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5T超导磁共振(MRI)增强扫描心理护理体会。方法对122例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检查前注意事项、静脉及穿刺的选择、安全检查等各个环节给予心理护理。结果122例MRI增强扫描患者中全部顺利完成检查,12例屏气不完全,但不影响图像质量。结论加强MRI增强扫描的心理护理是检查顺利完成及获得较好诊断效果的必要条件。

  • 标签: 核磁共振 心理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 1.5T超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 2017年 9月 -2018年 9月我院接收并实施治疗的急诊脑梗死患者 350例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予以 DWI检验。对其检验结果予以比较分析。结果 依照诊断结果显示, 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达到 100%。 350例患者在 DWI成像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其中 217例 T1WI和 T2WI均无明显异常信号, 56例 T2WI显示稍高信号, T1WI无明显异常信号, 77例患者 T2W1显示较高信号, T1WI呈稍低信号。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运用 1.5T超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可广泛运用于临床并推广。

  • 标签: 1.5T超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应用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1.5T超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接收并实施治疗的急诊脑梗死患者350例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予以DWI检验。对其检验结果予以比较分析。结果依照诊断结果显示,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达到100%。350例患者在DWI成像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其中217例T1WI和T2WI均无明显异常信号,56例T2WI显示稍高信号,T1WI无明显异常信号,77例患者T2W1显示较高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结论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运用1.5T超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可广泛运用于临床并推广。

  • 标签: 1.5T超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应用价值分析
  • 简介:1.核磁共振驰豫时间(T1,T2)当氢原子核被置于固定的强磁场中时,会分成顺磁场和逆磁场两种方向排列,而形成两种能级状态。这时若用无线电波来照射这些氢原子核,各氢原子核会因周围环境的差异而吸收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的能量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这种现象称核磁共振(NMR)。使氢原子核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ω=26753H0式中H0表示氢原子核周围磁场的强度,ω表示使该氢原子核产生共振跃迁的无线电波的频率,比例常数26753,是氢原子核的旋磁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氢原子 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 无线电波 驰豫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采用3.0T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1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3.0T磁共振成像检查,并且将病理结果作为基本依据,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本组的115例患者中,107例诊断正确,准确率为93.04%,5例误诊,2例漏诊;经MRI检查,良性肿瘤21例,漏诊1例、误诊3例,检出率为80.95%;乳腺癌94例,误诊3例,无1例漏诊,符合率为96.81%;经病理学检查,115例乳腺癌患者中,1例为乳腺腺病、2例为非典型性导管增生、2例为乳腺导管扩张、2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2例为纤维腺瘤、6例为乳腺增生、25例为良性乳腺肿瘤、90例为浸润性导管癌。结论临床上运用3.0T磁共振成像诊断乳腺癌的符合率较高,尤其是浸润性导管癌,可以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乳腺癌 3.0T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在科技的引领下,磁共振成像技术影响力扩大,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设备。本文以3.0T磁共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成像伪影的原因,全面探讨了其预防方法与手段,为图像质量的提升以及工作质量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发挥磁共振在医疗领域的作用,实现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健康重要的需求,加速医疗科研水平的上升。

  • 标签: 3.0T磁共振 成像伪影 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CT的问世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她带动了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因此,发明者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至八十年代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的兴起,医学影像的成像原理发生了本质变化,从简单的x线能量衰减转化为物理生物学成像。大大拓宽了医学影像的发展道路,各种新的成像技术层出不穷。改变了影像学就是形态学的传统观念,引导影像学向定性、定量诊断方向发展。

  • 标签: 磁共振 原理 临床应用 技术 设备
  • 简介: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是一种崭新的成像方法,近来被广泛地用于脑功能研究,特别是大脑功能区的划分,开辟了脑功能研究的新领域。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MR脑功能成像原理磁共振功能成像并不能直接检测神经元活动,而是通过MR信号反映脑血氧饱和度及血流量的变化,从而间接反映神经元的能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经元的活动情况,达到脑功能成像的目的。神经元活动增强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 医学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波普成像脑部临床应用。方法:本文以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为例,进行研究探讨磁共振波普成像的脑部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阿尔茨海默病 脑部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从结构磁共振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构磁共振成像包括基于体素的形态分析、基于脑表面的形态学学分析、体积容量分析等方法,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包括低频振幅分析方法、比率低频振幅分析法、 脑局部一致性分析方法、功能连接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从结构磁共振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构磁共振成像包括基于体素的形态分析、基于脑表面的形态学学分析、体积容量分析等方法,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包括低频振幅分析方法、比率低频振幅分析法、 脑局部一致性分析方法、功能连接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联合鉴别诊断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的价值。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壶腹周围病变患者157例,均行MRI、MRCP、DWI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单独和联合诊断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分析比较恶性和良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57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恶性72例,良性85例;采用MRI诊断出恶性61例,良性69例;采用MRCP诊断出恶性64例,良性71例;采用DWI诊断出恶性71例,良性81例。MRI、MRCP、DWI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三者单独诊断,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壶腹周围恶性病变患者MRI序列T1加权像呈低、等信号,T2加权像呈等、稍高信号;MRCP序列胆总管远端不规则且不对称;DWI序列弥散受限制(P<0.05)。结论壶腹周围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良性病变存在显著差异,常规MRI、MRCP、DWI序列联合诊断可有效鉴别壶腹周围病变性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壶腹 壶腹周围病变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学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肩关节磁共振(MR)平扫与MR关节造影在肩袖损伤及其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临床观察及手术结果证实为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及MR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及造影检查。结果冈上肌腱完全撕裂5例(1例累及部分冈下肌腱),肩胛下肌腱完全撕裂1例,冈上肌腱部分撕裂59例(部分全层撕裂18例,腱内撕裂9例,关节面撕裂17例,滑囊面撕裂15例),肩袖间隙撕裂6例,肌腱变性(和水肿)12例。MR平扫与MR关节造影检查对冈上肌腱完全撕裂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平扫在腱内撕裂、滑囊面撕裂及肌腱变性的诊断准确性显著高于MR关节造影(P〈0.05),而MR平扫在部分全层撕裂、关节面撕裂及肩袖间隙撕裂的诊断准确性又低于MR关节造影(P〈0.05)。结论MR检查是肩袖损伤可靠而较为准确的检查手段,联合MR关节造影可明显减少部分微小撕裂及复杂撕裂的漏诊、误诊率。

  • 标签: 肩袖损伤 磁共振成像 关节造影术
  • 简介:MRI是确定心脏容积和心肌质量的金标准MRI正发展成为一种吸引人的、可不使用电离射线而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的方法MRI是到目前为止最准确的评估心肌存活的影像学方法心脏CT是冠状动脉非侵入性显像的最好的方法,其分辨率目前已达到400×400μm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心肌灌注显像 心脏容积 影像学方法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抽取30例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DWI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以病理活检作为黄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宫颈癌分型的诊断诊出率。结果:DWI检查对患者宫颈癌分型的诊断诊出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CT检查的76.67%(2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较高,有利于辅助诊断宫颈癌的分型,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 标签: 宫颈癌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检验 诊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3.0T磁共振在颈部血管壁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于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赴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头颈动脉闭塞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其均予以常规管腔成像及3.0T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病因分类诊断准确率。结果 常规管腔成像病因分类诊断出21例动脉粥样硬化,1例动脉夹层,共计22例,准确率为68.75%;3.0T磁共振成像病因分类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25例,动脉夹层3例,动脉炎性病变3例,准确率为96.85%。在病因分类诊断准确率方面3.0T磁共振成像数据结果显著高于常规管腔成像,且二者间的差异经由统计学检验显示其具有意义(P<0.05)。结论 较之于常规管腔成像,3.0T磁共振在显示闭塞起始段动脉管壁特征,从而明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及动脉炎性病变诸引致原因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建议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 标签: 3.0T核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 血管壁 粥样硬化斑块