1 在RDD(17/17)、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11/29)、IgG4相关性疾病(3/9)、Erdheim-Chester病(2/2)中表达,表现为RDD细胞或增生的组织细胞核阳性着色。卡方检验显示,cyclin D1的表达在RDD中显著高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和IgG4相关性疾病(P<0.01),而与Erdheim-Chester病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重新计算cyclin D1的阳性细胞数百分比的表达阈值为27.5%, 曲线下面积(AUC)为0.981(P<0.01)。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CND1基因未出现重排,仅部分RDD细胞出现拷贝数增加。扩增阻滞突变系统PCR检测KRAS、BRAF、NRAS基因没有检测到任何突变。结论cyclin D1可以作为RDD病理诊断的一个辅助指标,其表达可能与MAPK通路激活有关,但其在RD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组织细胞增多症,窦 细胞周期蛋白D1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 (PPAR-γ)在保护素D1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6~8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神经病理性痛+保护素D1组(NP+PD组)和神经病理性痛+保护素D1+GW9662组(NP+PD+GW组)。采用选择性神经损伤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NP+PD组和NP+PD+GW组于造模前30 min时开始鞘内注射保护素D1 900 ng (用二甲基亚砜稀释至20 μl),1次/d,连续8 d;NP+PD+GW组于造模前45 min时开始鞘内注射PPAR-γ拮抗剂GW9662 200 ng (用二甲基亚砜稀释至20 μl),1次/d,连续8 d;Sham组鞘内注射等容量二甲基亚砜。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3、5、7、10、14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PWT)。于造模后14 d时,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脊髓腰膨大,采用Weston blot法测定PPAR-γ、TNF-α和IL-6的表达。于造模后14 d时,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L4,5脊髓节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PPAR-γ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或血清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的共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比较,其余3组造模后各时点PWT降低,脊髓PPAR-γ表达下调,TNF-α和IL-6表达上调(P<0.05)。与NP组比较,NP+PD组造模后7~14 d时PWT升高,脊髓PPAR-γ表达上调,TNF-α和IL-6表达下调(P<0.05),NP+PD+GW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PD组比较,NP+PD+GW组造模后7~14 d时PWT降低,脊髓PPAR-γ表达下调,TNF-α和IL-6表达上调(P<0.05)。脊髓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PAR-γ与NeuN、GFAP均存在共表达。结论保护素D1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与促进脊髓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PPAR-γ活化,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PPARγ 脊髓 抗原,CD59 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93b通过靶向调节cyclin D1对宫颈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20例宫颈癌患者被纳入研究,取其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qRT-PCR检测miR-193b与cyclin D1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筛选耐辐射HeLa细胞,另外干预HeLa细胞中miR-193b和cyclin D1的表达并将细胞分为如下组:空白对照组、miR-NC组、miR-193b mimics组、miR-193b过表达+PCDNA-cyclin D1 NC组、miR-193b过表达+PCDNA-cyclin D1组。观察miR-193b对耐辐射HeLa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93b与cyclin D1的靶向关系。挽救实验检测miR-193b是否通过抑制cyclin D1调控细胞周期。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宫颈癌组织中的miR-193b水平明显降低(P=0.007),cyclin D1水平显著升高(P=0.003);与对照组[(1.89±0.13)(2.73±0.18)(3.37±0.26)]相比,耐辐射HeLa细胞转染miR-193b mimics后,细胞48、72、96 h的增殖能力[(0.72±0.04)(1.63±0.14)(2.05±0.17)]明显降低(P<0.05)。相对于miR-NC组(51.53%±3.71%),过表达miR-193b能够导致细胞G1期(62.95%±4.15%)阻滞(P<0.05)。cyclin D1是miR-193b的靶基因。挽救实验证实miR-193b通过cyclin D1调控细胞周期。结论过表达miR-193b水平能降低耐辐射HeLa细胞增殖能力,提高放疗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Cyclin D1表达,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

  • 标签: miR-193b cyclin D1 宫颈癌细胞 放疗敏感性 增殖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标记指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有诊断意义的临界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9年间诊断的311例PTC和1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Cyclin D1、Claudin-1、CD56和Ki-67表达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在PTC和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中Cyclin D1标记指数平均值为39.2%±29.5%(范围1%~95%)。Mann Whitney U检验显示,Cyclin D1在PTC和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标记指数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2%±22.5%对3.4%±4.2%, 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分析显示,诊断PTC的最佳临界值为19.0%,灵敏度为92.4%,特异度为99.2%;诊断甲状腺良性病变的最佳临界值为5.5%,灵敏度为96.0%,特异度为87.5%,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89,95%CI 0.982~0.995, P<0.01)。以Cyclin D1标记指数≥20.0%(临界值19.0%)为阳性表达,联合Claudin-1和(或)CD56在诊断PTC时灵敏度为83.0%~95.2%,特异度为100.0%。Cyclin D1标记指数数值和癌结节直径、结节数量、淋巴结转移数目及TNM分期相关(P<0.05),而与Ki-67增殖指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yclin D1标记指数≥20.0%是诊断PTC的可靠指标,<5%提示可能甲状腺良性病变;Cyclin D1联合Claudin-1和(或)CD56可作为诊断PTC的重要辅助指标;Cyclin D1标记指数数值与PTC的侵袭转移能力有关。

  • 标签: 甲状腺病变 癌,乳头状 诊断,鉴别 临界值 Cyclin D1指数 Claudin-1 CD56 Ki-67增殖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消退素D1(RvD1)对急性肺损伤小鼠肺部炎症反应和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体质量25~30 g的BALB/c小鼠30只分为3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体积9 g/L盐水;脂多糖(LPS)组小鼠尾静脉注射LPS(10 mg/kg),作用6 h;RvD1组小鼠注射LPS 30 min前予RvD1(5 μg/kg)尾静脉注射,LPS作用6 h。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部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及NLRP3炎性小体的表达改变。结果LPS组小鼠经LPS刺激后,小鼠肺组织出现病理损伤,炎性因子IL-18、IL-1β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小鼠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组织NLRP3、凋亡相关点样蛋白(ASC)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小鼠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vD1组小鼠予RvD1预处理后,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炎性因子IL-18、IL-1β水平较LPS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RvD1组NLRP3、ASC及Caspase-1表达较LPS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vD1能减轻急性肺损伤肺部炎症反应,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该效应与抑制NLRP3的表达有关。

  • 标签: 急性肺损伤 消退素D1 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 白细胞介素-1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消退素D1(resolvin D1,RvD1)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NPM)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怀疑NPM的患儿,均在应用抗生素前行脑脊液检查,根据最终诊断分为NPM组和非NPM组;NPM组再根据治疗后7~10 d临床症状及复查脑脊液结果分为好转组和非好转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TNF-α和RvD1水平,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PM组23例(其中好转组18例,未好转组5例),非NPM组30例。NPM组治疗前脑脊液TNF-α及RvD1水平均高于非NPM组[TNF-α:(0.263±0.088) pg/ml比(0.087±0.001) pg/ml,RvD1:(2.017±0.171) pg/ml比(0.563±0.048) pg/ml](P<0.05)。治疗7~10 d后,NPM组中好转组TNF-α和RvD1较前下降[TNF-α:0.083(0.078,0.111) pg/ml比0.122(0.098,0.214) pg/ml;RvD1:1.242(0.740,2.098) pg/ml比1.791(1.371,2.804) pg/ml](P<0.05),未好转组较前上升[TNF-α:2.239(1.309,2.806) pg/ml比0.102(0.100,1.312) pg/ml;RvD1:2.614(1.265,2.940) pg/ml比0.139(0.103,0.276) pg/ml](P<0.05)。NPM组中好转组TNF-α复查结果低于非NPM组治疗前,RvD1高于非NPM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脑脊液TNF-α及RvD1水平对NPM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脑膜炎,细菌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消退素D1 脑脊液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Aurora激酶A(AURKA)及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存在和频率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5年间顺序收治的19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增殖相关基因CCND1、AURKA、FGFR2多态性,用χ2检验及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评估3种基因SNP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明确与临床病理及预后因素相关的SNP。结果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CCND1基因G870A位点GG、AG、AA基因型在乳腺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8%(36/192),52.1%(100/192),29.2%(56/192)。G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4.8%和55.2%。AURKA基因TT、TA、AA基因型在乳腺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9.6%(76/192)、40.6%(78/192)、19.8%(38/192)。T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9.9%和40.1%。FGFR2基因SNP位点rs2981582 CC、CT、TT基因型在乳腺癌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0%(48/192),59.4%(114/192),15.6%(30/192)。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4.7%和45.3%。CCND1 SNP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无明显相关(χ2=3.882、0.051、4.006、1.311、0.693、2.035,P>0.05);AURKA SNP与直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χ2=0.586、6.402、8.251,P<0.05),FGFR2 SNP与淋巴结转移、ER、PR、Her-2相关(χ2=7.586、6.466、7.631、6.752,P<0.05)。AURKA及FGFR2 SNP与乳腺癌预后明显相关(χ2=9.493、7.017,P<0.05),携带AURKA TT基因型患者预后较差,OR值为3.007(95%CI=1.477~6.12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TT或TA基因型患者预后较差,OR值为2.385(95%CI=1.267~4.48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FGFR2 TT基因型患者预后较差,OR值为4.00(95%CI=1.388~11.5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URKA TT/TA、FGFR2 TT可能是乳腺癌预后不良基因型,AURKA及FGFR2 SNPs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乳腺癌 基因多态性 病理参数 预后
  • 简介:AbstractBackground: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induce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has been proven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tic airway remodeling, in which the Wnt/β-catenin pathwa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notably with regard to TGF-β1.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1α, 25-dihydroxyvitamin D3(1α, 25(OH)2D3) inhibits TGF-β1-induced EMT, although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have not yet been fully elucidated.Methods: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were exposed to 1α, 25(OH)2D3, ICG-001,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followed by stimulation with TGF-β1.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E-cadherin, α-smooth muscle actin, fibronectin, and β-catenin was analyzed by 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fluorescence analysis. The mRNA transcript of Snail was analyzed using RT-qPCR,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MP-9) activity was analyzed by gelatin zymogram. The activity of the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was analyzed using the Top/Fop flash reporters.Results:Both 1α, 25(OH)2D3 and ICG-001 blocked TGF-β1-induced EMT in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In addition, the Top/Fop Flash reporters showed that 1α, 25(OH)2D3 suppressed the activity of the Wnt/β-catenin pathway and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target genes, including MMP-9 and Snail, in synergy with ICG-001.Conclusion:1α, 25(OH)2D3 synergizes with ICG-001 and inhibits TGF-β1-induced EMT in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 by negatively regulating the Wnt/β-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 标签: 25-Dihydroxyvitamin D3 Vitamin D β-Catenin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irway remodeling Asthm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PCD)家系PIH1D3基因的变异及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对一例临床确诊的PCD患者进行家系分析,观察其鼻腔粘膜纤毛及精子鞭毛的超微结构,同时对患者的DNA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患者及其家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史,2人具有内脏异位,表现为右位心,1例表现为不育。患者的纤毛及鞭毛结构存在异常,表现为内、外侧动力蛋白臂缺失,纤毛排列紊乱。DNA测序发现患者携带PIH1D3基因致病变异c.355C>T,该变异位于关键的PIH1结构域,所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在人、猕猴、家犬、小鼠、爪蟾及斑马鱼中高度保守。结论PIH1D3基因的缺失可导致鼻腔纤毛及精子鞭毛中内、外侧动力蛋白臂组装失败、纤毛及精子无法正常游动等典型的PCD表型,临床可借助基因检测提高PCD的检出率。

  • 标签: PIH1D3基因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 h血清乳酸(Lac)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患者30 d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中收集首次入住ICU 1 h内测定过Lac水平的成人(年龄≥16岁)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1 h Lac水平将患者分为<2 mmol/L组、2~4 mmol/L组、>4 mmol/L组,分析患者基线特征。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1 h Lac水平与3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1 h Lac水平对重症患者30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绘制30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此外,对各分类变量分层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 969例ICU重症患者,30 d死亡673例,30 d总病死率为16.96%。1 h Lac<2 mmol/L 1 664例,1 h Lac 2~4 mmol/L 1 588例,1 h Lac>4 mmol/L 717例,3组患者年龄、入住ICU时间、入住ICU类型、心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肌酐、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呼吸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以及主要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 h Lac每增加1 mmol/L,重症患者30 d病死率将增加0.24倍 〔优势比(OR)=1.24,95%可信区间(95%CI)为1.19~1.29, P<0.000 1〕。ROC曲线分析显示,1 h Lac预测重症患者30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4(95%CI为0.669~0.718),最佳截断值为3.35 mmol/L时,敏感度为0.499,特异度为0.779,阳性似然比为2.260,阴性似然比为0.643。根据1 h Lac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乳酸组(≥3.35 mmol/L)和低乳酸组(<3.35 mmol/L),其30 d病死率分别为31.58%(336/1 064)和11.60%(337/2 9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乳酸组30 d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组(Log-rank检验:χ2=247.72,P<0.000 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考虑到年龄、入住ICU时间、入住ICU类型、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呼吸机使用及主要诊断等因素,高乳酸组30 d病死率是低乳酸组的2.34倍(OR=2.34,95%CI为1.90~2.88,P<0.000 1)。对所有分类变量进行分层分析显示,1 h Lac与30 d病死率的关系基本保持一致。结论在ICU重症患者中,1 h Lac水平与30 d病死率密切相关;1 h Lac水平超过3.35 mmol/L的重症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 标签: 1 h血清乳酸 30 d病死率 重症患者 MIMIC-Ⅲ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长迟缓儿童的骨龄、维生素A、维生素D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水平,探讨其在生长迟缓儿童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生长发育专科门诊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200例生长迟缓儿童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200例正常身高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儿童骨龄发育水平、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达标率及水平差异,同时观察两组儿童血清IGF-1达中位数例数及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骨龄落后2年的例数比例为26%,对照组骨龄落后2年的例数比例为12%,两组间骨龄发育水平及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4,t=5.42、7.92,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D达标率下降,水平偏低,两组间维生素A、D达标率及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5、13.65,t=8.45、12.47,P<0.01)。观察组血清IGF-1达中位数例数为88例(44%),对照组血清IGF-1达中位数例数为138(69%),观察组儿童血清IGF-1水平偏低,两组间血清IGF-1达中位数例数及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3,t=32.31,P<0.01)。结论骨龄、维生素A、维生素D及IGF-1检测对生长迟缓儿童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生长迟缓 骨龄 维生素A 维生素D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T1加权序列可变翻转角度快速自旋回波(3D T1-SPACE)技术联合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 MRA)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随访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由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应用Pipeline Flex FD行血流重建术后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20例(25个颅内动脉瘤)。所有患者随访时均行3.0 T 3D T1-SPACE序列、3D-TOF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价动脉瘤瘤腔的闭塞情况,采用4分法评价支架内的管腔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0±0.8)个月(4~7个月)完成随访,随访中DSA评估结果显示,OKM分级D级18个,C级2个,B级5个;3D-TOF MRA结合源图像评估结果显示,OKM分级D级19个,C级2个,B级4个。3D-TOF MRA与DSA OKM分级结果的总符合率为88.0%(22/25)。20例患者共使用23枚Pipeline Flex FD,以DSA为金标准(均为4分),3D-TOF MRA评价结果显示,3分的16枚,2分的6枚,1分的1枚,无一枚与DSA结果完全符合;而使用3D T1-SPACE技术的评价结果为4分的21枚,3分的2枚。3D T1-SPACE与DSA的总体符合率为91.3%(21/23)。结论初步观察结果显示,与DSA比较,F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3D-TOF MRA能较好地评估动脉瘤瘤腔的闭塞情况,3D T1-SPACE序列显示支架内管腔较清晰。两种序列可联合用于F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随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随访研究 血流导向装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描述一起ABB产搭配BLK154机构的LTB145型开关在正常合闸操作中发生的半分合故障,并对该开关故障原因进行剖析。文章对故障设备进行解体,初步锁定设备问题所在。随后对采用相同修理工艺处理的同型号设备开展了大规模的机械特性测试,分析出该型号开关机械特性劣化的规律。通过对开关机构的动作原理的分析,指出修理失当的LTB145-BLK154型开关将在多次操作后发生分合闸阻力增大,从而导致开关机械特性劣化。

  • 标签: LTB145开关,BLK154机构,机械特性,劣化,修理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D-二聚体(D-dimer)、心脏肌钙蛋白I(cTnI)和降钙素原(PCT)联合对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80例为研究组及健康体检者80名为对照组。酶联吸附试验检测2组血清中IGF-1D-dimer、cTnI和PCT的表达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IGF-1D-dimer、cTnI和PCT检测在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中的诊断意义。结果研究组血清中IGF-1D-dimer、cTnI和PCT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IGF-1D-dimer、cTnI和PCT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的敏感度分别为75%、84%、80%、84%,特异度分别为93%、81%、80%、84%。血清中IGF-1D-dimer、cTnI和PCT联合对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的诊断的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91.25%,准确度为89.38%。结论血清中IGF-1D-dimer、cTnI和PCT的表达量检测可作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的潜在标志物。

  • 标签: 肺炎 心力衰竭 儿童 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使用 HYDRUS-1D软件预测了沈阳市某化工厂污水泄漏对土壤层的影响,预测二氯甲烷在的垂直迁移转化规律。预测结果显示在预测期内,二氯甲烷主要影响深度集中在 3.5m以上,在 3.5m上下出现了突变界面。不会对深层的地下水造成污染。对掌握土壤介质的污染物层位、有效控制土壤污染风险具备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 标签: 土壤 二氯甲烷 HYDRUS-1D
  • 简介:摘要:本文在开展课题“基于微课+微信的初中英语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与研究”基础上,通过在“人人通”、“微信”和“钉钉”等教学平台上实践和观察英语线上教学课堂,反思其存在的问题,运用案例分析探索利用微信和微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架和个性化展示平台的教学方法。

  • 标签: 线上英语教学,微课,微信,个性化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治疗无菌体液真菌培养阳性的新产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共收集病例数30例为感染组;同时收集同期无感染患儿资料25例为对照组。比较血清(1,3)-β-D葡聚糖、WBC和PLT计数,血CRP和PCT水平的差异,通过制作ROC曲线评判各个指标单独或联合应用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效能。结果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LT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1,3)-β-D葡聚糖ROC曲线下面积为0.79,在cut-off值为13.69 pg/ml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0%、71.4%;血清(1,3)-β-D葡聚糖联合CRP检测有最佳的诊断效能;感染组治疗后血清(1,3)-β-D葡聚糖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疗效判断中有较高的效能,联合CRP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新生儿 真菌 败血症 血清(1,3)-β-D葡聚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1,3)-β-D葡聚糖[ (1,3) β-D-glucan,G]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对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具有高危IFI因素的住院患者447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成实验室诊断组和非实验室诊断组。分别采用定量检测、比色法及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中G、GM和PCT的含量进行检测,评价三者联合检测对IF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447例患者中实验室诊断组51例,非实验室诊断组396例。51例患者中G试验阳性39例,GM试验阳性14例,PCT阳性41例。G试验、GM试验、PCT检测的敏感性为76.47%、27.45%和80.39%;特异性为76.77%、87.12%和66.67%;阳性预测值为29.77%、21.54%和23.70%;阴性预测值为96.20%、90.31%和96.35%;阳性似然比为3.29、2.13和2.41;阴性似然比为0.31、0.83和0.29;Youden指数为0.53、0.15、0.4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4.12%、特异性为62.88%、阳性预测值为24.62%,阴性预测值为98.81%,阳性似然比为2.54,阴性似然比为0.09,Youden指数为0.57。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G试验、GM试验、PCT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31、47.545、4.320和5.299,P值均<0.05)。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均低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及G/GM联合试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127、62.061和16.754,P值均<0.05),但与PCT单独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5,P>0.05)。结论G、GM以及PCT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IFI检出的敏感性,并且对IFI的诊断排除有很大的价值,从而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为IFI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半乳甘露聚糖 1,3-β-D葡聚糖 降钙素原 侵袭性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