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互补基因(ERCC)1(rs3212986)和ERCC2(rs1318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194例膀胱癌患者(实验组)和24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男143例,女51例;<50岁85例,≥50岁109例;体重指数(BMI)<25 kg/m2 154例,BMI≥25 kg/m2 40例;对照组中男145例,女95例;<50岁121例,≥50岁119例;BMI<25 kg/m2 201例,BMI≥25 kg/m2 39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ERCC1 rs3212986和ERCC2 rs13181位点的基因型,探讨各基因型与膀胱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两组间ERCC1 rs3212986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0,P<0.05),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RCC1 rs3212986的CC基因型携带者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携带者的2.05倍[校正比值比(OR) =2.05,95%可信区间(CI):1.10~3.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C1 rs3212986的CC基因型携带者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是AA + AC基因型携带者的1.8倍(校正OR=1.80,95%CI:1.01~3.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C2 rs131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χ2=0.230,P>0.05)。结论ERCC1 rs3212986基因多态性影响共显性和隐性模型中膀胱癌的发生,ERCC2 rs1318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的发生风险无明显相关。

  • 标签: 膀胱癌 基因多态性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互补基因1(ERCC1)调节卵巢癌耐药株A2780/顺铂(DDP)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根据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分为普通组A2780、顺铂耐药组A2780/DDP。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A2780、A2780/DDP细胞活性及顺铂耐药性。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检测A2780、A2780/DDP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2780、A2780/DDP细胞中ERCC1、上皮表型E-钙黏蛋白(E-cadherin)及间质表型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小干扰RNA(siRNA)-ERCC1转染A2780/DDP中ERCC1表达后,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ERCC1、E-cadherin及Vimentin表达的改变。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t检验。结果A2780/DDP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17.66 mg/L,A2780的IC50值为2.236 mg/L,A2780/DDP较A2780的IC50提高了7.898倍。A2780/DDP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高于非耐药株,且A2780/DDP中ERCC1和间质表型Vimentin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耐药株A2780,而上皮表型E-cadhetin表达明显低于A2780。干扰A2780/DDP中ERCC1表达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细胞中ERCC1和间质表型Vimentin的表达低于对照组,而上皮表型E-cadhetin表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2780/DDP中高表达的ERCC1通过促进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增强细胞的迁移及侵袭的能力。

  • 标签: 卵巢癌 顺铂 耐药性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X射线修复互补基因1 (XRCC1 rs25487)多态性与新辅助放化疗相关性。方法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于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贵州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科就诊的55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对患者进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于同步放化疗前采血并进行DNA测序确定XRCC1 rs25487基因型。采用调整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肿瘤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N分期降期情况与患者XRCC1 rs25487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并分层分析探究各基因型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临床特征的交互作用。结果各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调整混杂因素以后,相较于AA基因型患者,GG型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T降期率减低(OR=0.1,P<0.05)。而GA型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无论是T降期率还是N降期率,与AA基因型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A/GA基因型与NLR存在交互作用而影响放疗后T降期率。结论XRCC1 rs25487基因多态性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相关,且与NLR值有交互作用,可能成为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预测因子。

  • 标签: 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X射线交叉互补基因1 基因多态性 交互作用
  • 简介:目的分析肺癌组织不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切除修复互补基因1(ERCC1)水平在接受含铂化疗方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30例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含铂化疗方案,分析Nrf2及ERCC1表达水平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肺癌组织的Nrf2阳性率、ERCC1阳性率分别高于癌旁组织的Nrf2阳性率、ERCC1阳性率(P<0.05)。有胸腔积液的患者Nrf2阳性率高于无胸腔积液患者,TNM分期为Ⅳ期的患者Nrf2阳性率高于Ⅲ期患者,转移病灶数≥2个、原发肿瘤直径≥5cm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Nrf2阳性率、ERCC1阳性率均高于对立条件下Nrf2阳性率、ERCC1阳性率(均P<0.05)。ERCC1阳性患者和Nrf2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均短于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均P<0.05)。转移病灶数、淋巴结转移、ERCC1表达和Nrf2表达是影响晚期NSCLC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论ERCC1表达和Nrf2表达水平可作为晚期NSCLC患者进行含铂化疗方案在预后方面的参考性预测因素。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含铂化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MGMT和hMLT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癌组织分级、ER和PR受体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中MGMT和hMLT1蛋白表达。结果40例乳腺癌组织中MGMT表达阴性9例(22.5%),hMLT1表达阴性12例(30%)。对照组良性乳腺疾病组织均表达MGMT和hMLT1。癌组织同时不表达MGMT和hMLT1的乳腺癌病人有7例(17.5%),其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同时表达MGMT和hMLT126例乳腺癌病人(69.0%)(P<0.05)。MGMT和hMLT1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癌组织分级和激素受体状态等临床指标均无关(P均>0.05)。结论MGMT和hML腺疾病组织均有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有22.5%和30.0%不表达。二种DNA修复基因表达阴性的乳腺癌病人预后较差,提示联合检测MGMT和hMLT1两种DNA修复基因可作为判断乳癌预后的指标.

  • 标签: 乳腺癌 MGMT hMLT1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的表达特点及APE1与突变型053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1991年至2004年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病理科10例正常肝组织、40例结节性肝硬化组织和103例HCC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分别检测APE1和p53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及KIndependent—SamplesTests检验分析所得结果。结果APE1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和HCC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0%、82.5%、100.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852,P〈0.01)。正常肝组织APE1仅表达于细胞核;肝硬化和HCC组织中APE1出现异位表达,异位表达率分别为20.0%和53.4%(χ2=20.757,P〈0.01)。不同APE1/p53表达模式的HCC临床分期及病理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10,14.481,P〈0.01),APE1异位表达/p53阳性的HCC恶性程度高。结论APE1过表达及异位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PE1异位表达和p53突变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 突变型P53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DNA切除修复基因XPD312位点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90年至2012年6月30日有关XPD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关系的文献,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后,采用Meta-Analyst3.1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病例对照研究共10个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XPD基因Asp312Asn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Asn/Asn+Asp/Asn)vs.Asp/Asp:OR=1.20,95%CI=1.05~1.36,P=0.01;Asp/Asnvs.Asp/Asp:OR=1.15,95%CI=1.01~1.31,P=0.04]。未检测出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对目前相关研究结果的Meta分析显示XPD基因Asp312Asn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生风险具有微弱相关性。

  • 标签: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食管肿瘤 META分析 XPD基因 发病风险
  • 作者: 陈建胜 王天楹 王燕 苗蕾 周少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遗传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普外科,青岛 266000 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普外科专业,大连 116000,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临床研究中心,青岛 266000,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哈尔滨医科大学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1,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门诊部,青岛 266000
  • 简介:摘要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mediator of DNA damage check point protein 1,MDC1)又称BRCT结构域1的核因子(nuclear factor with BRCT domain protein 1,NFBD1),是一种参与DNA损伤反应早期进程的支架蛋白,在调控DNA损伤应答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功效。本研究主要就MDC1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MDC1 恶性肿瘤 长链非编码RNA MDC1-AS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XRCC1Arg399Gln和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XRCC1Arg399Gln和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相关性的文章,由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纳入排除、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选择比值比(oddsratio,OR)作为预后效应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病例人群2716例,对照人群27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XRCC1Arg399Gln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无关联,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存在显著相关(等位基因遗传模型OR=1.40,95%CI1.09-1.79,P=0.008;显性遗传模型OR=1.58,95%CI1.07-2.35,P=0.02;隐性遗传模型OR=1.50,95%CI1.17-1.91,P=0.001;加行遗传模型OR=1.92,95%CI1.18-3.14,P=0.009);同时,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中国人群中也存在显著关联(等位基因遗传模型OR=1.35,95%CI1.03-1.76,P=0.03;显性遗传模型OR=1.49,95%CI1.00-2.21,P=0.05;隐性遗传模型OR=1.47,95%CI1.12-1.95,P=0.006;加行遗传模型OR=1.79,95%CI1.08-2.97,P=0.02)。结论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

  • 标签: 白内障 单核苷酸 多态性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ERCC2基因主要是指DNA损伤修复途径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同时铂类药物耐药也是致使该方法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通过对ERCC2基因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在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耐药中的作用,对进一步认识铂类耐药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机制,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就两者的研究予以综述。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DNA损伤修复 ERCC2/XPD 铂类耐药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瘤的放射治疗效果与其放射敏感性密切相关,有许多因素影响着胶质瘤的放射敏感性。研究已经发现某些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会导致基因的表达沉默,从而影响肿瘤放射敏感性。本文初步探讨了DNA修复基因ERCC1启动子区CpG甲基化与脑胶质瘤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培养4种胶质瘤细胞株MGR1、MGR2、SF767、T98G,集落形成实验法检测其放射敏感性,以2Gy照射后细胞存活集落数(SF2)作为标准表示。应用亚硫酸氢钠修饰后测序的方法对4株细胞中ERCC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其甲基化状态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结果:4种胶质瘤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SF2均数范围从0.18到0.70;在ERCC1启动子区CpG为去甲基化状态细胞株的SF2值较高(MGR1,0.59±0.09;T98G,0.70±0.05),表示对放射线较抗拒;ERCC1启动子区CpG为甲基化状态细胞株的SF2值较低(MGR2,0.18±0.05;SF767,0.32±0.08),表示对放射线较敏感(t=-4.43,P〈0.05)。结论:ERCC1启动子区CpG甲基化状态可能与胶质瘤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相关,有希望成为预测胶质瘤放疗敏感性的新指标。

  • 标签: 胶质瘤 甲基化 表观遗传学 放射敏感性
  • 简介:道家对儒家所建构的礼乐文化的解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这种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过程中,儒家建构礼乐文化的这种历史性努力

  • 标签: 互补美学 儒道互补 美学功能
  • 简介:前列腺癌作为欧美国家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目前研究显示,DNA修复基因(如BRCA2)的突变与前列腺癌疾病进展和癌症相关致死率密切相关。然而,针对未发现家族易感性的局灶性前列腺癌患者,因DNA修复基因突变的水平极低,难以进行常规检测。而对于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目前关于其DNA修复基因突变的频率鲜有报道。

  • 标签: DNA修复基因 基因突变频率 前列腺癌患者 转移性 家族易感性 恶性肿瘤
  • 简介:2010年6月下旬,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8月17日,西城区委、区政府宣布原西城区卫生局与原宣武区卫生局合并,合并工作就此拉开序幕。

  • 标签: 北京市西城区 行政区划 东城区 宣武区 卫生局 区政府
  • 简介: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完全由自组装DNA纳米结构制成的基因检测平台。该成果发表在了1月11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它可能对基因芯片技术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可能革新在单个细胞内分析基因表达的方式。

  • 标签: 检测平台 结构基因 纳米结构 DNA 自组装 基因芯片技术
  • 简介:铂类药物是治疗实体肿瘤常用的药物之一,但是肿瘤细胞对铂类药物耐药导致化疗失败,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DNA修复能力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DNA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改变DNA修复能力,因此,检测这些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预测疗效。现综述DNA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预测铂类药物敏感性和预后的研究进展。

  • 标签: DNA修复 多态性 铂类药物 化疗敏感性
  • 简介:摘要面对各种因素导致的DNA损伤,细胞有一套应答修复机制。其中细胞周期阻滞在DNA损伤应答修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修复受损DNA创造了条件。关于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集中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与细胞周期检查点等方面。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损伤位点募集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样激酶(PIKKs)可引起细胞周期检查点相关蛋白的激活,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在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错配修复DNA双链断裂修复等常见的DNA损伤修复途径中,招募的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综述了主要DNA损伤修复形式与细胞周期阻滞之间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 标签: DNA损伤 DNA修复 DNA断裂,双链 细胞周期阻滞 G1/S/G2检查点
  • 简介:摘要DNA损伤修复机制在维持基因组完整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是修复活性氧引起的内源性DNA损伤的主要机制。碱基切除核心基因基因多态性,会影响编码蛋白功能,降低DNA损伤修复的能力,并增加特定人群的患肿瘤风险。此文主要就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多态性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碱基切除修复 肿瘤 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